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305237164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大32开
  • 页数:548
  • 出版时间:2021-07-01
  • 条形码:9787305237164 ; 978-7-305-23716-4

本书特色

△法兰西学院院士 x 美国斯坦福大学与杜克大学终身教授 法国当代著名哲学家、人类学家,著有《浪漫的谎言与小说的真实》《替罪羊》等名作。 △一部探究人类欲望的开创性力作 跟随法兰西“不朽者”精彩绝伦的莎剧解读,探索欲望的本质以及欲望背后的暴力。 △欲望究竟是什么?若不能激起他人的欲望,你的稀世珍品也会失去魅力? 摹仿和爱欲相互分离、相互独立的神话可以追溯到柏拉图,一直备受传统美学家和文学批评家的推崇。勒内·基拉尔却告诉我们,人的爱欲往往是出于对他人欲望的摹仿。通过对《仲夏夜之梦》《维洛那二绅士》《无事生非》等作品极具说服力的解读,基拉尔发现在莎士比亚笔下欲望相同的两个人才能产生*深厚的友谊,也会随时变成*糟糕的仇敌。男人*能证明女人有魅力的方式,莫过于对她产生欲望,所以他会试图让好友爱上自己所爱,以证明她的魅力。基拉尔从这一全新的视角,视《仲夏夜之梦》这部通常不受批评家欢迎的作品为莎士比亚**部成熟的杰作,一部名副其实的天才之作。 △莎士比亚想要他的作品被如何阅读?莎剧应该如何阅读? 莎士比亚和弗洛伊德*根本的区别在于,对他来说父亲是*不重要的。然而现代性的伟大思想家长期支配着我们,弗洛伊德、马克思、尼采和其他当代继承者对莎士比亚的解读产生了灾难性的影响。勒内·基拉尔展示了在《哈姆莱特》《裘力斯·凯撒》等作品中摹仿欲望是如何与暴力、献祭、竞争和复仇等心理联系在一起的,呈现了莎士比亚想要他的作品被阅读的方式,以及它们很久以前就应该被阅读的方式。

内容简介

本书是法国有名人类学家、哲学家勒内·基拉尔研究莎士比亚的专著。基拉尔以其欲望模拟理论而享有靠前盛誉,在他看来,这一理论也贯穿于莎士比亚的作品中。在本书中,作者用欲望模拟理论分析了莎士比亚的《仲夏夜之梦》《无事生非》《裘力斯?凯撒》《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哈姆莱特》《李尔王》《冬天的故事》《暴风雨》等剧作。本书既精密又现代,既宏大又惊人,是文学、人类学和精神分析学相关研究者及爱好者不容错过的开创性作品。

目录

导论 / 1

**章 爱情是喜欢听人恭维的

——《维洛那二绅士》中的凡伦丁与普洛丢斯 / 1

第二章 艳羡这一宗异宝奇珍

——《鲁克丽丝受辱记》中的柯拉廷与塔昆 / 22

第三章 真爱的进程

——《仲夏夜之梦》中的四位恋人 / 34

第四章 啊,你教我怎样流转眼波

——《仲夏夜之梦》中的海丽娜与赫米娅 / 50

第五章 他们心灵上都起了变化

——《仲夏夜之梦》中神话的产生 / 67

第六章 不是幻想中的景象

——《仲夏夜之梦》中的工匠 / 78

第七章 这些事似乎是真情实况

——《仲夏夜之梦》中的忒修斯与希波吕忒 / 91

第八章 选择爱人要依赖他人的眼光

——《仲夏夜之梦》中的摹仿性双关语 / 99

第九章 传闻之爱

——《无事生非》中的摹仿性策略 / 110

第十章 因为我爱他,所以你也要爱他!

——《皆大欢喜》中的田园风格 / 128

第十一章 叫她得意的是你的恭维,不是她的镜子

——《皆大欢喜》中的自爱 / 140

第十二章 唉,冷然的神态多么美丽

——《第十二夜》中的自爱 / 148

第十三章 现在已经不像原来那么甜蜜了

——《第十二夜》中的奥西诺与奥丽维娅 / 157

第十四章 快活的希腊人中间伤心的克瑞西达

——《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中的恋情 / 170

第十五章 好色和战争

——颠覆中世纪的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 / 193

第十六章 这些人的态度

——《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中的权力游戏 / 202

第十七章 啊,潘达洛斯

——《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和普遍的中间人 / 220

第十八章 苍白无力的竞争

——《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中的等级危机 / 232

第十九章 对你而言你父亲应当是一尊神明

——《仲夏夜之梦》中的等级危机 / 243

第二十章 对立混杂

——《雅典的泰门》及其他戏剧中的等级危机 / 253

第二十一章 啊,阴谋!

——《裘力斯·凯撒》中的摹仿性诱惑 / 271

第二十二章 残暴惨酷的内乱

——《裘力斯·凯撒》中暴力的极化 / 283

第二十三章 伟大的罗马将吸取复活的血液

——《裘力斯·凯撒》中的创始谋杀 / 293

第二十四章 让我们做献祭的人,别做屠夫,卡厄斯

——《裘力斯·凯撒》中的献祭 / 308

第二十五章 让我们把他当作一盘祭神的供品而切割

——《裘力斯·凯撒》中的献祭周期 / 324

第二十六章 世界之狼和世界猎物

——《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中的创始谋杀 / 334

第二十七章 好迫克!

——《仲夏夜之梦》中的献祭性解决 / 345

第二十八章 诱捕*聪明的人

——《威尼斯商人》和《理查三世》中献祭的矛盾心理 / 358

第二十九章 你相信自己的见解吗?

——詹姆斯·乔伊斯的莎士比亚的“法国式的三角关系” / 378

第三十章 哈姆莱特无聊的复仇

——《哈姆莱特》中的复仇 / 401

第三十一章 难道我们要把圣殿拆毁?

——《奥瑟罗》及其他戏剧中的欲望与死亡 / 429

第三十二章 你所以爱她,因为晓得我爱她

——十四行诗中的修辞手法 / 440

第三十三章 诱导您作恶一样

——《冬天的故事》(**幕第二场) / 457

第三十四章 你能和伪妄合作!

——《冬天的故事》中的嫉妒 / 466

第三十五章 既不是恶意也不是事件

——《冬天的故事》中的原罪 / 476

第三十六章 向您的影子贡献我的真情

——《冬天的故事》(第五幕**、二场) / 486

第三十七章 那石头不在责备我比它心肠更硬吗?

——《冬天的故事》(第五幕第三场) / 498

第三十八章 他们就会像猫儿舔牛奶似的

——《暴风雨》中的自嘲 / 513

展开全部

节选

**章 爱情是喜欢听人恭维——《维洛那二绅士》中的凡伦丁与普洛丢斯 在维洛那,凡伦丁和普洛丢斯自小就是朋友,他们两人的父亲想送他们去米兰接受教育。因为普洛丢斯爱上了一个名叫朱利娅的女孩,他拒绝离开维洛那;凡伦丁独自去了米兰。 然而,尽管有朱利娅的爱,但普洛丢斯非常想念凡伦丁,过了些日子,他也去了米兰。两个朋友在公爵府相聚;公爵的女儿西尔维娅也在场,凡伦丁将普洛丢斯介绍给她。她离去后,凡伦丁宣称他爱上了她,他夸张的激情惹怒了普洛丢斯。然而,一旦独自在场,普洛丢斯也有自己的隐情要宣布——他不再爱朱利娅,他也爱上了西尔维娅: 正像一阵更大的热焰压住原来的热焰, 一枚大钉敲落了小钉; 我旧日的恋情, 也因有了一个新的对象而完全冷淡了。 (第二幕第四场:192—195) 莎士比亚作品的所有引文来自河滨版《莎士比亚全集》(The Riverside Shakespeare),G. 布莱克莫尔·埃文斯编(波士顿:霍顿·米夫林出版公司,1974)。(本书中莎士比亚作品的中译参照了朱生豪先生译文,《莎士比亚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译注)如果有“一见钟情”,我们觉得这就是了,但普洛丢斯并不很确定。在关键的几行诗句中,他提出了不同的解释: 是我的眼睛在作祟? 是凡伦丁把她说得天花乱坠? 还是她真正的完美使我心醉? 或是见异思迁的罪恶让我失去了理智?(196—198) 整部喜剧很大程度上证实了凡伦丁在普洛丢斯突然对西尔维娅产生激情的过程中所起的关键作用。根据我们的浪漫主义和个人主义的意识形态,像这样一种借来的感情是不够真诚,也不够强烈的。但在莎士比亚,这不是事实:普洛丢斯的欲望是如此强烈,如果瓦凡伦丁没有在危急时刻解救西尔维娅,他甚至会强暴她。 这就是摹仿性或中介性(mediated)欲望。凡伦丁是其模型(model)或中介者(mediator);普洛丢斯是它的中介主体,西尔维娅则是他们共同的客体。摹仿欲望能以闪电般的速度进行攻击;它实际上并不取决于客体所产生的影响,只是表面看来如此。普洛丢斯对西尔维娅产生欲望,不是因为他们的短暂相遇给他留下了决定性的印象,而是因为他倾向于喜欢上凡伦丁想要的任何东西。 摹仿欲望是莎士比亚自己的观念。我们可以在普洛丢斯的独白中再次看到这一点,他的独白尽可能减少感知(perception)在他对西尔维娅的欲望产生过程中的作用: 她是美丽的,我所爱的朱利娅也很美, 可我的爱……(199) 如果西尔维娅客观上并不比朱利娅更令人向往,那么她唯一的优势就是凡伦丁已经对她产生了欲望。莎士比亚破坏了“一见钟情”中“见”的优势。在《仲夏夜之梦》中,两位姑娘据说同样漂亮,这同样强化了摹仿欲望。 在莎士比亚的作品中,这一*初的摹仿欲望和其他许多欲望的戏剧性背景是两个主人公之间亲密而长久的友谊。当普洛丢斯要来米兰时,凡伦丁对西尔维娅和她父亲描述了这种友谊: 我知道他就像知道我自己一样, 因为我们从小就一起同游同学。 (第二幕第四场:62—63) 当两个年轻人一起长大,他们上同样的课,读同样的书,玩同样的游戏,几乎所有事情都意见一致。他们也倾向于对同样的客体产生欲望。这种永久的趋同不是偶然的,而是友谊的必要条件;它的发生如此有规律和不可避免,似乎是由某种超自然的命运决定的;它真的取决于一种自发和持续的相互模仿,以至它仍然是无意识的。 爱欲(Eros)不能像一本书、一瓶酒、一段音乐、一道美丽的风景那样被分享。普洛丢斯仍然在做他一直在做的事情——模仿他的朋友,但这一次的结果截然不同。突然之间,在没有任何事先警告的情况下,这种一直滋养着友谊的态度使友谊破裂了。因此,模仿是一把双刃剑。有时它产生的结果如此和谐,以至它可以被认为是人类*温和、*平常的动力;有时它产生如此多的冲突,以至我们拒绝承认它是模仿。 莎士比亚着迷于模仿的这种矛盾心理(ambivalence),并详尽地展示了促进友谊的态度和破坏友谊的态度之间令人不安的连续性。凡伦丁仍在维洛那时,普洛丢斯设法让凡伦丁卷入他与朱利娅的关系之中。他想阻止这个朋友离开,他的**个念头就是朱利娅。他发现她很有吸引力,就很自然地觉得凡伦丁也应该认同这种吸引力;他赞扬她的美貌,其方式就像凡伦丁当下在米兰赞美西尔维娅一样。 每当他们意见不一致时,我们的两个朋友就会觉得不对劲;每个人都试图说服对方,他应该重新调整他的欲望,以便再次与自己的想法相吻合。友谊是两个人的欲望的永恒偶合。但羡慕与嫉妒完全是一回事。摹仿欲望既能产生*好的友谊,也能带来*坏的仇恨。这种明显的矛盾在莎士比亚的全部戏剧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当普洛丢斯*终离开维洛那,他声称,他之所以离开是因为听从他父亲,但他之前并不听从父亲。朋友的榜样比父亲的愿望更有说服力。普洛丢斯的自尊心受到伤害,需要父亲给他提供借口。这是我们将在本书研究中反复看到的**个例子。与普遍的看法相反,在莎士比亚的作品中,父亲的作用微乎其微。他们本身并不像弗洛伊德认为的那么重要,而是充当了摹仿欲望的面具。 当普洛丢斯到达米兰,他不禁想起凡伦丁对朱利娅的冷漠: 我的恋爱故事向来使你讨厌, 我知道你不爱听这种儿女私情。(126—127) 普洛丢斯对他朋友那种独立自主的精神有点反感,但又勉强地感到钦佩。这就是他*后离开维洛那的真正原因。凡伦丁的冷漠已经影响了他对朱利娅的欲望。 普洛丢斯的米兰之行是对凡伦丁的延迟的模仿;他对西尔维娅突然产生的激情也同样如此。把自己的情爱选择交给朋友比改变住所更引人注目,但模仿的模式是一样的。如果我们研究一下在普洛丢斯与西尔维娅的短暂相遇之后引发他欲望的对话,我们会发现这两种现象有相同的特点;在尝试了一段时间做自己的主人后,普洛丢斯无法坚持这种努力,突然屈服于凡伦丁的影响: 普洛丢斯:你所膜拜的偶像就是她吗? 凡伦丁:就是她。她不是一个天上的神仙吗? 普洛丢斯:不,她是一个地上的美人。 凡伦丁:她是神圣的。 普洛丢斯:我不谄媚她。 凡伦丁:为了我的缘故谄媚她吧,因为爱情是喜欢听人恭维的。 (第二幕第四场:144—148) 在基督教的语境中,称某人为“偶像”(idol)是一种侮辱。此词带有虚假崇拜的含义;上天的圣徒受到公正的尊敬,而不是不公正的崇拜。 普洛丢斯已经两次把西尔维娅带到人间,但凡伦丁仍然想把她带到天堂:凡伦丁:然而,她即使不是神圣,也是 世间一切有生之伦的女皇。 普洛丢斯:除了我的爱人以外。(152—154)*后这句话坦率地承认了普洛丢斯不高兴的真正原因;对西尔维娅的过分赞美是对朱利娅的一种含蓄的批评。普洛丢斯想休战,但凡伦丁要求无条件投降: 凡伦丁:不,没有例外, 除非你有意诽谤我的爱人。 普洛丢斯:我没有理由喜爱我自己的爱人吗? 凡伦丁:我也愿意帮助你抬高她的身份: 她可以得到这样隆重的光荣, 为我的爱人捧持衣裾, 免得卑贱的泥土偷吻她的裙角; 它在得到这样意外的幸运之余, 会变得骄傲起来, 不肯再去滋养盛夏的花卉, 使苛酷的寒冬永驻人间。(154—163) 当普洛丢斯听到这些话,他必定想象着在他那可怜的朱利娅的陪伴下,等待他的是一个凄惨的未来。他将永远被这对光彩照人的夫妇所掩盖,人们必然向他们致以谦恭的敬意。西尔维娅正好是在位公爵的女儿。这个事实不应该被过分强调,但值得一提。 凡伦丁赞美西尔维娅时,他主要使用了宗教性隐喻。传统批评家责备这种语言矫揉造作。他们说,这些话对所有的女人都适用,但没有一个是特别合适的。如今修辞学再次流行起来,但奇怪的是,正是出于这个原因,我们的前辈不喜欢它:它对真理的明显蔑视迎合了我们目前的自满情绪;我们想要语言和现实完全分离,我们确信会在修辞中发现我们的虚无主义得到了保证。 这种分离并不像看上去那么彻底。我完全同意,称一个女人“神圣”,并不能描述“她真正的样子”。宗教隐喻没有如实地描绘出一个女人的美丽,但那不是它们的真正目的。我们已经看到,模仿的上下文使物质外观变得无关紧要。 …… 第三章 真爱的进程——《仲夏夜之梦》中的四位恋人 《仲夏夜之梦》在世界各地的戏剧观众中很受欢迎,但通常不受哲学批评家 的欢迎。后者喜欢英国乡村的诗情画意,但不喜欢他们认为是虚假的爱情辞藻。他们徒劳地寻找智性和精神上的养料。乔治·奥威尔(George Owell)注意到这部“*受欢迎的戏剧”是莎士比亚戏剧中*不受人赞赏的作品之一,他显然没有发现其中有什么值得赞赏的地方。这种鄙视背后的传统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塞缪尔·佩皮斯在看完演出后,在日记中写道:“这是我一生中看过的*平淡可笑的戏剧。” 三个次要情节似乎同样毫无意义。没有头脑的恋人甚至对他们所做的事都不负责;迫克——淘气鬼,奥布朗的助手——不停地往“错误的眼睛里”倒他的爱汁。谁会在乎与“真爱”(true love)无关的嫉妒和不忠呢?在雅典公爵忒修斯的婚礼上,当地一些乡巴佬荒谬地排练一出拙劣的讽刺剧,而有谁会真正在乎他们的滑稽行为呢?这两个故事之间唯一的联系是脆弱的神话故事,但这种联系似乎纯粹是形式上的,没有重要的内容。 我自己对此剧的看法有所不同:我将《仲夏夜之梦》视为莎士比亚的**部成熟的杰作,一部名副其实的天才之作。剧情与伦理没有“直接关系”,但从其他角度看,戏剧也可以很有趣。它的剧情可以不连贯,但作为一件艺术品和一种智性陈述,它是连贯的。古希腊悲剧始终涉及混乱,但又远非混乱。乍一看,莎士比亚似乎随意制造了恋人们的反复无常,并没有什么目的,但他们在追求不同目的方面的天赋是绝对可靠的,绝非偶然。他们总是选择*有可能产生挫折和冲突的道路。 …… 夜晚伊始,拉山德和狄米特律斯都疯狂地爱着赫米娅;任何一个人都可能抛弃她,这似乎是荒谬的。“真爱”是作者在此剧中的正统视角;不言而喻,所有恋人都应该永远保持对彼此的忠诚。然而,几乎在一瞬间,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拉山德抛弃赫米娅,爱上了海丽娜。赫米娅刚把她的名誉,甚至她的生命,托付给了这个年轻人,而现在,在没有任何事先警告的情况下,他无情地利用她的睡眠,把她一个人留下,让她成为森林野兽的潜在猎物。这种兽性的行为意味着拉山德不再是一个“真正的爱人”,当然,除非可以证明当他严重违背“真爱”的时候,他的头脑并不清醒。迫克的爱情魔药解决了这个问题。有了精灵的帮助,一个聪明的剧作家几乎无所不能。 仲夏夜的剧情进展很快;在我们从拉山德的不忠中走出来之前,狄米特律斯同样忘记了赫米娅,爱上了海丽娜。就在片刻之前,他还恶狠狠地虐待这个可怜的姑娘,大声地侮辱她,但是现在,这两个青年男子却同样大声地赞美她的天仙之美。当**次看起来难以置信的事情几乎立即第二次发生时,我们的惊讶会大大增加,当然,除非我们意识到重复是由于摹仿,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惊讶就消失了。相信“真爱”的人有很强的信仰能力,从不认为在激情的情感世界里有模仿的可能性。只要有一点机会,他们就会欣然接受爱情药汁,把它作为一种优于摹仿欲望的解释。莎士比亚不想动摇他们的信仰,所以他写了第二轮的“枉然之爱”。 如果仔细阅读文本,我们就会发现到处都有更愤世嫉俗的解读的线索。首先要注意的是,虽然这两个青年男子从来没有长时间地爱过任何一个女孩,但他们在任何时候都爱着同一个女孩。我们也可以在他们两人的话语中看到很多相似之处,当他们都从一个女孩转向另一个女孩时,两人的话语并没有改变,当然,除了海丽娜是一个高个子金发女郎,而赫米娅是一个矮个子黑发女郎这一事实所引起的细微调整。下面是拉山德的话: 跟赫米娅心满意足吗?不,我真悔恨 和她在一起度着的那些可厌的时辰。 我不爱赫米娅,我爱的是海丽娜; 谁不愿意把一只乌鸦换一头白鸽? 男人的意志是被理性所支配, 理性告诉我你比她更值得敬爱。 (第二幕第二场:111—116) 拉山德和狄米特律斯都坚信,他们新的一见钟情是他们所做过的*自然、*理性的举动。这种“理性”甚至不如迫克的“爱汁”有说服力。狄米特律斯在和拉山德较劲的过程中,话语听起来更加夸张和刻板,但这种差别不值一提: 啊,海伦!完美的女神!圣洁的仙子! 我要用什么来比附你的秀眼呢,我的爱人? 水晶是太昏暗了。啊,你的嘴唇,吻人的樱桃, 瞧上去是多么成熟,多么诱人! 你一举起你那洁白的妙手, 被东风吹着的陶洛斯高山上的积雪, 也显得像乌鸦那么黯黑。 让我吻一吻那纯白的女王, 这幸福的象征吧! (第三幕第二场:137—144) 批评家们并没有认为莎士比亚本人相信精灵的存在,但他们觉得莎士比亚的喜剧结构是围绕着精灵的,这几乎同样糟糕。他们误将《仲夏夜之梦》当作一部玄幻剧了。但尽管有精灵,这部作品还是非常现实的;它所包含的一切都是有意义的,从各种事件中可以很容易推导出一种摹仿性逻辑。让我们从狄米特律斯开始,他的情况*明显:他模仿拉山德,因为拉山德从他那儿带走了赫米娅,像所有被打败的竞争者一样,他的生活离不开获胜对手可怕的介入。他对赫米娅的欲望依然强烈,只要拉山德为之提供一个榜样;一旦拉山德转向海丽娜,狄米特律斯也移情了。这只完美的鹦鹉是普洛丢斯的更喜剧性版本。模仿对他来说是如此不可抗拒,以至如果人群中有第三个女孩,他肯定会爱上她,但不是在拉山德爱上她之前。 拉山德自己怎么样呢?当他移情海丽娜,他并无可以借鉴的榜样,因为没人爱这个可怜的女孩。这是否意味着他的欲望真是自发的?为了说服我们自己情况不是这样的,我们必须回到戏剧开始前发生的事情。**场概述了仲夏夜的前史。这是一个关于情欲替代(erotic substitutions)和背叛的故事,就像此剧本身一样。所提供的信息简明扼要,没有什么戏剧性影响;讲述这个故事唯一可能的原因是它揭示了四个恋人之间所有的性爱恶作剧的系统性。 一开始,海丽娜爱狄米特律斯,狄米特律斯也爱她。这种幸福状态没有持续多久。温柔的海丽娜在独白中解释说,她的爱情被赫米娅毁了: 狄米特律斯没有看见赫米娅之前, 也曾像下冰雹一样发誓, 说他是完全属于我的,但这阵冰雹 一感到身上的一丝热力,便立刻溶解, 无数的盟言都化为乌有。 (**幕**场:242—245) 赫米娅为什么想要引诱狄米特律斯离开她*好的朋友?由于赫米娅现在想嫁给另一个青年拉山德,她的动机不可能是“真爱”。还能是什么呢?我们一定要问吗?这件事的摹仿性质,再一次由它与《维洛那二绅士》的相似之处暗示出来。赫米娅和海丽娜是与凡伦丁和普洛丢斯同一类型的朋友:她们从小就生活在一起;她们一起受教育;她们总是以同样的方式行动、思考、感受和渴望。 在前史中,我们有了**个同《维洛那二绅士》中的一样的摹仿三角,只是性别颠倒了。海丽娜是这部喜剧中的凡伦丁,赫米娅是普洛丢斯,狄米特律斯是更狡诈的西尔维娅。开头一样,但结尾不同:精力充沛的赫米娅成功了,而普洛丢斯失败了。 狄米特律斯仍然深爱着赫米娅,因为是她甩掉了他,就像狄米特律斯之前抛弃海丽娜一样。积极进取的赫米娅先是偷走了她*好的朋友的爱情,然后对他失去了兴趣,这让两个人都极度不开心,而不是一个人。如果赫米娅生活在我们的时代,她可能宣称,像她这样聪明、现代、独立的年轻女性需要比狄米特律斯和海丽娜更具挑战性的朋友。对赫米娅来说,狄米特律斯和海丽娜似乎不够具有挑战性,因为她发现支配他们太容易了。首先,她在为狄米特律斯而战中彻底击败了海丽娜,这毁掉了这位朋友作为中介者的声誉。由于不再具有摹仿性竞争的力量,狄米特律斯也失去了声誉,似乎不再受人欢迎。每当模仿者成功地占有他或她的榜样所对应的客体时,变形机(transfiguration machine)就停止工作了。在看不到任何有威胁性的对手的情况下,赫米娅觉得狄米特律斯缺乏生气,便转向更特别的拉山德。 这个解释同样适用于狄米特律斯,我们**个有关不忠的例子。他屈从于赫米娅的甜言蜜语,因为海丽娜太温柔、太慈爱了,她没有给她的爱人制造足够的麻烦。当摹仿欲望受挫时,它会增强;当它成功时,它就枯萎。《仲夏夜之梦》是一部谨慎而系统地利用这两个方面的戏剧。两者共同构成了仲夏夜的动力学。 ……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勒内??基拉尔(René Girard,1923—2015),法兰西学院院士,法国当代著名哲学家、人类学家,美国斯坦福大学与杜克大学终身教授,因创立摹仿欲望理论而享有国际盛誉。主要著作有《浪漫的谎言与小说的真实》《莎士比亚:欲望之火》《替罪羊》《暴力与神圣》《欲望几何学》等。 【译者简介】 唐建清,南京大学文学院退休教师,译有奥威尔《一九八四》、毛姆《在中国屏风上》、纳博科夫《独抒己见》、菲茨杰拉德《夜色温柔》、格罗斯曼《我心深处的文法》、冯内古特《2081:冯内古特短篇小说全集》(合译)、格林布拉特《大转向》、沙甘《现代信仰的诞生》等。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