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哈佛非虚构写作课:怎样讲好一个故事

哈佛非虚构写作课:怎样讲好一个故事

1星价 ¥40.8 (6.0折)
2星价¥40.8 定价¥6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72604935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360
  • 出版时间:2022-02-01
  • 条形码:9787572604935 ; 978-7-5726-0493-5

本书特色

★ 哈佛大学核心写作课! ★ 普利策奖/奥斯卡奖/艾美奖/美国国家图书奖等众多得主,倾心分享非虚构写作心得! ★ 从动笔之前到发表之后,跨越创作的每一个阶段! 1.哈佛大学尼曼基金会核心写作课,打破教条式写作规训,探索非虚构写作边界,带你跳出书斋,重返创作现场。 2.抓住想法、寻找主题、发现真相、构建故事……50多位一线大牛写作经验分享,拆解并回应创作阶段的所有问题,探索故事之中和故事之外的世界。 3.如何吸引多元化的受众?如何发掘和呈现事件的深层次意义?如何在碎片化阅读时代让普通读者快速进入深度思考?一本精耕细作的非虚构写作指南,手把手教你怎样讲好每一个故事。

内容简介

哈佛大学尼曼基金会集聚全美杰出新闻记者和非虚构作者,共同分享他们独到的创作经验。本书收录了50多位创作者的经典心得,涵盖各个方面,从寻找一个好的主题、搭建故事的叙事结构、塑造作品品质,到撰写和出版你的本书,每一个环节都有至少一章的详尽讨论,是新闻、电视、广播、纪录片等从业人员,以及自由撰稿人的手边参考书。

目录

**章 叙事的邀请 / 001
故事之重 / 002
深入私人生活 / 006
叙事作品的点子 / 012
新闻业艰难却其乐无穷 / 018
第二章 寻找、调查和报道话题 / 023
寻找好的主题:一个作者的几个问题 / 025
寻找好的主题:一位编辑的几个问题 / 028
为讲故事而做报道:十个窍门 / 032
访谈:迅速建立的亲密关系 / 041
参与式报道:把自己送进监狱 / 048
别总在现场 / 060
跨文化采访 / 061
报道自己人 / 064
从现场笔记到完整底稿 / 069
故事:从点子到发表 / 073
从没上过新闻学院的人的(叙事性)新闻学院 / 080
第三章非虚构流派细分 / 087
人物特写 / 089
所有的特写都是史诗 / 095
游记:内在和外在的旅程 / 099
个人随笔和**人称角色 / 103
**人称,有时就是写你自己 / 107
专栏:亲密的对话 / 110
撰写历史 / 113
调查性的叙事写作 / 117
公共广播:讲述社区的故事 / 120
第四章建立结构 / 125
叙事作家能从编剧身上学到什么 / 127
开头的开头 / 130
倾听对象的声音:引述和对话 / 134
倾听对象的声音:保证事实和真实 / 138
故事结构 / 140
概述与戏剧性的叙事 / 144
将故事和观念融合 / 145
结尾 / 149
第五章塑造作品品质 / 157
人物 / 159
塑造人物 / 163
重建场景 / 166
设置场景 / 171
排序:线性文字 / 175
写复杂的故事 / 182
故事的情感内核 / 186
讲故事,讲真话 / 193
谈语气 / 197
第六章伦理 / 201
事实与虚构的界线 / 203
叙事记者的伦理守则 / 210
公正对待当事人 / 213
应对危险:保护你的对象与你的故事 / 220
沉浸式新闻的两难困境 / 225
个人写作中的伦理 / 227
争取自由:真相的伦理 / 231
出处的伦理 / 234
第七章 编辑 / 239
谈风格 / 241
作者和编辑的对话 / 246
修改,反复修改 / 250
100个笔记本变成35 000个词 / 253
如何以小取胜 / 258
连载叙事 / 265
编辑和作者的照管手册 / 268
第八章 新闻组织里的叙事 / 273
叙事之初 / 275
报纸叙事小史 / 277
在新闻编辑部培育叙事 / 281
作为日常习惯的叙事 / 286
建立叙事团队 / 291
两种视角一个系列:作者与编辑的讨论 / 294
团队叙事 / 301
讲故事的摄影师 / 304
叙事颠覆家:组建叙事小组 / 307
第九章在杂志和图书行业规划职业生涯 / 311
做自由撰稿人 / 313
不停手:作者的时间管理 / 318
与代理合作 / 323
好书是怎样炼成的 / 326
出书:从主意到合同 / 329
书和市场 / 331
跨界:从主张到叙事 / 334
写作的热情 / 338

展开全部

节选

故事之重 我想请你和我一起动身,前往苏丹境内靠近埃塞俄比亚边境的一个饥民营。你之前肯定在电视里看过那些被饥饿折磨、腹部高度水肿的孩子。成群的苍蝇在他们嘴里、眼里爬来爬去,贪婪地吮吸着残存的*后一点津液,那是直到生命逝去才会消失的津液。而现在,你就站在他们身旁。你是一名记者,为美国中西部靠上地区的一家中型日报工作。你的任务是写一个你从来没有去过的地方,一件你完全没有可能理解的事情。至于你的读者们,他们也许一辈子也不会来到这个地方;除了会开上一张捐款支票外,他们也不知道这件事情跟他们有什么关系。 现在,你到这个营地已经有几天了。这里聚集了大约 10 万人,你每天从这些人身边绕过,有时甚至不得不从他们身上跨过。他们之所以来到这里,是因为听说这儿有水。有些人需要从埃塞俄比亚的村庄走上三个星期才能到达。可是,等他们到达这里的时候,所谓水,已经变成了干涸河道里的一汪泥浆。 你看着小女孩走到河边,用碎布浸吸泥浆里的水分,再一滴滴拧进塑料桶里;你坐在诊疗处,发现排队等待就医的已有上百人;绝望的父亲们把他们的孩子塞给你,觉得既然你是外国人,就一定是医生,能帮得上他们。可你唯一能给他们的,却是一个笔记本和几个事先准备好的问题。突然间,这些都变得太过渺小,根本无法应对现实。 你经过营地边那条曲折的小路,来到一大片排泄区。那些身体还算健康、还能硬撑着走到这里的人,在此解决他们的自然生理需求。只是,他们就连*基本的人的尊严都难以顾及。女人们用头巾蒙住脸,在自己的裙子里蹲下来,权且遮羞。 你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到石头多过土的山下,看见一群人刨开坚硬的地面,挖出一个浅坑,慢慢地安放下那些被寿布包裹住的身体。那些坑确实不用挖得很深,因为被埋葬的人都非常瘦。他们每天都要埋葬75个人,有时候更多,多数是婴儿。 到了晚上,你回到了包围这个可怕世界的草墙的另一边,瘫倒在一个小茅棚里的吊床上,为自己那片刻的、微不足道的饥饿感和自私的恐惧感到愧疚。你感激这黑夜,因为它让你的眼睛有几小时看不到那些可怕的场景。但你却无法堵住自己的耳朵。你仍然能听见那些咳嗽声、呕吐声、抽噎声和痛哭声。又有 75 个人死去了,你能听见他们嘶喊、愤怒的吼声,以及那种咬牙切齿的声响,听着它们吱呀着直到沉寂。 然后,你就听到另外一种声音——歌声,你听到甜美的吟唱和深沉的旋律。每到晚上,一遍又一遍,几乎总在同一时间响起。你觉得自己大概是产生了幻觉,怀疑自己是不是因为恐惧而变得太不正常。人在面对这种恐惧的情况下,怎么还能歌唱?又为什么歌唱?你在黑暗中躺着,思忖着,直到沉沉地睡去。然后,天光再现,你又睁开了眼睛。

作者简介

马克·克雷默(Mark Kramer),哈佛大学尼曼基金会总监和驻留作家。 温迪·考尔(Wendy Call),驻西雅图的自由职业作家和编辑。她的叙事非虚构作品发表在六个国家的杂志和文集中。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