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习录(精)--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

传习录(精)--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

1星价 ¥29.3 (6.1折)
2星价¥29.3 定价¥48.0
图文详情
  • ISBN:9787101154320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630
  • 出版时间:2021-11-01
  • 条形码:9787101154320 ; 978-7-101-15432-0

本书特色

一、王阳明跌宕起伏起伏的一生,是短暂、波澜壮阔而又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著书立说,授徒讲学、剿灭南赣匪患、平定宁王叛乱,*终成就了他成为中国历史上在“立德”“立功”“立言”方面均有成就的少数几个“兼三不朽”人物之一。1529年,王阳明去世,时年57岁。临死时他说“我心光明,亦复何言”,他一生体道悟道,终得“我心光明”的理想人格。 二、王阳明是明代心学的集大成者,其核心思想可概括为 “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和“万物一体”四大命题。 阳明心学诞生之后,尊崇王阳明和信奉阳明心学的人不胜枚举,曾国藩、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蒋介石……都是他忠诚的拥趸。阳明心学16世纪初传到日本,在阳明心学的影响之下,三百多年之后,日本推行了举世震惊的“明治维新”。阳明心学的影响力之大可见一斑。 三、梁启超说:读阳明心学,“则其人必发强刚毅,而任事必加勇猛”。——阳明心学是行动哲学。在《传习录》录,王阳明反复阐发他的“立志”“事上炼”“知行合一”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行”是一个功夫,不能分成两截,“知而不行,只是未知”。王阳明重“行”,强调凡事一定要在事物上进行磨炼(“必有事焉”),念头一有,就要付之行动了,是一个实战的观点。做到知行合一,才是真正的智慧。 四、“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阳明心学还是关于人性方面的哲学。从孟子、荀子性善论、性恶论,到王阳明的“致良知”,都是直指人心。“致良知”是王阳明的一个核心命题。“良知”本具,“人人皆可为尧舜”,一些人“良知”不显,是因为被自己的各种欲望遮蔽。心中之“贼”即为人心中种种私欲。“为善去私”,王阳明为他所提到的“知行合一”提供了“良知”的行为准则。明白了自己要做的事,就立即去执行,一件事做还是不做,就要依“良知”而行。王阳明提出了一个反躬自省的行为,提炼的是一个儒学气质和国民性培养的重大命题。 五、阳明心学是王阳明对以往先儒思想的一次叩问与突围,“龙场悟道”之后,阳明心学横空出世。在《传习录》中,王阳明或征引、或辨析、或驳斥,出现了颇多的古代典籍里的名句,诸如《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荀子》《周易》《礼记》《二程遗书》,在王阳明的发微中,可以加深对相关典籍的理解。 六、《传习录》体现王阳明 “心即理”“知行合一”“事上炼”“致良知”和“万物一体”等主要的哲学思想,读懂了《传习录》,就大致读懂了王阳明。钱穆认为,《传习录》是中国人必读的七部经典之一。梁启超称,学阳明先生思想,应读《传习录》。许多读者反映,《传习录》的文字都能看懂,却很难了解王阳明的精微的思想,三全本《传习录》针对这个问题,专门约请译注者在每则前以“题解”的方式加以串讲、点拨,穿针引线,结合注释与翻译,为使读者能多角度的理解文本。

内容简介

《传习录》上中下三卷,是我国明代有名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王守仁()的一部语录问答体著作,篇幅不大,却比较集中地体现了王氏的**思想全貌,涉及心性之辨,心物关系,致良知说,**,本体与功夫论等王学思想中广为人知的主题,问世以来大受欢迎,影响巨大。本次出版对原书中涉及的哲学概念、人物、典故等均进行了详细注释并作了适当的串讲,对文言原文全文进行白话翻译,有助于普通读者了解其精髓。

目录

前言

传习录序

传习录上

徐爱录 凡十四则

陆澄录 凡七十三则

薛侃录 凡三十五则


传习录中

钱德洪序

答顾东桥书 凡十二则

答周道通书 凡七则

答陆原静书 凡四则

又 凡十四则

答欧阳崇一 凡四则

答罗整庵少宰书 凡四则

答聂文蔚 凡七则

答聂文蔚二 凡九则

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

教约


传习录下

陈九川录 凡十四则

黄直录 凡十二则

黄修易录 凡十一则

黄省曾录 凡十一则

钱德洪录 凡四十八则

黄以方录 凡二十五则

钱德洪跋


传习录附录

朱子晚年定论


展开全部

节选

【题解】 本条以“南镇看花”的例子论述“心外无物”。理解本条可把握两个关键词,首先是“寂”,其指向“花的存在”。“花的存在”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的自在存在物,属于本然世界。它可以离开人的意识 “自开自落”,不会因人的意识活动而生灭,它是心外之物,与主体“同归于寂”,这里的“寂”指“寂静”,即人与花各自独立,没有沟通,而不是佛教中的“寂灭”的“无”。其次是“明白”,其指向“花存在的意义”。“花存在的意义”是主体的意向性指向的结果,它不能离开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它“不在你的心外”,而是人的一种本质力量的确证,与主体一样有了情感生命。只有当作为意义存在的花进入主体,其存在的意义被激活而显现时,花的“颜色”才“一时明白起来”。这里的“明白”指花的颜色相对于主体的意识而“明白”,即花树在“心”的观照中显现了它的意味,由纯粹的本然世界(寂)进入了意义世界(明白)。在此意义上,我们可以说“看花”的“看”不是纯客观的看,而应该是一种生命体验式的看,它是一种*直接、*亲密的功夫,也是一种唤醒,一种感召,或一种自我验证。所以“明白”二字是以主体的意向性的指向功能为前提的,它暗示了主体和意义客体的同时到场。因此,在王阳明看来,没有进 入意义世界的东西的存在与否是无意义的,可有可无的,虽然他不否定“心”“物”相感之前“物”的客观存在。但物一旦进入了意义世界,其作为意义客体便与“心”的觉悟有关。“心”与“物”的关系便是其所存在于其中的意义世界存在的根据。 先生游南镇①。 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 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注释】 ①南镇:会稽山,在今浙江绍兴。南镇为古代四镇之一。《周礼·春官·大司乐》中将“四镇”与“五岳”并举,指可为一方之镇的主山。郑玄注南镇即为会稽山。镇,一方的主要山岳。 【译文】 先生游览南镇。 一位朋友指着岩石中的花树问道:“天下没有心外的事物,像这棵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与我的心又有什么关系呢?” 先生说:“你没看到这花时,这花与你的心同归于寂静;你来到这里看见这花时,那么这花的颜色一下就显现清楚起来,就知道这花不在你的心外了。”

作者简介

【作者介绍】王阳明,名守仁,字伯安,生于明成化八年(1472),卒于明嘉靖七年(1529),谥文成,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浙江余姚)人。少年时期随父迁家至山阴(越城,今浙江绍兴),曾筑室于越城外之会稽山阳明洞天,自号阳明子,学者称阳明先生。王阳明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和军事家,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等。 一生跌宕起伏,龙场悟道之后,创立了中国哲学史上的心学思想体系。 【译注者介绍】陆永胜(1978-),哲学博士,现任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紫金文化社科英才,中国实学研究会、朱子学会理事,南京大学泰州学派研究中心研究员,江苏省儒学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韩国忠南大学儒学研究所特聘研究员,兼任韩国《儒学研究》《阳明学》国际编委。主要从事中国哲学(阳明学)、美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研究。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青年项目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省社科规划项目等各级各类项目20余项。出版著作《心·学·政——明代黔中王学思想研究》《王阳明美学思想研究》《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等,主编《王阳明珍本文献丛刊》(全十五册)《王学研究》《阳明学·鱼梁讲会》等10余部,在国(境)内外各学术期刊集刊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其中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多篇。成果获省部级哲社成果奖一、二、三等奖以及“西部儒学贡献奖”等5项,获省市级荣誉称号近10项。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