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代中师记忆:晓庄师范师生口述史(全3册)

一代中师记忆:晓庄师范师生口述史(全3册)

1星价 ¥103.4 (5.5折)
2星价¥103.4 定价¥18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53333939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3册
  • 出版时间:2021-09-01
  • 条形码:9787553333939 ; 978-7-5533-3393-9

本书特色

这套口述史紧紧围绕从立德树人、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以及教师队伍建设三个方面展开,选取了*具代表性的师生群体。在这套书中,作者看到了以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杨瑞清同志为代表的一大批晓庄毕业生几十年如一日坚守基础教育战线、为国育才、不离不弃的教育初心。从他们身上,作者看到了中国教育的希望,由此坚信陶行知先生当年“筹募一百万元基金,征集一百万位同志,提倡一百万所学校,改造一百万个乡村”的宏伟理想一定能够在新时代*终实现。该套书展示了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师范院校人才培养、毕业学子以陶为师的重要价值。

内容简介

该书从“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入手,深入挖掘陶行知先生所创办的晓庄师范学校立德树人的历史,通过口述史的形式呈现出来,回忆中等师范学校在人才培养,以及人才扎根乡村教育、人才专业成长的心路历程,不仅是对一所师范学校的历史回顾,也是对中国两级师范培养体系的历史回顾,可以为当下教师教育、乡村教育提供鲜活的学习案例。

目录

《一代中师记忆--晓庄师范师生口述史(立德树人育陶子)》
平凡的工作,不平凡的人生
口述者:程培元
“晓庄菜农”的工作与生活
口述者:龚瑾
厚重的晓庄,永远的诗篇
口述者:田宁
以诚感人,以心待生
口述者:邱颂平
秉承师恩,琢玉不止
口述者:王向友平凡的工作,朴实的一生
口述者:巫钟英
我在晓庄的一辈子
口述者:夏俊生
在陶行知创办的学校学习并践行陶行知思想
口述者:陈锡康
晓庄的恩情高如天
口述者:赵干
从“学陶”到“布陶”
口述者:汤翠菲
……
《一代中师记忆--晓庄师范师生口述史(扎根乡村办教育)》
《一代中师记忆--晓庄师范师生口述史(志谋专业坚师道)》
展开全部

节选

《一代中师记忆--晓庄师范师生口述史(立德树人育陶子)》 晓庄的开始 我1982年6月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中文专业,当年8月中旬,根据南京市教育局的报到通知,来到南京晓庄师范学校报到。 比较有意思的是,当天报到时我遇到了我们语文教研组组长辛国俊老师。他在门房值班,我一开始以为在门房的肯定是一个值班的工友,所以我进门时喊他师傅,问他新教师人职报到找谁。他也没有解释他是谁,就直接向我介绍如何办理手续等。那天他大概是被安排值班的吧,就像我们现在假期安排领导值班一样。但是,值班一般都是在办公室里,不可能在门房,所以谁能知道坐在门房值班的是一位老师。他当时可能有40多岁,我就把他当成门房的师傅,这件事给我的印象很深。 学校虽然面积很小,但是很幽静:校门向南开,不是后来向西开的那个门。校门内就是一个荷塘,荷塘四周以及道路两旁都是法国梧桐树。进去以后,往西边去是教学区,往东北角那边去,也是教学区,都很小。“犁宫”是现在还保留的那个平房,当时是作为礼堂用的。再向后面就是操场、食堂。学生的住宿条件很差,都住在平房里。 到了1985年**个教师节,当时的江苏省副省长来学校慰问,答应给晓庄拨款100万。那时候100万是很值钱的,所以学校就用这些钱盖了三幢楼:一座体育馆、一座音乐楼、一座实验楼。这是晓庄**次大的改善。体育馆所在的那个位置,就是我们刚到校时住宿的小平房,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是当时国民党驻扎地几个团级军官住宿的地方。很有意思的是,小平房一共4个单元,共8个房间,可以住4户人家。这些房子内部铺设的都是木地板,4个单元中问有一个室内东西向的过道,北面2个单元,南面2个单元,4户人家实际上是可以相互走动的,单元之间在南北中间的地方又有一个过道,通到北面去。在这4个单元的北面又建了4问小平房,据说是厨房,所以配套还是挺完整的。虽然这个房子不大,但这一片应该也算是文物,不过当时我们文物保护意识不强,在建体育馆的时候,把这些全都拆掉了。 我们刚刚参加工作时,青年教师的集体宿舍的住宿条件比较简陋,是三个人一间。一开始,田宁他们到得早一点,学校分配宿舍的时候是两个人一间,等到我们1982届毕业生住进去的时候,可能是因为宿舍数量已经偏紧了,所以学校安排三个人一间。那年一共8个人报到,实际上*后留下来的就我一个,其他几位后来陆陆续续都调离了。语文专业和我一起去的是我的同班同学,后来被调到市区的中学;数学专业两位也离开了,一位自己办了学校,另一位和我在晓庄师范住一个宿舍的后来被调到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然后体育专业两位,一位后来调去南京市水上运动学校,还有一位后来也调走了;教育学专业的两位也都走掉了。所以,*后留下来的好像就只有我一个。 到了1983年,来报到的新教师就多了,像温建岳他们都是1983年来的,好像留下来没有调走的也稍微多一点。一般只要教师愿意,都可以住在学校,除非愿意早出晚归地跑,有极个别的老师回家住。一开始,学校要求新教师在参加工作的**年都住在学校,包括我和田宁他们都住在学校。但过了几年,由于教师宿舍的数量紧张了,学校就动员家在南京的老师回家住了,因为集体宿舍这么一排平房住的都是男教工,就8问这么多。孙华庚、龚瑾都是住在这里,他们住我对面,还有后来调到教育局的那几个,也都住在这个平房里。在这8间房的旁边,就在西面隔着大概10来米的地方,是一个很暗的走道,两边是门对门的房间,好像也是个老建筑,女教工就住在那边。女教工也就大概三四个人,是住在学校的。后来女教工宿舍好像改成校办工厂用房,现在我不知道这个建筑还在不在。 P3-4

作者简介

刘大伟,教育学博士,南京晓庄学院陶行知研究院讲师,长期致力于陶行知研究。在《课程·教材·教法》《教育研究与实验》《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江汉论坛》《浙江社会科学》等期刊发表多篇“陶研”论文。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一项及多项省市级课题。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