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鲁迅批判(增订本)

鲁迅批判(增订本)

1星价 ¥32.3 (7.7折)
2星价¥32.3 定价¥42.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020170128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324
  • 出版时间:2021-09-01
  • 条形码:9787020170128 ; 978-7-02-017012-8

本书特色

鲁迅生前批阅、认可的一部鲁迅研究专著 新增《文学史家的鲁迅》《鲁迅和嵇康》等数万字 读懂鲁迅的筋骨与灵魂: “他是永远的诗人,一个时代的战士”

内容简介

《鲁迅批判》是鲁迅研究目前部成体系的专著,是专享经过鲁迅生前披阅的批评鲁迅的专著,也是迄今在研究鲁迅领域中引文率很高的专著。本书成书于1935年,出版于1936年,出版不久鲁迅即逝世。鲁迅生前看过印前的书稿,并就书中涉及他的作品的创作时间有所订正。此次出版《鲁迅批判》增订本,除了保留原书中的全部篇目,又增加了14篇文章作为附录,如《阿Q正传》之新评价、鲁迅美学思想初探、文学史家的鲁迅、鲁迅和嵇康等,进一步全面呈现作为批评家的李长之关于鲁迅研究的全部成果。

目录

三版题记/

序/

一 导言:鲁迅之思想性格与环境/

二 鲁迅之生活及其精神进展上的几个阶段/

三 鲁迅作品之艺术的考察/

Ⅰ 鲁迅创作之一般的考察及鲁迅创作中之*完整的艺术/

Ⅱ 《阿Q正传》之艺术价值的新估/

Ⅲ 鲁迅作品中的抒情成分/

Ⅳ 鲁迅在文艺创作上的失败之作/

四 鲁迅之杂感文/

五 总结:诗人和战士的鲁迅,鲁迅之本质及其批评/

后记/

附录

鲁迅/

《阿Q正传》之新评价 /

《三闲集》

——鲁迅*近的杂感散文集/

鲁迅和景宋的通信集

——两地书/

鲁迅《伪自由书》/

鲁迅创作中表现之人生观

——鲁迅批判之五 /

《热风》以前之鲁迅

——鲁迅批判之七 /

鲁迅著译工作的总检讨

——鲁迅批判之十/

哀鲁迅先生/

鲁迅和我们

——在北平师大鲁迅纪念会上讲/

鲁迅在文艺批评工作上的启示

——十月二十日在中法大学讲演稿/

鲁迅先生和杂文

——纪念鲁迅先生逝世二十周年/

鲁迅对文艺批评的期待/

鲁迅美学思想初探/

文学史家的鲁迅/

鲁迅和嵇康/

关于李长之的《鲁迅批判》 于天池 李书/


展开全部

节选

诗人和战士的鲁迅 鲁迅在性格上是内倾的,他不善于如通常人之处理生活。他宁愿孤独,而不欢喜“群”。 景宋说他“是爱怕羞的”,又告诉我们,“他自以为不会做事”(《鲁迅在广东》,页五二,五三),我想这是他的真面目。 在一般人所认为极容易的事,在他就不能,也不耐了:他在厦门时的听差和吃饭问题吧: 关于我所用的听差的事,说起来话长了。初来时确是好的,现在也许还不坏,但自从伏园要他的朋友给大家包饭之后,他就忙得很,不大见面。后来他的朋友因为有几个人不大肯付钱(这是据听差说的),一怒而去,几个人就算了,而还有几人却要他接办。此事由伏园开端,我也没法禁止,也无从一一去接洽,劝他们另寻别人。现在这听差是忙,钱不够,我的饭钱和他自己的工钱,都已豫支一月以上,又伏园临走宣言:自己不在时仍付饭钱。然而只是一句话,现在这一笔帐也在向我索取。 ——《两地书》,页一四七 结果呢,他说:“我本来不善于管这些琐事,所以常常弄得头昏眼花。”之后,菜又不好吃了,伏园自己还可以作一点汤,他却只会烧白开水,什么菜也不会做。(《两地书》,页一七九) 我们见不少为鲁迅作的访问记都说,他的衣饰是质朴的,并不讲究,这一方面当然是根于他的并不爱美的天性,另一方面却也表现他不善于注意生活上的小节了。在这种地方,我们不难想像倘若是一个精明强干,长于任事的人,是如何重视着的,于此便也可以见一个好对照。 鲁迅自己说:“我一生的失计,即在向来不为自己生活打算。”(《两地书》,页一七五)所谓不修边幅,不讲究衣饰,正是这一方面的小小的透露。 他常是对环境加以愤恨,他讨厌一般人的“语言无味”,他慨然于天下浅薄者之多(《两地书》,页八九),他甚而只愿意独自躲在房里看书(《两地书》,页一一七),他处处有对“群”的恶感。他形容厦门大学: 我新近想到了一句话,可以形容这学校的,是“硬将一排洋房,摆在荒岛的海边上”。然而虽是这样的地方,人物却各式俱有,正如一滴水,用显微镜看,也是一个大世界,其中有一般“妾妇”们,上面已经说过了。还有希望得爱,以九元一盒的糖果恭送女教员的老外国教授!有和著名的美人结婚,三月复离的青年教授;有以异性为玩艺儿,每年一定和一个人往来,先引之而终拒之的密斯先生;有打听糖果所在,群往吃之的无耻之徒……。 ——《两地书》,页一三一 他的结论是:“世事大概差不多,地的繁华和荒僻,人的多少,都没有多大关系。”他之极端憎恶态度,是溢于言表了。 他和群愚是立于一种不能相安的地步,所以他说,“我在群集里面,是向来坐不久的”(《两地书》,页一八),所以他说:“离开了那些无聊人,亦不必一同吃饭,听些无聊话了,这就很舒服”(《两地书》,页九六)。在应酬方面,他是宁使其少,而不使其多,甚而加以拒绝。关于这,景宋当然知道得*清楚(《两地书》,页一六三),林语堂却也有同样的记载,以为:“常常辞谢宴会的邀请”,已是“他的习惯”(见其用英文写在《中国评论周报》上的《鲁迅》一文)。 这种不爱“群”,而爱孤独,不喜事,而喜驰骋于思索情绪的生活,就是我们所谓“内倾”的。在这里,可说发现了鲁迅**个不能写长篇小说的根由了,并且说明了为什么他只有农村的描写成功,而写到都市就失败的原故。这是因为,写小说得客观些,得各样的社会打进去,又非取一个冷然的观照的态度不行。长于写小说的人,往往在社会上是十分活动,十分适应,十分圆通的人,虽然他内心里须仍有一种倔强的哀感在。鲁迅不然,用我们用过的说法,他对于人生,是太迫切,太贴近了,他没有那么从容,他一不耐,就愤然而去了,或者躲起来,这都不便利于一个人写小说,宴会就加以拒绝,群集里就坐不久,这尤其不是小说家的风度。 然而他写农村是好的,这是因为那是他早年的印象了,他心情上还没至于这末厌憎环境。所以他可以有所体验,而渲染到纸上。此后他的性格,却慢慢定形了,所以虽生长在都市,却没有体会到都市,因而他没有写都市人生活的满意的作品。一旦他的农村的体验写完了,他就已经没有什么可写,所以他在一九二五年以后,便几乎没有创作了。 在当代的文人中,恐怕再没有鲁迅那样留心各种报纸的了吧,这是从他的杂感中可以看得出的,倘若我们想到这是不能在实生活里体验,因而不得不采取的一种的补偿时,就可见是多么自然的事了! 就在这种意味上,所以我愿意确定鲁迅是诗人,主观而抒情的诗人,却并不是客观的多方面的小说家。

作者简介

李长之 (1910--1978) 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1931年考入清华大学,师从著名哲学家张东荪、金岳霖和冯友兰。新中国成立后,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著有《西洋哲学史》《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陶渊明传论》《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鲁迅批判》《孔子的故事》等,影响深远。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