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与心理健康指导研究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 ISBN:9787563967018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197
- 出版时间:2021-10-01
- 条形码:9787563967018 ; 978-7-5639-6701-8
内容简介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与心理健康指导研究》介绍了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基础,从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概念与特点、年龄特征、影响因素以及学前儿童的心理评价等方面对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进行阐释,然后对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指导进行概括性论述,对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指导的理论基础、学前儿童常见的心理行为障碍以及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诊断方法等方面做出理论分析,并从学前儿童行为发展的监测、心理行为问题的矫正以及案例分析等方面,对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指导的实践活动进行深入的研究,对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与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目录
**节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
第二节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趋势
第三节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遗传与生理基础
第二章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概述
**节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概念与特点
第二节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第三节 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第四节 学前儿童的心理评价
第三章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指导概述
**节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内涵
第二节 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第三节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指导的含义及意义
第四节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指导的目标及原则
第四章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指导的理论分析
**节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指导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 学前儿童常见的心理行为障碍
第三节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诊断方法
第五章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指导的实践活动
**节 学前儿童心理行为发展的监测
第二节 学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矫正
第三节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指导活动设计的案例分析
参考文献
节选
(一)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精神(这里指人格)由不同意识水平的三个部分所组成,即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意识是人格的*表层部分,它是由人能随意想到、清楚觉察到的主观经验所组成的。它的特点是具有逻辑性、时空规定性和现实性。前意识位于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由那些虽不能即刻回想起来,但经过努力就可以进入意识领域的主观经验所组成。在弗洛伊德看来,意识和前意识两者虽有区别,但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前意识的东西可以通过回忆进入意识中来,而意识中的东西当没有被注意时,也可以转入前意识中。 前意识的主要作用就是检查,即不许那些使人产生焦虑的创伤性经验、不良情感以及为社会道德所不容的原始欲望和本能冲动进入意识领域,而把它们压制在无意识之中,使意识和无意识完全隔离。 人格结构的*深层部分是无意识,弗洛伊德把它定义为不曾在意识中出现的心理活动和曾是意识的但已受压抑的心理活动。这个部分的主要成分是原始的冲动和各种本能、通过种族遗传得到的人类早期经验以及个人遗忘了的童年时期的经验和创伤性经验、不合伦理的各种欲望和感情。无意识具有无时空秩序、无矛盾性、非理性与非现实性等特点。无意识是人格结构中*大、*有力的部分。虽然,在通常情况下,我们意识不到它的存在,但它对我们的一切行为都产生影响。它影响我们的思维、感知和行为的方式,影响我们的职业和婚姻对象的选择,影响我们的健康状况、爱好、兴趣和习惯等。在弗洛伊德看来,不存在任何自由意志的行为,有些行为表面上似乎出自我们的意识和自由意志,但实际上都是受无意识力量所驱使的,它们只不过是无意识过程的外部标志。有意识的心理现象往往是虚假的、表面的和象征的,它们的真面目、真实原因和真正动机隐藏在内心深处的无意识之中。 (二)本我、自我和超我 弗洛伊德提出了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人格结构的理论。本我是人格中*难接近但又*有力的部分。说它难以接近是因为它潜藏在无意识之中:说它*有力,因为它是人所有精神活动所需能量的储存库。本我完全是由先天的本能、原始的欲望所组成的。它同人的肉体过程相联系,将躯体能量转化为精神能量,并且贮藏它们和向自我、超我提供能量。弗洛伊德把本我中所具有的精神能量称为力必多,有时弗洛伊德把力必多特指性本能所产生的能量。 弗洛伊德还提出了死本能和生本能的概念。死本能是有机体返回自己先前无机状态的趋向。弗洛伊德说:一切生命的目标是死亡。生命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紧张,只有死亡,才能*终解除这种紧张。因此,人生下来就具有死亡的本能。弗洛伊德把死本能具有的能量称为萨纳托斯。萨纳托斯是一种破坏力,当它指向个人内部,则表现为自责、自杀或受虐狂等行为;当它指向个人外部,就会产生憎恨、攻击、侵犯和施虐狂等行为。与死本能相对立的概念是生本能,它包括生存本能和性本能。生本能所提供的能量称为厄洛斯,厄洛斯代表爱和创造的力量。 弗洛伊德认为厄洛斯和萨纳托斯等心理能量是幽闭在本我之中的,随着时间的延长,这些心理能量不断聚集、增长,以至机体内部紧张度太高而不能忍受。因此,本我会要求能量不断释放以减轻紧张度。当能量释放时,紧张度下降,人随之体会到快乐感。弗洛伊德认为本我的唯一目标是追求快乐。本我像一个暴躁的婴儿,非常贪婪而不开化,只对自己的需要感兴趣,一点也不听从现实和理性的指引。弗洛伊德把本我这种只图快乐的活动准则称为“快乐原则”。 自我是人格中理智的、符合现实的部分。它派生于本我,不能脱离本我而单独存在。自我的力量就是从本我那里得到的,自我是来帮助本我而不是妨碍本我,它总是根据现实的可能性力图满足本我的要求。因此,自我是本我的执行机构。弗洛伊德把本我与自我的关系比喻为马与骑手的关系。马提供能量,而骑手则调节、引导和改变能量的方向,指引马向目的地前进。自我在本我与现实之间、本我与超我之间起调节、整合作用。与本我不顾一切地追求享乐的办事风格不同,作为理性化身的自我则是按照“现实原则”办事,即自我总是根据现实情况来满足本我的欲求。现实条件许可时,就即时满足本我的要求;现实条件不许可时,就暂时延缓甚至否定本我欲求的满足,以求得与现实的协调,避免与现实发生冲突而带来痛苦的后果。自我活动过程具有逻辑性和符合现实的特点。 人格结构的第三部分是超我,它是人格中*文明、*有道德的部分。超我有两个方面,一个是自我理想,另一个是良心。在儿童早期生活中,父母总是有意无意地依据自己的道德标准和社会规范去评价、奖励和惩罚儿童。父母对儿童的某些行为做出“好”的评价,给儿童以物质和精神的奖励,对儿童的另一些行为,父母做出“坏”的评价,并给以惩罚。长此以往,儿童就知道什么行为是好的,什么行为是坏的,父母关于奖惩儿童行为的标准逐渐内化为儿童自己的行为规范。儿童可以在父母不在场的情况下,自己评价自己,当自己的行为符合道德规范时,就感到愉快和满意(内在奖励);当自己的行为违反了这些规范时,就感到内疚(良心谴责)。
-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26.6¥38.0 -
世界尽头的咖啡馆
¥18.0¥45.0 -
咬文嚼字二百问
¥9.6¥32.0 -
从零开始的女性主义
¥30.3¥52.0 -
字海探源
¥23.4¥78.0 -
乡土中国
¥14.6¥26.0 -
《标点符号用法》解读
¥6.2¥15.0 -
与内心的恐惧对话:摆脱来自亲人的负能量
¥34.1¥48.0 -
你能写出好故事-写作的诀窍.大脑的奥秘.认知的陷阱
¥9.8¥32.8 -
社会学:原来这么有趣有用
¥9.1¥36.0 -
中国人的精神
¥9.9¥29.0 -
焦虑心理学:不畏惧、不逃避,和压力做朋友
¥11.4¥38.0 -
理解生命
¥10.5¥32.8 -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
¥12.1¥36.8 -
从白大褂到病号服:探索医疗中的人性落差
¥12.7¥39.8 -
非暴力沟通心理学 : 用非暴力沟通化解冲突
¥9.0¥36.0 -
上大演讲录(1922-1927卷)(九品)
¥14.0¥52.0 -
那时的大学
¥8.4¥28.0 -
始于极限:女性主义往复书简(八品)
¥22.4¥59.0 -
汉字王国
¥11.5¥4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