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BN:9787101154320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630
- 出版时间:2021-11-01
- 条形码:9787101154320 ; 978-7-101-15432-0
本书特色
一、王阳明跌宕起伏起伏的一生,是短暂、波澜壮阔而又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著书立说,授徒讲学、剿灭南赣匪患、平定宁王叛乱,*终成就了他成为中国历史上在“立德”“立功”“立言”方面均有成就的少数几个“兼三不朽”人物之一。1529年,王阳明去世,时年57岁。临死时他说“我心光明,亦复何言”,他一生体道悟道,终得“我心光明”的理想人格。 二、王阳明是明代心学的集大成者,其核心思想可概括为 “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和“万物一体”四大命题。 阳明心学诞生之后,尊崇王阳明和信奉阳明心学的人不胜枚举,曾国藩、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蒋介石……都是他忠诚的拥趸。阳明心学16世纪初传到日本,在阳明心学的影响之下,三百多年之后,日本推行了举世震惊的“明治维新”。阳明心学的影响力之大可见一斑。 三、梁启超说:读阳明心学,“则其人必发强刚毅,而任事必加勇猛”。——阳明心学是行动哲学。在《传习录》录,王阳明反复阐发他的“立志”“事上炼”“知行合一”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行”是一个功夫,不能分成两截,“知而不行,只是未知”。王阳明重“行”,强调凡事一定要在事物上进行磨炼(“必有事焉”),念头一有,就要付之行动了,是一个实战的观点。做到知行合一,才是真正的智慧。 四、“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阳明心学还是关于人性方面的哲学。从孟子、荀子性善论、性恶论,到王阳明的“致良知”,都是直指人心。“致良知”是王阳明的一个核心命题。“良知”本具,“人人皆可为尧舜”,一些人“良知”不显,是因为被自己的各种欲望遮蔽。心中之“贼”即为人心中种种私欲。“为善去私”,王阳明为他所提到的“知行合一”提供了“良知”的行为准则。明白了自己要做的事,就立即去执行,一件事做还是不做,就要依“良知”而行。王阳明提出了一个反躬自省的行为,提炼的是一个儒学气质和国民性培养的重大命题。 五、阳明心学是王阳明对以往先儒思想的一次叩问与突围,“龙场悟道”之后,阳明心学横空出世。在《传习录》中,王阳明或征引、或辨析、或驳斥,出现了颇多的古代典籍里的名句,诸如《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荀子》《周易》《礼记》《二程遗书》,在王阳明的发微中,可以加深对相关典籍的理解。 六、《传习录》体现王阳明 “心即理”“知行合一”“事上炼”“致良知”和“万物一体”等主要的哲学思想,读懂了《传习录》,就大致读懂了王阳明。钱穆认为,《传习录》是中国人必读的七部经典之一。梁启超称,学阳明先生思想,应读《传习录》。许多读者反映,《传习录》的文字都能看懂,却很难了解王阳明的精微的思想,三全本《传习录》针对这个问题,专门约请译注者在每则前以“题解”的方式加以串讲、点拨,穿针引线,结合注释与翻译,为使读者能多角度的理解文本。
内容简介
《传习录》上中下三卷,是我国明代有名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王守仁()的一部语录问答体著作,篇幅不大,却比较集中地体现了王氏的**思想全貌,涉及心性之辨,心物关系,致良知说,**,本体与功夫论等王学思想中广为人知的主题,问世以来大受欢迎,影响巨大。本次出版对原书中涉及的哲学概念、人物、典故等均进行了详细注释并作了适当的串讲,对文言原文全文进行白话翻译,有助于普通读者了解其精髓。
目录
前言
传习录序
传习录上
徐爱录 凡十四则
陆澄录 凡七十三则
薛侃录 凡三十五则
传习录中
钱德洪序
答顾东桥书 凡十二则
答周道通书 凡七则
答陆原静书 凡四则
又 凡十四则
答欧阳崇一 凡四则
答罗整庵少宰书 凡四则
答聂文蔚 凡七则
答聂文蔚二 凡九则
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
教约
传习录下
陈九川录 凡十四则
黄直录 凡十二则
黄修易录 凡十一则
黄省曾录 凡十一则
钱德洪录 凡四十八则
黄以方录 凡二十五则
钱德洪跋
传习录附录
朱子晚年定论
节选
【题解】 本条以“南镇看花”的例子论述“心外无物”。理解本条可把握两个关键词,首先是“寂”,其指向“花的存在”。“花的存在”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的自在存在物,属于本然世界。它可以离开人的意识 “自开自落”,不会因人的意识活动而生灭,它是心外之物,与主体“同归于寂”,这里的“寂”指“寂静”,即人与花各自独立,没有沟通,而不是佛教中的“寂灭”的“无”。其次是“明白”,其指向“花存在的意义”。“花存在的意义”是主体的意向性指向的结果,它不能离开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它“不在你的心外”,而是人的一种本质力量的确证,与主体一样有了情感生命。只有当作为意义存在的花进入主体,其存在的意义被激活而显现时,花的“颜色”才“一时明白起来”。这里的“明白”指花的颜色相对于主体的意识而“明白”,即花树在“心”的观照中显现了它的意味,由纯粹的本然世界(寂)进入了意义世界(明白)。在此意义上,我们可以说“看花”的“看”不是纯客观的看,而应该是一种生命体验式的看,它是一种*直接、*亲密的功夫,也是一种唤醒,一种感召,或一种自我验证。所以“明白”二字是以主体的意向性的指向功能为前提的,它暗示了主体和意义客体的同时到场。因此,在王阳明看来,没有进 入意义世界的东西的存在与否是无意义的,可有可无的,虽然他不否定“心”“物”相感之前“物”的客观存在。但物一旦进入了意义世界,其作为意义客体便与“心”的觉悟有关。“心”与“物”的关系便是其所存在于其中的意义世界存在的根据。 先生游南镇①。 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 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注释】 ①南镇:会稽山,在今浙江绍兴。南镇为古代四镇之一。《周礼·春官·大司乐》中将“四镇”与“五岳”并举,指可为一方之镇的主山。郑玄注南镇即为会稽山。镇,一方的主要山岳。 【译文】 先生游览南镇。 一位朋友指着岩石中的花树问道:“天下没有心外的事物,像这棵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与我的心又有什么关系呢?” 先生说:“你没看到这花时,这花与你的心同归于寂静;你来到这里看见这花时,那么这花的颜色一下就显现清楚起来,就知道这花不在你的心外了。”
作者简介
【作者介绍】王阳明,名守仁,字伯安,生于明成化八年(1472),卒于明嘉靖七年(1529),谥文成,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浙江余姚)人。少年时期随父迁家至山阴(越城,今浙江绍兴),曾筑室于越城外之会稽山阳明洞天,自号阳明子,学者称阳明先生。王阳明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和军事家,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等。 一生跌宕起伏,龙场悟道之后,创立了中国哲学史上的心学思想体系。 【译注者介绍】陆永胜(1978-),哲学博士,现任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紫金文化社科英才,中国实学研究会、朱子学会理事,南京大学泰州学派研究中心研究员,江苏省儒学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韩国忠南大学儒学研究所特聘研究员,兼任韩国《儒学研究》《阳明学》国际编委。主要从事中国哲学(阳明学)、美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研究。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青年项目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省社科规划项目等各级各类项目20余项。出版著作《心·学·政——明代黔中王学思想研究》《王阳明美学思想研究》《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等,主编《王阳明珍本文献丛刊》(全十五册)《王学研究》《阳明学·鱼梁讲会》等10余部,在国(境)内外各学术期刊集刊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其中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多篇。成果获省部级哲社成果奖一、二、三等奖以及“西部儒学贡献奖”等5项,获省市级荣誉称号近10项。
-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15.2¥38.0 -
哲学家的狗:一本让人捧腹大笑的超萌醒脑哲学书
¥15.9¥49.8 -
生活即是行动
¥19.2¥52.0 -
圣经的故事
¥19.1¥58.0 -
传习录
¥11.6¥55.0 -
周国平人文讲演录:人生和性爱的难题
¥13.9¥39.8 -
列宁全集4
¥3.8¥9.7 -
传习录:王阳明心即是理,知行合一
¥10.1¥36.0 -
心灵的平和之美
¥17.1¥45.0 -
知行合一:王阳明心学:升级图解版
¥14.3¥46.0 -
弗洛伊德论自我意识
¥14.1¥38.0 -
论语讲座
¥9.0¥23.0 -
哲学家们都在想什么
¥15.7¥49.0 -
谈修养
¥9.0¥20.0 -
昨日书林:道教史
¥12.2¥33.0 -
十力语要初续
¥10.3¥24.0 -
时间哲学简史
¥19.2¥52.0 -
沉思录
¥18.4¥49.8 -
穿越时空,与孔子对话
¥17.3¥48.0 -
哲学讲话-大家小书
¥23.8¥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