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教育价值研究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教育价值研究

1星价 ¥35.2 (5.5折)
2星价¥35.2 定价¥64.0
图文详情
  • ISBN:9787522604343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178
  • 出版时间:2022-01-01
  • 条形码:9787522604343 ; 978-7-5226-0434-3

内容简介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教育价值研究》主要是对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教育价值进行研究,目的是积极寻求正确教育理念的文化基础,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教育价值研究》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教育价值为主线,以服务当代大学生为目的,精心梳理古代中国不同时期、不同派别的教育思想与教育理念。在内容设计上既有对于前人教育思想的甄别、引用,更侧重于其教育思想的现代意义;既有针对单个思想家教育理念的体系建构,也有针对教育理念共性的阐发。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教育价值研究》除序章外共6章:传统文化与古代教育、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孟子的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董仲舒的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朱熹的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王阳明的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曾国藩的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教育价值研究》可作为普通高校大学生提高人文素养的阅读书,也可作为大学通识教育的参考书。

目录

前言

序章 传统文化与古代教育
一、古代中国教育理念的主要内容
二、古代中国教育理念的发展历程

**章 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一、独特实用、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
二、丰富多样、推陈出新的教育理念
三、道贯古今、万古长青的教育成果

第二章 孟子的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一、重视学校教育
二、性善思想
三、培养浩然正气
四、民本思想
五、重义轻利的义利观
六、自律自省的修养原则

第三章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一、提倡道德教化
二、重视榜样力量
三、开创太学,促进教育发展

第四章 朱熹的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一、将教育分为“大学”与“小学”两个阶段
二、创立独具特色的“朱子读书六法”
三、普及文化、教化乡里
四、积极推进不同思想学派之间的交流

第五章 王阳明的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一、志向远大,从小认定读书是**等事
二、反对盲从,强调主观能动性
三、强调“知行合一”,特别注重实践对于学习的重要性
四、重视儿童启蒙教育

第六章 曾国藩的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一、教育内容以勤、孝、俭、仁、恒、谦为主
二、经世济用,开创中外教育交流的先河
三、思想解放,不让子孙读八股文
四、读书不求升官发财,只求知书明理
五、“看读写作”四者缺一不可
展开全部

节选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教育价值研究》:  科举制度有以下几点作用:首先,通过科举取士制度,统治阶级进一步压制了传统门阀干政的空间,将选人用人的权利收归中央,用儒家思想打造适合封建统治秩序的价值观。统一的价值观对于维系民族文脉、国家稳定以及社会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世界上的文明古国,迄今为止,中国是唯一文明没有中断的国家,究其原因,*主要的就是中国的文脉传承了几千年,一直活力不断。在这其中,儒家思想是主干,每个中国人都深受儒家思想的浸润与熏陶。儒家思想如一本永远翻不完也读不尽的书籍,悠远、厚重,指引者中华民族前进的方向,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人心。古往今来,儒家的“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的耕读之乐、“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家国情怀,一直是中华民族子孙的精神家园。萌芽于西汉太学、起于隋唐、止于清的考试制度,在传承中华民族精神财产的过程中功不可没。对于普通人家的弟子而言,科举考试是他们冲破原有阶级、阶层,改变命运的难得机会。众所周知,在中国,门第观念根深蒂固,尤其是在封建社会,门户观念非常浓厚,不同阶级的人甚至不能通婚,“门当户对”在婚姻里占据非常重要的因素。由此,人们非常重视学习,重视读书的作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清楚指明读书对于人们穿透原有阶层向上进取的路径。读书不仅可以治国安邦,还可以改变自己包括整个家族的命运。考试制度的源远流长、推陈出新,正是汉代董仲舒创立太学、注重考试为我们带来的文化遗产。1905年,满清王朝政府深感旧式科举制度已经不能满足当时社会对于培养新型人才的需求,主动废止并引进西方的考试制度。  现代标准意义上的考试,是一种内容、程序、结果等要求都非常严格的知识水平、知识储备鉴定方法,通过考试,不仅能够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更为重要的是,使教师能搞清楚学生目前的学习状态、学习效果,便于教师及时修正教学方法、调整教学内容、规划教学进度。对于学生而言,可以比较准确地知道自己掌握知识的能力,便于改进学习方法,进一步提高学习效果。不仅如此,考试的重要意义还在于,通过相对公平公正、绝大多数人都认可的方式,让原来处于不同社会阶层的人同处一个竞争平台,从而得到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  作为一个文化早熟型的国家,在夏商周时期考试制度就已经存在,历经朝代变迁,到现在为止,通过考试选拔人才依然是中国乃至全世界都认可的相对比较公平公正的方法。通过考试选拔人才,是其他选拔途径无可替代的。按照考试的目的,我们可以简单地将考试划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检测性考试,一种是选拔性考试。检测性考试的目的就是检验当次课堂或者一段时间学生的学习效果,比如教师随教学进度进行的随堂考试,以及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等。检测性考试进行的频率比较高,检测结果也不会对学生的未来产生实质性影响。与检测性考试不同,选拔性考试注重的是考试结果,这种结果往往会影响一个人的未来、职业甚至更多,如中考、高考、公考、事业单位考试等。“逢进必考”是目前中国用人制度*主要的原则,目的就是保证相对稀缺紧张的资源能够比较公正、客观地分配给德才兼备的人,给用人单位选拔出真正适合单位需要的人才。  2005年11月1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布《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暂行规定》。在如今体制内招录“逢进必考”的大趋势下,无论是公务员招考还是事业单位招聘,都应严守“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逢进必考”在很大程度上有效遏制了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使符合条件的普通民众也拥有了公平参与、公平竞争的机会,进一步保障了社会公平。  对于大学生而言,考试制度也非常关键。目前,中国境内的大学生,绝大部分是通过小学、初中、高中阶段层层考试选拔上来的优秀学子,尤其是高考。高考是“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的简称,是一种选拔性考试。在中国,高考制度几经沉浮,1952年新中国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高考制度,1966年废除,人才选拔主要改为推荐,到1977年重新恢复高考,是一种意义重大、无可取代的人才选拔方式,相对来说公正、客观,在中国的影响力与认可度都非常高。高考,承载了一个学生甚至一个家庭的梦想,是人生路上的一个分水岭,也是走向成功的起点。对于大学生而言,大学阶段的主要考试是检测性而非选拔性,其主要目的是检测学生一段时间内的学习成果,督促学生把更多地精力和时间用于学习,珍惜在校期间的学习机会,掌握更多的知识技能,为将来服务国家、服务社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奠定良好的基础。就目前而言,考试虽然不是衡量学生尽善尽美、毫无缺陷的方法,但却是*公正、*直接、*可操作的检验方式。  综述,董仲舒作为汉武帝时期儒学思想的代表人物,他提倡对于民众道德教化、开启民智,提高国民道德素质,他认为道德素质是国家兴衰、文化发展的基础,他重视榜样力量,以吏为师,开创太学等。董仲舒的远见卓识,使他看到了思想统一对于国家统一、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自董仲舒时代起,儒学正式成为中国传统封建社会的官方哲学,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复兴了始皇时期被扼杀的儒学思想,提出“天人感应”“三纲五常”,其影响达两千多年。他主张把教育工作放在国家发展的**位,创立太学,传授儒家经典著作,建议用儒家思想统一学术。  ……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