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复合互渗的世界华文文学 刘俊选集

复合互渗的世界华文文学 刘俊选集

1星价 ¥16.9 (3.4折)
2星价¥16.9 定价¥49.8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图文详情
  • ISBN:9787536073050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341
  • 出版时间:2021-07-02
  • 条形码:9787536073050 ; 978-7-5360-7305-0

本书特色

“世界华文文学”中的不同区域,按照各自的历史沿革和文学特性,其“位置”和性质也有所不同。其中,祖国大陆文学(以及当代台湾文学)在世界华文文学中,在某种程度上是个核心体,其他区域的华文文学,都是从它身上生发、延伸、变异、剥离出来的;台湾文学是中国文学中的“外岛”文学;香港(澳门)文学是中国文学中的“特区”文学;东南亚华文文学、北美华文文学、欧洲华文文学和大洋洲华文文学则都是中国文学特别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外国变体”。

内容简介

  在世界华文文学这一文学共同体中,按照目前文学生态的实际分布情况,大致可以分为祖国大陆文学、台湾文学、香港(澳门)文学、东南亚华文文学、北美华文文学、欧洲华文文学、大洋洲华文文学等几大文学区域,这些不同的文学区域,既各有自己的发展历史和独特风貌,同时彼此之间也双边或多边地互有交集、重叠、渗透和影响。《复合互渗的世界华文文学(刘俊选集)》由刘俊编著。

目录

历史延伸:从现代到当代
论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上海书写
“家”的颠覆与重建
——以“父子关系”为视角看20世纪中国文学的
历史变迁
从“崩解”到“新建”: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性别关系研究
——以鲁迅、张爱玲、白先勇和朱天文为论述中心
中国现代心理分析小说的两种形态
——施蛰存、欧阳子比较论
论张爱玲及其小说中的“不安全感”
“我的声音和我的存在”
——论纪弦的文学史意义
个人记忆与当代历史
——论莫砺锋的《浮生琐忆》,
台港兼容:从“外岛”到“特区”
思想启蒙与民族认同:台湾新文学诞生之初文学现代性的三种形态
——以连横、张我军、赖和为代表
挣扎在认同与背离之间
——吕赫若论
论《现代文学》对台湾文学的贡献和影响
论陈映真的“台湾文学观”
时空变形后的人间生态及其意义
——论朱天文的《巫时》与《E界》
论中、日两篇《古都》的精神形态及相互关系
从《有缘千里》到《离开同方》
——论苏伟贞的眷村小说
香港小说:中国“特区”文学中的小说形态
——以《香港当代作家作品合集选·小说卷》
为论述对象
香港小说中的“香港制造”和“心经”
——以“三城记小说系列·香港卷”和“香港
文学选集系列·小说选”为论述中心
区域跨越:从南洋到北美
“跨区域华文文学”论
——界定“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的新思路
“历史”与“现实”:考察马华文学的一种视角
——以《赤道形声》为中心
寻找人类生存的净土
——论王润华的《把黑夜带回家》
“告别”的姿态和意义
——论黎紫书《告别的年代》
北美华文文学中的两大作家群比较研究
新移民“海归文学”
——以施雨为论述中心
“等待”背后的“期待”差异
——以《魔女》和《等待》为论述中心
现代美文的杰出实践
——论白先勇的散文创作
刘俊学术年表
展开全部

节选

从总体上看,出现在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上海书写,至少可以分成这样三个系列,即以包天笑、朱瘦菊、穆时英、刘呐鸥、卫慧等人为代表的充满“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的上海书写;以蒋光慈、丁玲、夏衍、茅盾、周而复等人为代表的具有“左翼”意识形态的上海书写;和以施蛰存、叶灵凤、张爱玲、钱钟书、白先勇、王安忆、程乃珊、须兰、毕飞宇等人为代表的关注“传奇”的上海书写。这三个系列的特性在某些作家和作品中互有交叉,但在整体上自有形成其主要特征的质的规定性。  “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的上海书写  在上海书写的三个系列中,有关“现代性”的上海书写出现得*早,并一直延续发展到世纪末的“后现代性”形态。按照美籍日裔学者酒井直树的说法,“现代性”这个术语既“是与它的历史先行者对立而言的”,同时也是“与非西方相对照的”,也就是说,“现代性”的提出,是在与“前现代”(时间)和“非西方”(空间)的比照中实现的①,因此,“现代的西方与前现代的非西方这两个不同的范围被区分开来”②。对于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上海书写而言,其“现代性”特征的具备是指与“前现代”(西方标准下的传统)状态的日渐脱离和努力实现“去非西方化”(向西方学习、靠拢,西方化)的转换。1902年出版的《海上繁华梦》(警梦痴仙)也许是20世纪*早描写已具有现代都市雏形的上海的小说,1924年的《上海春秋》(包天笑)和1925年的《歇浦潮》(朱瘦菊)虽然走的是“鸳鸯蝴蝶派”的路数,但在这些作品中,已开始“用广角镜头为上海摄像,而他们所摄下的相片有的是中国过去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新事物,有的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过,但因为在西风吹拂下,变样走调了,成为中不中西不西的‘四不像”~,在这些20世纪早期的上海书写中,其“现代性”特征集中体现在对“新”事物的浓厚兴趣和不厌其烦的写实介绍(如黑道绑票、婚姻欺诈、鸦片贩卖、公堂旁听、妇女离婚、汽车当道、舞厅兴隆、电影发达、女模特进课堂、保险公司创建、文明戏衰落、律师业兴旺、交易所热门、租界存在等),一些新思想、新观念的出现(如新一代年轻人有钱就要消费,出门以车代步;年轻人以做“买办”为荣等),以及叙述形态和语言特征的新变(开始打破线形的叙事结构,用白话文书写,大量新名词、新概念、新语汇涌现)等方面。这种无论是描写的外在事物、表达的内在观念还是写作的艺术手法都极具“新”质的写作,实际意味着具有“现代性”特征的上海书写已在20世纪的中国文学中卓然登场。  这种具有“现代性”特征的上海书写到了20世纪的30年代有了进一步的提升和深化。以穆时英、刘呐鸥为代表的“新感觉派”在他们的上海书写中,在对上海“摩登”性的挖掘和表现上更加深刻,也更加成熟。在他们的笔下,已经发达了的现代都市上海是那样地绚丽多姿,充满诱惑和魅力,被他们的文字构筑起来的上海是由这样一些“材料”组成的:百货店、跳舞场、影戏院、高层建筑物、霓虹灯、甲虫似的汽车、夜总会、报馆、咖啡馆、赛马场、水门汀、电梯、夹杂的英文、法文、速度、勃路斯、华尔兹、爵士乐、狐步舞、工潮、印度巡捕、外国水手、新型的男女关系(女性对爱情的主动出击、女性对男性的战胜和掌控)、夜生活(“都会人的魔欲是跟街灯的灯光一块儿开花的”)、乱伦、租界——这样的一个上海,无论是外在形态还是内在灵魂,都是一个“非传统”和“西方化”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而书写者在用文字对这些“材料”进行组织时,其手法又是跳跃的。  ……

作者简介

  刘俊,1964年9月出生,江苏省南京市人。1986年获苏州大学文学学士学位,1991年获南京大学文学博士学位。现为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著有《悲悯情怀:白先勇评传》、《从台港到海外——跨区域华文文学的多元审视》、《跨界整合——世界华文文学综论》、《精神分析学与中国文学批评》等;参与编著《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导引》、《中国现当代文学》等;主编《跨区域华文女作家精品文库》(十本)等。《悲悯情怀:白先勇评传》2001年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