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301322116
  • 装帧:一般纯质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412
  • 出版时间:2021-08-01
  • 条形码:9787301322116 ; 978-7-301-32211-6

本书特色

本书作者是讲故事的高手,他们向我们讲述了:我们日常所用的物品,如何体现了私人生活与公共议题之间的矛盾。读完本书,你会以一种新的方式去看待身边事物。我迫不及待地要在我的课上讲《转角遇到社会学》这本书。 ——Frederick Wherry,耶鲁大学社会学教授 约翰斯顿、凯恩斯和鲍曼写的这本书,是教授社会学导论课老师们一直想要的:这本书将社会学涵盖的许多话题整合成一个统一的主题。该书聚焦消费的社会化过程以及消费主义,也就是学生们日常使用的那些“物品”,帮助学生们探讨重要的社会学主题,如全球化、不平等、亚文化、性别、身份等。相比那些老掉牙的社会学导论课本,这是一本令人激动的书,具有创新性,能让学生们的社会学想象力马上得到锻炼。 ——Daniel Winchester,明尼苏达大学社会学教授 《转角遇到社会学》这本书写得相当好,结构巧妙。该书揭示了广泛的社会学概念与日常生活事物的关联,如喝杯咖啡、参加运动、举办婚礼等。真是一本精彩的导论课本! ——David Karen,布林茅尔学院社会学教授 约翰斯顿,凯恩斯和鲍曼把核心社会学概念应用于衣服、食物、汽车、音乐、手机等物品。这些物品都是我们今天的学生司空见惯的,而且他们都是这些“物品”的专家。这是我见过的**本真正打破标准教科书模式的非传统教科书,让学生参与到社会学思维的实践中来! ——Julie Pelton,内布拉斯加大学社会学教授 多亏了《转角遇到社会学》这本书,学生在社会学入门课中将永远不会以同样的方式来看待他们的“物品”。这本书会让他们在玩手机、吃汉堡、穿牛仔、喝咖啡时想到社会学。约翰斯顿、凯恩斯和鲍曼为这一入门课程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方法,这门课程以一种引人入胜而有意义的方式涵盖了基本的社会学概念。 ——Suzanne Hudd,昆尼皮亚克学院

内容简介

你每天都会穿什么样的衣服?吃什么样的食物?喝什么样的饮料?逛街或网购时又会买些什么?喜欢什么运动?喜欢看什么比赛?为何进了大学还喜欢在书包上系上一些玩具饰品?想与自己喜欢的人办一场什么样的婚礼?每天都在手机上忙些什么?如果没有手机你又会怎么生活?喜欢哪些品牌?喜欢听什么样的音乐?想用什么样的美容护肤品让自己变得更加好看?喜欢开什么样的车? 在当今这个消费时代,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与消费文化打交道,本书从大一学生身边的日常生活入手,亲手教给学生如何从自己身边开始“做”社会学,揭示了我们使用的物品如何反映出我们的私人生活与公共问题之间的冲突,将社会学涵盖的众多主题整合到一起,打通了抽象的社会学理论与具体的个人生活之间的关节,让社会学入门课的主旨——培养学生的“社会学的想象力”——真正落到了实处。

目录

前言 致教师

前言 致学生


**章 穿牛仔裤的一天:在生活中发现社会学


**部分 在消费文化里生存(和繁荣)

第二章 我吃故我在:文化、规范和价值观

第三章 快餐店里的铁笼:全球经济工作模式

第四章 咖啡隔着你和我:阶层、区隔和“好”品位


第二部分 融入其中:成为群体一员

第五章 购物上瘾:消费社会秩序

第六章 游戏人生:种族、特长和群体界限

第七章 男女有别:社会化和“性别培养”

第八章 执子之手:婚姻、家庭和异性恋

第九章 手机响了:技术和社交网络


第三部分 凸显个性:与社会世界协商的个人

第十章 我的名字叫“红”:消费文化与社会自我

第十一章 一俊遮百丑:意识形态、交互性和美容行业

第十二章 我为歌狂:亚文化、种族主义和文化挪用

第十三章 天堂里没有车来车往:阳刚之气、汽车产业和环境可持续性


附录 下面插播广告:社会学方法综述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节选

“便捷的”技术一定会让我们的生活更便捷吗? 技术理论家吴修铭(Timothy Wu 2014)认为,当代美国文化促进了一种霸权主义思想,这种思想认为技术应该尽可能简单。“便捷”或“方便”的技术不需要“集中太多精力,并会产生可预测的结果”,就像加热冷冻比萨一样。事实上,很难就便捷技术的乐趣或吸引力进行争论。苹果手机等苹果产品的天才之处就是便捷。你把手机从干净的包装盒里取出,通常不用阅读任何说明书,只要几分钟你就可以操作新手机。我们简直难以想象,操作智能手机还得详细了解其工作原理。如果没有像手机这样简单上手的技术,我们就无法快速订购比萨,更不用说在耶普(Yelp)网站上对比萨店进行点评,或者在Instagram上展示其美味配料的精美照片。 便捷的技术创造了便利的乐趣,但是,吴修铭认为,这种便捷也有其不利的一面。首先,便捷的技术并未承诺给我们更多时间去思考、反思和休闲。今天,许多人都因过度劳累而感到绝望。手机非但没有使他们摆脱工作,反而像电子绳一样把他们与工作系在一起,这样他们就可以随时待命,就连“大学教授”这样的职业也是如此。许多工作场所现在都在使用像Sack这样的消息传递应用程序,它可以让员工随时保持联系,《纽约时报》将其描述为“历史上增长*快的商业应用之一”(Manjoo 2015)。这项技术的优点是“工作地点自由”,员工可以远程工作,或者外出也能工作。但是,这种移动性也带来了“没有停工时间”的问题,因此,许多员工觉得自己根本就没有下班时间。吴修铭认为,由于每项任务都可能变得“更便捷”(例如,发短信或电子邮件比写信、盖章和邮寄手写信件更容易),现在留给我们的是更多琐碎的工作,例如,给一个收件箱发送数百条新信息。用吴修铭的话来说,“一个个的小任务大行其道,我们深受折磨。每个任务都很简单,但累积起来却会给人造成很大压力”。因此,我们可能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便捷技术真的便捷吗? 需要明确的一点是,并非“便捷”的技术总会(或只会)造成社会问题。许多人都意识到这样一个事实:手机现在使用起来如此便捷,就连那些技术恐惧症者也能在手机上获得发短信或查看地图的窍门。正如吴修铭所写,“用微波炉而非柴火加热剩菜,这并不是什么错”。我们既不想把劳动密集型的生活方式浪漫化,也不想夸大新技术所起到的解放作用。与此同时,那些看似“便捷”的技术也并非总能帮我们腾出时间,而且它们可以很方便地将资本主义工作文化扩展到我们生活的更多方面。

作者简介

[加]乔西·约翰斯顿(Josée Johnston),多伦多大学社会学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食物社会学、文化社会学、环境社会学、消费文化、批判理论。著有《饕客》(与夏恩??鲍曼合著),《食物与女性气质》(与凯特??凯恩斯合著),本书则为三人合著。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