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语教学中陷喻意识培养研究

英语教学中陷喻意识培养研究

1星价 ¥19.4 (4.3折)
2星价¥18.9 定价¥45.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63970803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161
  • 出版时间:2021-10-01
  • 条形码:9787563970803 ; 978-7-5639-7080-3

内容简介

  隐喻是以一种事物去理解和体验另种一事物的强大的认知工具,也是语言的本质,并普遍存在于语言现象中。基于隐喻与语言的密切关系,隐喻研究对英语教学有着极大的实际意义。在进行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会在相关的资料中遇到许多具有隐喻思维的语言表达,因此英语学习者要加强对隐喻的理解和掌握。隐喻本质上是一个认知理解的工具,可以提升学习者对英语单词、句子或段落的理解能力。但是隐喻方式具有一定的特点,如相互矛盾、临时特性及含义模糊等,因此学习者需要充分利用自身掌握的知识与积累的学习经验来理解隐喻表达的深层次含义和文章的本质内涵。目前而言,学习者在隐喻表达方面的理解能力仍有待增强,隐喻认知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隐喻意识的培养。  《英语教学中隐喻意识培养研究》首先对隐喻相关理论及国内外研究现状做了概述,其次对隐喻的构成层面、语义层面、语用层面、认知层面、文化层面进行了研究,然后分析了大学英语教学中隐喻意识培养的意义和措施,*后分析了在大学英语的文化教学和语言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隐喻意识和隐喻能力。

目录

**章 隐喻相关理论及研究现状
**节 隐喻概论
第二节 隐喻的研究现状

第二章 对隐喻不同层面的研究
**节 构成层面
第二节 语义层面
第三节 语用层面
第四节 认知层面
第五节 文化层面

第三章 英语教学中隐喻意识的培养
**节 隐喻、隐喻能力和语言、语言能力
第二节 英语教学中的隐喻
第三节 英语教学中隐喻意识的培养措施

第四章 在英语文化教学中培养隐喻意识
**节 隐喻与文化的关系
第二节 中西方隐喻文化的比较
第三节 英语文化教学中隐喻意识的培养
第四节 英语跨文化交际教学中隐喻意识的培养

第五章 在英语语言教学中培养隐喻意识
**节 在英语词汇教学中培养隐喻意识
第二节 在英语语法教学中培养隐喻意识
第三节 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培养隐喻意识
第四节 在英语翻译教学中培养隐喻意识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节选

  (一)在韩礼德功能语法范畴内的研究  1.理论概述  在20世纪80年代,国内对于韩礼德的功能语法开始进行研究,但是直至到90年代中期,对于隐喻语法的研究才开始兴起,而当时的研究方向主要在于其引进和接受。韩礼德并未明确给出一个准确的隐喻的定义,因此当时的语言学研究者需要对韩礼德论点的基本思想有一个基础的认识。  近几年以来,随着韩礼德对其理论的不断改进和修缮,同时增加了他自身对于哲学的思考,国内对于隐喻的语法研究也开始向着介绍、讨论韩礼德提出的新的观点思想而转变。韩礼德的隐喻语法理论研究中,其框架主要有概念和人际两种,而在新的观点模式中则采用了另一种不同的框架模式,为元功能和层次两个方面。胡壮麟也认为,语法隐喻模式实际就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模式,因此韩礼德的新模式能够使自身语言学理论思想得以*大化体现,同时也可增强理论的说服力。韩礼德与马蒂森提出了隐喻在人们生活交流中体现的功能,就是通过“升级”(upgrade)的模式,将人际评价从单独的词组提升到小句子的层次,即将某个句子中的命题关键字或词组转换为句组中的某个句子。而在概念框架中隐喻则是通过“降级”(downgrade)的形式来体现的。因此我们可以看出来在韩礼德新模式的理论研究中, “级转移”的现象都可作为语法隐喻的表达方式。  2.国内对语法隐喻理论的探讨及发展  自从语法隐喻引入国内后,国内的诸多学者从未间断对其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探讨,并使隐喻的研究得以进一步提升。在当下对于语法隐喻的争议中*大的争议是它的衡量标准——“一致性”。韩礼德并未过多看重这一点,而是通过较为随意的方式巧妙地应用在了他自身的理论框架中:首先假设任何一个隐喻表达方式都有一个或多个“字面”的表达形式,都应用在属于我们自身的术语中,就是“一致性”的表达形式。但是由于此种论述具有明显的模糊性,因此国内诸多的学者从各种思维角度出发对其开展了一系列探讨。其中胡壮麟是当时语法隐喻研究引进者中的重要成员,他总结并介绍了共计6种可以对一致性进行判断的标准,同时也特别强调了这些标准之间的难度等级。朱永生和严世清则站在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一致性”的判断进行解析。刘宇红与朱永生一样,站在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隐喻一致性的判断标准进行讨论,他提出了三个标准:其一,主语突出表现性标准;其二,根隐喻存在与否的衡量标准;其三,与人体活动关系的衡量标准。上面阐述的两种站在认知语言学角度出发的讨论观点解开了功能语法在这个关键问题中的束缚,因此我们可以加深对一致性的认知与理解,也表现了隐喻在不同学科研究中的特别优势。  国内对于语法隐喻的研究还存在另一个关键问题,就是韩礼德关于语法隐喻的研究中并未涉及语篇语法的观点隐喻,即韩礼德的理论中是否包含语篇语法隐喻。而如何开展此项问题的研究就是从一个点出发,此点即语法隐喻是否应当与功能语法的元功能思想相互对应。其中胡壮麟依据韩礼德的复合主位划分类别的思想开始进行研究,认为韩礼德的理论中包含语篇语法隐喻。而范文芳从主位方面出发,进一步研究了名词化隐喻在其中产生的语篇衔接功能,以此同样认为韩礼德的理论中包含语篇语法隐喻观点。刘承宇从文体学的方面开展了对语法隐喻文体价值的探究,他提出的观点就是语篇隐喻和概念、人际隐喻是同等关系,都是实际存在的。而马丁(韩礼德功能语法的主要代表之一)作为语篇语法隐喻的发起人及倡导者,则认为在语篇中隐喻具体体现在如何将时间成因等因素的链接关系变得隐喻化。韩礼德也指出了他当时构建功能语法的主要目的是语篇分析,而语篇功能的意义也在于将概念功能与人际功能的成分进行*有可能的构建,相对而言,概念和人际的隐喻分析*终要实现的就是语篇功能的分析。韩礼德与马蒂森都认为在对语法隐喻进行分析研究时,需要明确我们语篇分析的真正目的,同时也只有在进行语篇分析时,我们才能够意识到语法隐喻的存在。  ……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