×
具身认知心理学(大脑身体与心灵的对话)

具身认知心理学(大脑身体与心灵的对话)

1星价 ¥101.1 (7.9折)
2星价¥101.1 定价¥12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030689252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366
  • 出版时间:2021-06-01
  • 条形码:9787030689252 ; 978-7-03-068925-2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从事心理学、哲学、脑与神经科学、认知科学、人工智能、语言学等学科领域的研究学者,以及对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交叉研究感兴趣的读者向读者呈现概念表征、语言理解、动作理解、拥有感与自主感、身体幻觉、同感与社会互动等多个心理学领域内具身认知研究的前沿进展

内容简介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具身认知心理学兴起并掀起了一股沸腾的热浪。 它横跨了一系列广泛的主题,为心理学描绘出一幅巨大的蓝图。本书系统回溯了具身认知在心理学史与认知科学目前的来龙去脉,介绍了具身认知的元理论、实体理论与实验证据,厚描出具身认知心理学的精细面貌,并对具身认知运动存在的问题与未来走向进行了批判性反思。很后,本书提出“内感受具身认知科学”的设想,将内感受视为沟通具身认知内在成分与外在成分的重要桥梁,从而为具身认知提供一种构成性的理论框架。 本书适合从事心理学、哲学、脑与神经科学、认知科学、人工智能、语言学等学科领域的研究学者,以及对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交叉研究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目录

目录
序一(唐孝威)
序二(刘晓力)
序三(郭秀艳)
导论 1
**篇 具身认知科学史前史
**章 杜威的遗产:反射弧概念及其批判 11
**节 反射、反射弧与杜威的批判 12
第二节 杜威反射弧概念中的具身认知思想雏形 14
第三节 反射弧概念批判在当代认知科学中的回响 18
第二章 无意象思维:符茨堡学派的历史重估 20
**节 符茨堡学派的缘起 20
第二节 无意象思维实验研究及其引发的争论 22
第三节 无意象思维对当代认知科学的影响 32
第三章 现象学哲学:对“笛卡儿式焦虑”的消解 34
**节 意识意向性:胡塞尔对理智主义与经验主义之争的超越 35
第二节 “此在”与“共在世界”:海德格尔的现象学本体论转向 39
第三节 交互肉身性: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思想 41
第二篇 具身认知的元理论与第二代认知科学
第四章 当我们谈论具身认知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47
**节 具身认知的基本立场及其一般主张 48
第二节 具身认知的身体观 53
第三节 具身认知研究的动力学方法 56
第五章 从具身认知到延展认知 61
**节 “战国时代”的具身-生成认知科学 61
第二节 延展认知:一种构成性的具身认知解释 67
第三篇 具身认知的实体理论与实验证据
第六章 具身化的语言与概念 75
**节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具身化的概念表征 75
第二节 所感即所知:多元表征与神经元复用 95
第三节 扎根于身体与想象操作的具身阅读 103
第七章 具身化的行动与自我意识 113
**节 心动还是身动:观念运动理论 113
第二节 橡胶手错觉:拥有感与自我 122
第三节 从“不存在”中寻觅存在感:幻肢的成因与镜像治疗 133
第四节 我的身体是“我”的吗—异己手综合征 145
第五节 基于自我错觉的*小自我:具身建构论的立场 157
第八章 具身化的社会认知 166
**节 当前认知科学中他心直通理论之谱系 166
第二节 “看见”意图:从镜像神经元到具身模拟 177
第三节 重解动作理解的“戈尔迪之结” 186
第四节 社会互动的黏合剂:变色龙效应 194
第五节 镜像神经元是联想学习的副产品? 205
第四篇 基于具身认知理论的实验研究
第九章 道德概念的黑白隐喻表征及其对道德认知的影响 217
**节 黑白分明:道德概念的隐喻表征 217
第二节 实验1a:词语翻译匹配范式下道德词的呈现色对道德词判断的影响 220
第三节 实验1b:词性判断任务中道德词的呈现色对道德词判断的影响 223
第四节 实验2:黑白颜色知觉对道德判断的影响 225
第五节 实验3:环境亮度对道德相关问题的认知判断差异 230
第六节 综合讨论 236
第七节 结论、局限与展望 240
第十章 具身认知策略对幼儿阅读理解能力的影响:索引假说的检验 243
**节 具身阅读的索引假说 243
第二节 研究方法 246
第三节 研究结果与分析 247
第四节 讨论 250
第十一章 虚拟手错觉中同步性和距离参照系对身体拥有感的影响 255
**节 拥有感体验:“自下而上”抑或“自上而下” 255
第二节 实验1:同步性和虚拟手位置对拥有感的影响 259
第三节 实验2:不同参照条件下,同一个位置的虚拟手在不同同步情况下的拥有感错觉 263
第四节 综合讨论 267
第五节 结论 271
第五篇 余音:具身认知的未来
第十二章 一个怀疑论者眼中的具身认知 275
第十三章 大脑、心智与身体的深度对话:内感受具身认知科学 284
参考文献 297
重要术语 349
后记 363
展开全部

节选

导论 我常以为实验心理学家在其专攻的范围之内也需要历史的新知识。若没有这种知识,便不免将现在看错,将旧的见解视为新的事实和新的见解,而不能估计新运动和新方法的价值。 ——波林,1981 当代认知科学在经历符号计算主义与联结主义前后相继的两个阶段后,终于在第二次“认知革命”的浪潮中步入“第三个阶段”。该阶段的核心口号将认知的本质提炼为四个“E”:具身(embodied)(Varela et al.,1991)、生成(enactive)(Paolo et al.,2010)、嵌入(embedded)(Beer,2011)与延展(extended)(刘晓力,2020;Clark & Chalmers,1998)。当然,后两个取向都可以被视为“具身-生成”的衍生物。作为经典认知科学的“叛逆运动”(rebel movement)或“忠诚的反对派”(loyal opposition)(Gentner,2010),“具身-生成”的认知科学(embodied-enactive cognitive science)代表了一种显著不同于“计算-符号”(computational-symbolic)与“联结-动态”(connectionist-dynamic)认知科学的发展阶段。因为在解释何为“认知”上,其哲学预设与前两者完全不同:认知并非孤独或专有地发生在“头脑中”,除了某些亚个人层面的加工(sub-personal processes)外,“具身-生成”的认知被构想成一种对意义生成的、有意识的、交互主体性(intersubjectivity)的加工(Larkin et al.,2011)。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具身认知已然在认知心理学乃至整个认知科学中掀起了一股沸腾的热浪(Vallet et al.,2016)。对于经验科学来说,具身认知是一个非常有成效的研究方案,可以充分解释人类认知行为的许多方面,然而科学界中许多人仍然低估了具身认知对我们理解人类认知行为的贡献(Farina,2021)。与具身认知相关或由此衍生而来的理论与观点包括生成认知、嵌入认知、接地认知(grounded cognition)与延展认知等(刘晓力,2010a;Paolo et al.,2010)。更为重要的是,这一系列的理论议题已经成为心理学家偏爱的实验课题,并作为一种立场指导着实验设计与结论解释(Gallagher,2008)。当前,具身认知正在以摧枯拉朽之势撼摇经典认知科学的基石,在当前认知科学的几乎所有领域中都可以找到“具身-生成”认知拥护者的身影,比如,人工智能、生物学、心理学、神经科学、语言学、人类学以及哲学等(刘晓力,2014;Niedenthal et al.,2009;Gallese & Sinigaglia,2011)。 自2005年10月笔者在浙江大学“985工程”哲学社会科学国家创新基地语言与认知研究中心举办的第二届“心灵与机器”会议上**次接触到“具身认知”这一领域,至今(2020年)不觉已经过去15年。在这期间,具身认知运动依旧保持高速发展的势头。根据ISI Web of Science的*新检索结果,与具身认知这一主题有关的研究在国际三大索引期刊检索中超过2700篇,且累计被引频次超过50 000次(图0-1)。 图0-1 1996—2020年具身认知研究论文发表及引用概况 注:2020年9月18日检索结果 通过科学计量学领域的知识图谱技术和文献计量技术,可以在一个更高的层次和水平上通过图像化的形式对具身认知的研究现状进行概括并预测其未来的研究趋势和走向。本书选取与第二代认知科学密切相关的关键词,包括具身认知/具身心智(embodied cognition/embodied mind)、嵌入认知/具身心智(embedded cognition/embedded mind)、生成认知/具身心智(enacted cognition/enacted mind)、延展认知/具身心智(extended cognition/extended mind)等,以中国知网和ISI Web of Science为检索平台,使用的知识图谱绘制工具为CiteSpace软件和VOSViewer软件,选取的文献类型为实证研究和综述,检索的范围是1970—2020年。对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如文后彩图0-2和彩图0-3所示。 然而,尽管具身认知已成为当下心理学界的新宠,但它依旧如“一个萦绕在认知科学实验室上空的幽灵”(Goldman & de Vignemont,2009),大多数学者对具身认知运动的身世由来知之甚少。与此同时,伴随不同理论诉求与知识背景的学者加入这个阵营,种种迹象表明,“具身-生成”认知科学已经陷入“战国时代”:在涉及究竟何为认知的“具身化”与“生成”上不仅缺乏统一的意见(Kiverstein,2012),而且这种“令人沮丧的分化”(dispiriting balkanization) 正在阻碍其理论效力的发挥(Goldman,2012)。几乎与此同时,国际学术界对具身认知的质疑与批判不断升级。认知心理学家Goldinger(2016)等在《心理规律通报与评论》(Psychonomic Bulletin & Review)上发表的《贫瘠的具身认知》(The poverty of embodied cognition)一文甚至对此“盖棺定论”:“超越经典实验室的发现,具身化的理论无力充分解释我们认知生活的基本经验。” 因此,对于具身认知这股热潮背后的历史源流、内涵、证据及其问题进行系统的考辨,不仅将从认识论上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何为认知”这个大问题,也可以从实践层面上为实验心理学家拨开迷雾,为具身认知提供新的实证思路。在笔者的博士论文《迈向整合脑与意识经验的认知科学:神经现象学研究》中,笔者就试图为意识经验的具身认知基础提供一种新的解释。在以这项工作为基础出版的《神经现象学:整合脑与意识经验的认知科学哲学进路》一书中,笔者进一步地勾勒并论证了神经现象学的本体论承诺:“心智与生命的强连续性”→“认知的具身–生成特征”→“意识经验的不可还原性”。随后,笔者的研究继续徘徊于上述这些论题之间,并逐渐将关注的焦点转向社会认知、交互主体性与读心问题。然而,对于具身认知,笔者依旧意兴盎然,并决意从哲学重返心理学,为廓清当前具身认知心理学的概貌做一次系统尝试。 在对全书内容进行阐述之前,笔者认为有必要交代一下本书的研究定位,对研究主旨给出必要的导航与校准。对此,我们先来看一下英国理论心理学家、心智哲学家Velmans(2009)有关意识哲学-科学研究的4个层次。层次1:广义现象学。意识是一种唯有**人称才可通达的现象,因此,作为一种现象,它包括日常的体验、内省和反思、现象学的体验和反思、东方传统的止观等。层次2:形而上学。心身关系,即心与身处于何种关系?作为纯粹物理实在的大脑如何产生了活生生的意识体验或精神世界?这是一个根本的形而上学问题,它关乎人究竟以何种方式存在。它是意识研究中的困难问题。层次3:自然科学。意识与身-脑紧密相关,这是意识科学研究的基础。例如,意识及其行为表现的神经机制或意识的神经相关物(neural correlates of consciousness,NCC)是什么?为什么分布式的、时序上有先后的神经网络活动会*终显现成一种统一的意识体验?层次4:方法论。从**人称角度,我们拥有体验;从第三人称角度,我们拥有的是关于特定体验或体验类型的脑生理与运行知识。这两种知识如何在方法论上实现互补? 这种对问题层次的划分同样适用于具身认知研究。按照我们近年来对具身认知运动的把握,的确有一些学者认为,具身认知的目的带有某种本体论承诺(ontological commitment)。但是,在心理学与认知科学内部,更多的学者会倾向于在层次3上探讨具身认知。按照“斯坦福哲学百科全书”网站上有关具身认知的词条的*新版解释,具身认知在认知科学上的历史锚定至少包含6个来源:①隐喻与认知;②生成认知;③对机器人学的反思;④生态知觉;⑤动力论与发展;⑥现象学。其中,除了现象学取向带有强烈的本体论承诺外,其他的具身认知取向并不需要直接涉及层次2。 综上,我们强调:本书的立场与核心观点主要落脚在层次3上,即关注具身认知的心理学或科学实效论(pragmatics)问题,以此为出发点兼顾层次1、层次2与层次4,对具身认知的广义现象学、形而上学与方法论问题进行讨论。 本书的**篇主要由**章至第三章构成,主要系统回溯了具身认知在心理学史上的来龙去脉,对具身认知运动在当代心理学与认知科学中的位置提供必要的历史锚定。 **章以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心理学家杜威的机能主义心理学思想为源头,读者可以其名篇《心理学中的反射弧概念》为蓝本,发现具身认知思想的雏形,即有机体的身体运动以及与身体运动相关的特征和感觉经验(或称身体经验)在认知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而有机体的身体又嵌入其所处的动态环境之中,从而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第二章以德国早期心理学流派—符茨堡学派(Würzburg school)的无意象思维研究为对象,发现其核心成员Külpe、Marbe、Ach、Bühler、Selz等提出的决定趋势概念、意识态度、思维觉知、特定反应与预期图式等一系列概念与具身认知领域内的目标导向动作、动作-句子匹配效应、抽象概念的隐喻等重要论题之间存在潜在的思想关联。 第三章围绕胡塞尔传统的现象学哲学渊薮,从胡塞尔出发,考察了意识意向性的现象学还原进路如何超越理智主义与经验主义的对峙;以海德尔格“此在”与“共在世界”概念入手,分析现象学本体论如何消解心灵与认知研究中的“笛卡儿式焦虑”;通过对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思想的梳理,廓清他人首要地被理解为意向性的成分,作为一种意向和掌握周围世界的方式,勾连起现象学与当前具身社会认知的直接社会感知进路的关系。 第二篇主要介绍了具身认知的元理论与第二代认知科学。我们期待向读者全面、翔实地阐释当前具身认知运动的各大元理论版本。 第四章主要介绍了具身认知的基本立场及其一般主张,包括朴素具身化、激进具身化与中立具身化,重点考察了具身认知的身体观和动力学方法,探讨了认知结构在大脑、身体与环境的结构性耦合中涌现出来的动态机制,尤其是知觉–行动环路的作用。 第五章呈现并澄清了陷入“战国时代”的具身认知科学,并介绍了具身认知的一个激进版本—延展认知的核心概念、理论假设、实验证据与结论。该版本已经成为具身认知理论者和更为传统的认知主义者之间一些*热烈的讨论来源。延展认知提出了一种心灵与认知的构成观,将认知过程的成分延展到了大脑与身体之外,抛出了“认知的标志”难题。 第三篇的议题是具身认知的实体理论与实验证据。我们向读者呈现了概念表征、语言理解、动作理解、拥有感与自主感、身体幻觉、同感与社会互动等多个心理学领域内具身认知研究的前沿进展。这些议题从低阶的个体心理活动到高阶的社会认知,厚描出具身认知心理学的精细面貌。 第六章讨论了人类的抽象概念系统是以感知觉经验和具体概念为基础发展形成的。根据概念隐喻理论,主体可以以感知运动经验的方式对抽象概念进行体验式表征与加工。基于空间隐喻、温度隐喻、洁净隐喻、触觉隐喻等研究向我们揭示了对抽象概念的加工同对其进行隐喻化描述的身体经验具有关联。借助神经复用理论,我们指出主体的概念系统可能具有多元表征机制:感知表征加工与身体经验相关的具体知识,抽象符号表征加工与身体经验无关的抽象知识。*后,我们以阅读为例,论证了通过身体操作与想象操作的机制来实现具身化阅读。 第七章将主要精力落在对具身化的行动与自我意识的探讨上。这是第三篇中篇幅*长的一章。我们围绕观念运动、橡胶手错觉、幻肢与

作者简介

陈巍,1983年4月生于浙江省绍兴市,绍兴文理学院教育学院心理学系副教授、院长助理、学科副主任。2012年6月博士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师从郭本禹教授。2013年5月进入浙江大学“985工程”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语言与认知研究中心”博士后流动站,合作导师为李恒威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哲学心理学、认知科学、心理学史与心智哲学。 近年来相继在Brain Structure and Function(SCI,IF=7.837)、 Frontiers in Psychology(SSCI,IF=2.6)、《心理学报》、《教育研究》、《心理科学》、《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自然辩证法通讯》、《心理科学进展》、《哲学动态》、《世界哲学》等国内外核心刊物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其中SCI检索5篇,CSSCI检索51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文科学校学报文摘》以及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引14篇,论点摘要3篇。先后主持并完成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特别资助、一等资助、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浙江省高校重大人文社会科学计划攻关项目等省部级项目5项。获2013年度江苏省很好博士学位论文。担任国家非常不错期刊《心理学报》、《心理科学》、《心理科学进展》外审专家。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