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学记/问学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 ISBN:9787554020432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大16开
- 页数:260
- 出版时间:2021-07-01
- 条形码:9787554020432 ; 978-7-5540-2043-2
本书特色
本书所收基本上都是通俗的普及文章,绝大部分都在《敦煌研究》《文史知识》《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华读书报》等报刊发表过。收入本书时虽然进行了一些增删和修改,但由于本书所收文章发表的时间跨度比较长,期间作者的有些看法也会有改变,所以可能前后还有不一致处。
内容简介
本书为问学丛书之一种。是浙江大学资深教授刘进宝先生的学术随笔集,共收录20篇文章,分别从先生治敦煌学之路、敦煌学的发展历程、国内外敦煌学人等方面展开。主要篇目有“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日本”的提出及其反响、敦煌在丝绸之路上的枢纽地位、中西文化交流视野下的敦煌与莫高窟、敦煌学何以成为国际显学、敦煌研究院:中国敦煌学研究的缩影与标志、她已将生命融入了敦煌:读《我心归处是敦煌:樊锦诗自述》、日本所藏敦煌文献的来源及真伪等。
目录
敦煌学的概念、范围和研究对象
“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日本”的提出及其反响
敦煌在丝绸之路上的枢纽地位
中西文化交流视野下的敦煌与莫高窟
“五凉文化”孕育下的敦煌学
敦煌学何以成为国际显学
千古之谜谁解说?——敦煌藏经洞封闭时间及原因讨论综述
敦煌宝藏是如何被盗的?
华尔纳敦煌考察团与哈佛燕京学社
敦煌研究院——中国敦煌学研究的缩影与标志
常书鸿——暗夜中不灭的烛光
孙儒倜先生谈敦煌与敦煌学
张鸿勋先生与敦煌俗文学研究
她已将生命融入了敦煌——读《我心归处是敦煌:樊锦诗自述》
日本所藏敦煌文献的来源及真伪
当代中国敦煌学发展的真实画卷
一位学者的成长与一个时代的学术
敦煌藏经洞发现120年访谈录
《唐宋之际归义军经济史研究》后记
大时代中的小人物——《我们这代人的学问》前言
后记
节选
敦煌学的概念、范围和研究对象 “敦煌学”这一名称*早是由日本学者石滨纯太郎于1925年8月在大阪的讲演中提出的,1930年,陈寅恪先生在为陈垣的《敦煌劫余录》作序时,也提出了“敦煌学”一词。他们各自分别提出“敦煌学”的背景相同,所指敦煌学的研究对象也仅仅是敦煌文献。 石滨纯太郎和陈寅恪提出“敦煌学”后,学者们所研究的只是敦煌文献,后又扩展到敦煌石窟的研究,但并没有对其属性、含义和范围进行过多关注。 一、关于敦煌学概念的探讨 1981年,随着“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日本”说法的误传,国家相关部门开始调研,拟成立相关研究机构,1982年敦煌文学研究座谈会在兰州和敦煌的举行,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的筹备、成立,1983年全国敦煌学术讨论会的召开,使社会各界,从党政机关到学术机构,从学者到民间人士,都开始关注敦煌。也正是在这种大的背景下,学术界开始讨论敦煌学的概念及学科建设问题了。 20世纪80年代初关于敦煌学的学科属性及内涵的讨论,影响*大的当属姜亮夫和周一良先生的意见。 早在1956年,姜亮夫先生就在《敦煌——伟大的文化宝藏》一书中探讨了敦煌学的概念和内涵:“全部敦煌学的范围,是相当大而繁复的。从主要的内容而言,应分两大类:一是属于造型艺术的塑象、壁画、绢画及木建筑(窟椽)等;一是属于文书如竹简、写本佛经、儒经、中亚西藏印度文书、及一切史料文学等。但以必然不可少的参证比较资料来说,则敦煌一带的汉墓,乃至于考古上的一切发现,也都是重要材料。廓大到全个河西,全个西域,乃至中央亚细亚的一切文化历史,莫不与敦煌相涉,要结合来研究才行!”这是目前所见*早对敦煌学的概念、范围、内涵进行综合探讨和提炼的表述。由此可见,姜亮夫先生所定义的敦煌学范围比较宽,除了敦煌的文献、艺术外,还包括敦煌周边乃至新疆、中亚地区的历史及出土的文物。在20世纪80年代初的敦煌热中,姜亮夫先生又连续发表文章,对50年代的观点进行了深人和细化。在《敦煌学之文书研究》(载《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集》第二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一文中指出:“敦煌学之内涵当以千佛岩、榆林诸石窟之造型艺术与千佛洞所出诸隋唐以来写本、文书为主。而爰及古长城残垣、烽燧遗迹、所出简牍,及高昌一带之文物为之辅。”随后在《敦煌学必须容纳的一些古迹文物》(《西北师院学报》1982年第4期)一文中再次重申了其观点,指出: “敦煌学的中心主题,自然是经卷与造型艺术,然而……与敦煌有关系的文物,也应归入敦煌学。我粗略地想一下,至小限敦煌地区所发现的汉竹简、汉以来的‘绢’‘纸’军用器(属于汉以来戍卒使用的),及一切杂器物、寺塔,乃至于长城的砖石等,都是敦煌学中不可少的从属品……原则地说,敦煌学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宝库,所以这些属于中国文化史上曾经存在的文物,点点滴滴也是与敦煌学有血肉关系的。”在1983年的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成立大会上,姜先生又作了《敦煌学规划私议》(《社会科学》1985年第1期)的书面发言:“说到敦煌学,内容是相当复杂的。狭隘一点的人,只把写本、刻本、卷子算作‘学’。在我的私见,则莫高窟的各种艺术品也是‘学’;绘画、雕塑、石刻、木构建筑,无一不在整个历史文化范畴之中,而且也各有其原理、原则方法在其中,为什么不能是学呢?即如从各种画像中的题衔,不也可以考见唐末五代瓜沙地区统治者的制度,及其与四隅的关系么?我曾就此等题衔,考定曹议金世家的家庭组成,及其与当时西域诸外族的关系,成《曹氏世谱》,能说这些题记不是历史学的资料吗?由此可以说,凡属在莫高、榆林的一纸、一牍、一画、一字,乃至一草、一木,莫不可以作为六朝至北宋这个长时期中的文化遗产。比起孔壁的古文,汲冢的竹书,丰富不仅于千百倍,重要也不仅于千百倍。要是再能配上西陲汉简、高昌文物,其作用更要大得多(将来敦煌学的研究,必定少不了这些资料,因而私意以为应尽量纳入高昌乃至全部新疆、青海资料,此是后话)。” 姜亮夫先生关于敦煌学概念、范围和内涵的意见,并没有得到学界的广泛赞同。这可能是姜先生对敦煌学定义的范围实在太宽了的原因,这样也容易混淆敦煌学与西北史地学、吐鲁番学、中西交通史、中亚史等学科的界限。 另一个有影响的观点是周一良先生提出的。周一良在为王重民先生的《敦煌遗书论文集》(中华书局1984年)作序时说:“敦煌资料是方面异常广泛、内容无限丰富的宝藏,而不是一门有系统成体系的学科。如果概括地称为敦煌研究,恐怕比‘敦煌学’的说法更为确切、更具有科学性吧。”在纪念《文史知识》创刊5周年时,周一良先生又作文说:“从根本上讲,‘敦煌学’不是有内在规律、成体系、有系统的一门科学,用固有名词构成的某某学又给人不太愉快的联想,所以*好就让它永远留在引号之中吧。”(周一良《何谓“敦煌学”》,载《文史知识》1985年第10期) P1-4
作者简介
刘进宝,浙江大学文科领军人才、浙江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兼主任。长期从事敦煌学与丝绸之路研究,个人学术论著有《敦煌学述论》《敦煌文书与唐史研究》《敦煌学通论》《唐宋之际归义军经济史研究》《敦煌学术史:事件、人物与著述》等。主编有《转型期的敦煌学》《百年敦煌学:历史、现状、趋势》《丝路文明的传承与发展》等;主编《丝路文明》学刊(年刊)。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中华文史论丛》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兼任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副会长、中国唐史学会副会长、中国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基金会理事、浙江省敦煌学与丝绸之路研究会会长。
-
两张图读懂两宋
¥16.0¥76.0 -
你不知道的古人生活冷知识
¥24.0¥49.0 -
清朝穿越指南
¥14.4¥45.0 -
人类酷刑简史
¥20.1¥59.0 -
万历十五年
¥16.3¥25.0 -
唐潮:唐朝人的家常与流行
¥23.1¥68.0 -
两晋其实很有趣
¥9.2¥35.0 -
朱元璋传
¥14.0¥39.0 -
汉朝其实很有趣
¥9.7¥38.0 -
从三十项发明阅读世界史
¥11.7¥39.0 -
胡同里的姑奶奶
¥27.8¥78.0 -
至道无餘蕴矣:梁漱溟访谈录
¥24.1¥68.0 -
创造圣经的城市
¥19.7¥58.0 -
中国近代史
¥6.0¥20.0 -
告别与新生-大师们的非常抉择
¥16.0¥45.8 -
明朝那些事儿大结局 第七部
¥8.9¥29.8 -
中国近代史
¥12.7¥39.8 -
中国通史
¥18.5¥45.0 -
硬核原始人
¥21.0¥65.0 -
谁是剽窃者:牛顿与莱布尼茨的微积分战争
¥15.8¥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