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名士,自风流——汤一介引读〈世说新语〉

真名士,自风流——汤一介引读〈世说新语〉

1星价 ¥25.5 (4.9折)
2星价¥25.5 定价¥52.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14517590
  • 装帧:一般纯质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163
  • 出版时间:2021-11-01
  • 条形码:9787514517590 ; 978-7-5145-1759-0

本书特色

●“竹林七贤”是魏晋时代代表性的人物,他们超然物外,风雅不羁,每个人都个性独特,嵇康会弹琴,阮籍能长啸,阮咸擅长琵琶反潮流,向秀注《庄子》,山涛荐人高,刘伶嗜酒如命,吝啬王戎宦海沉浮有一套。他们是一群不走寻常路的真名士,一生放荡不羁爱自由。 ●汤一介教授从专业角度解析魏晋名士的言谈风尚、恣情任性、洞见玄心等,内容深入浅出,带领读者轻松领会《世说新语》独特的玄学意味,以及魏晋名士的生活情调与风流不羁。 ●漫画家猪乐桃以生动风趣的漫画笔触和现代的流行语言,另类呈现魏晋名士的风流逸事,充分领略魏晋美男的绝世风情,有趣有料,轻松搞笑。 ●《世说新语》是一部集历史性、文学性、哲学性和趣味性为一体的经典著作,本书精选了部分经典篇章,以原文+译文+注释的方式集中体现原著的精神内核,译文详尽优美、通俗易懂,生僻字添加注音注释,轻松读懂国学精髓。 ●书中穿插了诸多历史小贴士,如“志人小说”“儒家的‘礼教’”“古人与酒”“《广陵散》”等,可学习魏晋玄学背后的历史知识,了解竹林七贤生活的时代背景。同时精心制作与魏晋名士生活经历相关的历史年表、谱系等,让阅读更丰富、 更深入、更有收获。 ●知名插画师雪鱼手绘配图,高雅浪漫;装帧设计古典文艺,彰显文化层次;全书全彩印刷+烫金工艺,具有收藏价值。

内容简介

《世说新语》是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记小说”的代表作,主要记述了东汉末年至东晋时豪门贵族和官僚士大夫的言谈逸事。跟随专业导读,走进令人神往着迷的魏晋时代,了解上层社会的风俗时尚和门阀世族的思想风貌,从名士们放任自然和狂放不羁里解读他们自由而放达的思想境界。本书有名师专业导读,精选原著中的经典内容,并有同步优美译文,另配精心制作的历史年表、图表等,让大家对风流的魏晋时代及这部经典作品有全面而清晰的学习与了解。

目录


·他们这么说这本书

·书中的一些人物

·这本书的历史背景

·这位作者的事情

·这本书要你去旅行的地方

·导读

·世说新语八周刊

·原典选读

·这本书的谱系

·延伸的书、音乐、影像


展开全部

节选

《世说新语》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世说新语》是一部以散文、杂感、小说、笔记等形式反映汉末到东晋文人学士、名臣大吏、骚人墨客等人物生活的集子。这部书一直为研究魏晋时期的历史、语言、文学、哲学的学者所重视,特别是研究“魏晋玄学”的学者必读的书。据《宋书》说,刘义庆年轻时喜欢骑马乘车东游西逛,后来渐渐感到“世路艰难”,就不再骑马乘车,转而召集一些文人学士到他家做客,共同完成了《世说新语》这部书。刘孝标对《世说新语》的“注”,也为我们留下了从东汉到南朝时期的许多宝贵的史料。《世说新语》虽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三十六类,每类中有若干“条”故事,但每条故事之间没有什么联系,而且还有重复的地方,所说的故事往往是来源于其他的书。鲁迅认为,此书原名《世说》,后来由于《汉书·艺文志》已录有《世说》名目的书,因此在“世说”后加上“新语”二字,以与《汉书·艺文志》中的《世说》相区别。 鲁迅在《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中,将魏晋时期的短篇小说故事分为“志人”(记述人物的故事书)和“志怪”(记述神仙、鬼怪故事)。他说:“志人”小说故事是指“记人间事”。这种“记人间事”的短文,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但多半用以说明某种道理(喻道)或评论政事(论政)。然而《世说新语》则主要是为“赏心而作”,它“远实用而近娱乐”,读起来很有兴味,让人“赏心悦目”。所以美学家宗白华在《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中说:“《世说新语》一书记述得挺生动,能以简劲的笔墨画出它的精神面貌、若干人物的性格、时代的色彩和空气。文笔的简约玄澹尤能传神。”这就是说,《世说新语》能以极细腻生动的细节,毫无顾忌地展现出汉末至晋宋间,社会的大变动所带来的思想感情上的大解放,以及士大夫(名士、知识分子)所追求的理想人生境界,所欣赏的生活方式,所执着的人生态度,所赞美的言谈举止,等等。这都和两汉风气大异其趣,而呈现出崭新的时代风貌。 “竹林七贤”故事的形成 在东晋以前,在各种史书、杂著中虽记有阮籍、嵇康、山涛、刘伶、王戎等等之间的交往,却无“竹林七贤”的故事。戴逵《竹林七贤论》中有一条记载说,由于“竹林七贤”故事在社会上流传起来了,“俗传若此。颍川庾爰之尝以问其伯文康。文康云:中朝所不闻,江左忽有此论,皆好事者为之也。”(庾爰之曾问他的伯父庾亮是否真有这样的事。庾亮说,在西晋时还没有听说过有什么“竹林七贤”的故事,到东晋以后才忽然出现的,大概是好事者编出来的吧!)可见“竹林七贤”的故事在西晋时尚无,到了东晋时才出现,庾亮已指出“竹林七贤”的故事大概是虚构的。《世说新语·伤逝》“王濬冲为尚书令”条注中也引有上面戴逵的那段话。 “竹林七贤”的故事在《世说新语》中见于《任诞》篇:“陈留阮籍、谯国嵇康、河内山涛,三人年皆相比,康年少亚之。预此契者:沛国刘伶、陈留阮咸、河内向秀、琅邪王戎,七人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 竹林七贤’。”孙盛《魏氏春秋》中也有大体相同的记载。《世说新语·文学》“袁彦伯作名士传成”条注中,把魏晋名士分为“正始名士”“竹林名士”和“中朝名士”。“竹林名士”所列就是“七贤”阮籍、嵇康等七人,袁宏作完《名士传》,把它送给谢安看(谢安也是一位大名士,而且是大官,官到“太傅”),谢安笑着向袁宏说:这些故事曾是我和大家说西晋时的故事,开开玩笑说的而已,没想到袁宏把它当真写成书。可见东晋时的一些名士也并没把“竹林七贤”故事当真。据陈寅恪考证,“竹林七贤”故事大概是先有“七贤”之说,因为据说《论语》的作者有七人,有这样一个“七”的数目,所以到汉朝也很注重此类数字游戏,因此会有“三君”“八厨”“八及”等等名目,这无非是名士之间的相互标榜,到两晋后有所谓的“格义”,就又把佛教以外的书来比附某些佛教的思想观念。一直到东晋初年,才又把印度佛教的“竹林”(指释迦牟尼曾居“竹林”)故事加于“七贤”之上。到东晋中叶以后就有袁宏的《竹林名士传》、戴逵的《竹林七贤论》以及孙盛的《魏氏春秋》等等,把“七贤”展开成为“竹林七贤”故事。 陈寅恪对“竹林七贤”故事的考证是很有意思的。据各史书、笔记、小说、杂著可知,阮籍、嵇康、山涛当时确常往来,《世说新语·贤媛》:“山公与嵇、阮一面,契若金兰。”《向秀别传》有:“(秀)少为同郡山涛所知,又与谯国嵇康、东平吕安友善……常与嵇康偶锻于洛邑,与吕安灌园于山阳。”阮咸为阮籍的侄子,阮籍对儿子阮浑说:“阮咸已经加入我们这一伙,你就别加入了。”王戎常和阮籍一起喝酒,时常喝得大醉。刘伶澹默少言,“与阮籍、嵇康相遇,欣然神解,携手入林”“著《酒德颂》一篇”这些记载,大概不会全是虚构的。七人或因性格、风貌、行事多有相似之处(如不守礼法、均嗜酒),都相互熟悉,故归为一类而形成故事。

作者简介

刘义庆(403—444),字季伯,南朝宋文学家,宋武帝刘裕之侄,自幼才华出众,爱好文学,著有《世说新语》,志怪小说集《幽明录》,为中国古代文学做出了巨大贡献。 汤一介(1927-2014),曾任北京大学哲学系资深教授、中国大学儒学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儒藏编纂与研究中心主任、中华孔子学会会长。主要研究魏晋玄学、早期道教、儒家哲学、中西文化比较等。著有《早期道教史》《郭象与魏晋玄学》《佛教与中国文化》《儒学十论及外五篇》等。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