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际人文主义”视野下的白璧德与学衡派

“国际人文主义”视野下的白璧德与学衡派

1星价 ¥63.6 (6.0折)
2星价¥63.6 定价¥106.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20385718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301
  • 出版时间:2021-06-01
  • 条形码:9787520385718 ; 978-7-5203-8571-8

本书特色

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学衡派因与新派相颉亢的文化姿态而被扣上了“复古”、“反动”等帽子,其思想主张在学界长期受到遮蔽。80年代末,乐黛云站在世界文化对话的背景下使用西方批评话语“现代保守主义”正面肯定学衡派的价值,自此学衡派研究揭开了新的历史篇章。90年代,学者进一步开拓出“古典主义”、“人文主义”的研究维度,但其深度基本上不出乐黛云先生的文章。进入21世纪,研究者沿着“保守主义”、“古典主义”、“人文主义”三大维度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析,但由于对白璧德与学衡派双重跨文化现象认知的缺乏,始终难有突破性的进展。追溯起来,这种认知的停滞正源于学界对白璧德“**人文主义运动”的忽视。学衡派的跨文化实践实际上正是白璧德“**人文主义运动”的重要一环。鉴于此,本书试图回到学衡派的西学渊源——白璧德的**人文主义,以**人文主义的视角重审学衡派与白璧德的双重跨文化实践,并力图呈现中国的**人文主义运动史。

内容简介

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学衡派因与新派相颉亢的文化姿态而被扣上了“复古”、“反动”等帽子,其思想主张在学界长期受到遮蔽。80年代末,乐黛云站在世界文化对话的背景下使用西方批评话语“现代保守主义”正面肯定学衡派的价值,自此学衡派研究揭开了新的历史篇章。90年代,学者进一步开拓出“古典主义”、“人文主义”的研究维度,但其深度基本上不出乐黛云先生的文章。进入21世纪,研究者沿着“保守主义”、“古典主义”、“人文主义”三大维度进行了更深入细致的探析,但由于对白璧德与学衡派双重跨文化现象认知的缺乏,始终难有突破性的进展。追溯起来,这种认知的停滞正源于学界对白璧德“靠前人文主义运动”的忽视。学衡派的跨文化实践实际上正是白璧德“靠前人文主义运动”的重要一环。鉴于此,本书试图回到学衡派的西学渊源——白璧德的靠前人文主义,以靠前人文主义的视角重审学衡派与白璧德的双重跨文化实践,并力图呈现中国的靠前人文主义运动史。

目录

绪论 “国际人文主义”的双重跨文化构想——重估学衡派研究
**节 从“守旧”到“保守主义”——学衡派的历史评价
第二节 保守主义、古典主义、人文主义——学理上的学衡派研究
一 重估大陆学衡派研究
二 重估港台学衡派研究
三 重估海外学衡派研究
四 学衡派研究局限与跨文化研究构想
第三节 学衡派与中国语境下的“人文主义
第四节 “国际人文主义”构想的提出——白璧德与学衡派的双重跨文化实践

**章 白璧德的“国际人文主义”思想
**节 “国际人文主义”生成的文化空间
一 “国际人文主义”的摇篮
二 “国际人文主义”的文化积累
三 “国际人文主义”运动的前奏
四 “国际人文主义”运动的发生
第二节 “国际人文主义”的思想线索
一 人文主义的概念
二 实证主义的方法
三 二元论
四 经验的三个层面
第三节 “国际人文主义”生成的思想背景
一 前学衡派时期的白璧德:反思近代文明
二 学衡派时期的白璧德:反思西方文明
第四节 “国际人文主义”的双面视界
一 白璧德的思想转向——从宗教到人文主义
二 “国际人文主义”的双面视界之一——内在超越的人文主义信仰
三 “国际人文主义”的双面视界之二——宗教人文主义
第五节 “国际人文主义”教育理念的内核
一 贵族式的人文主义教育
二 精英式的德治理念
三 “国际人文主义”教育的展开
……

第二章 学衡派“国际人文主义”实践史溯源
第三章 汉译中的人文儒学
第四章 中国的“国际人文主义”实践史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李欢,1986年生,广东茂名人,广东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讲师。2006-2010年就读于中山大学旅游管理系,获管理学学士学位,兼修英语专业,获英语专业毕业证书;2010-2012年就读于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获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硕士学位;2012-2016年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获中国现当代文学博士学位。现主要从事汉译文学研究。曾在《文学评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现代中文学刊》等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主持2017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项。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