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古代音乐故事

中国古代音乐故事

1星价 ¥13.8 (4.3折)
2星价¥13.4 定价¥32.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33087432
  • 装帧:一般纯质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23cm
  • 页数:99页
  • 出版时间:2021-06-01
  • 条形码:9787533087432 ; 978-7-5330-8743-2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7-12岁国内优秀的作者团队——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国内艺术史论专家张敢教授领衔主编,由来自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教授、博士生团队为中国孩子量身打造,同时请富有一线教学经验的小学教师梳理语言,真正做到了深入浅出,兼具严谨和生动,同时接地气,符合国情。 生动有趣的内容——将历史故事与艺术知识完美融合,孩子在阅读故事的过程中,自然吸收艺术养料,同时厚重的历史的文化也会滋润孩子的心田,带给孩子孩子潜移默化的艺术滋养。 引人入胜的游戏模块设计——考虑孩子的阅读心理,设置了很多吸引其的注意力的板块,把游戏融入艺术知识的学习中,为孩子们建构多角度、立体的知识体系。 本书由国内艺术史论权威专家中央美术学院邵大箴教授、中国美术学院杭间教授联合推荐!

内容简介

如今古筝、二胡等已经是孩子们进入器乐艺术的重要门径,其背后流光溢彩的中国古代音乐却依然鲜为人知。从制定音律的伶伦到春秋时代辅佐国王的盲人音乐家,从命途多舛的天才音乐家蔡邕、蔡文姬父女到史上**个“音乐组合”竹林七贤,从富于创新精神的西汉宫廷音乐总管李延年到唐玄宗梨园**乐手李龟年……《少年艺术馆——中国古代音乐故事》将这些可歌可泣、可圈可点的音乐人及音乐故事一一呈现,帮助孩子初步构建起中国古代音乐谱系,引领孩子徜徉于曼妙多姿的中国古代音乐世界。

目录

目录

01听,那风中的声音
02乌龟壳上的音乐
03 音乐、数学还是天文学
04 大声唱出来
05 知音难觅
06 看不见又有什么关系
07 美人倾国又倾城
08 命途坎坷的父女
09 与刺客为友
10 桓伊大将军
11 竹林音乐会
12 又见旧时的你
13 马背上的锵锵声
14 帝王音乐家


展开全部

节选

01听,那风中的声音 *早的乐器可能是用来跟老天爷“通话”的。 在一片寂静的旷野中,顺着风声,远处传来阵阵“呜呜噜噜”的声音,一头野兽循着声音好奇地悄悄靠近,一群只穿着草裙的人正埋伏在四周准备捕获他们的猎物。那时的人们在捕猎时,会将藤编的绳子系在一个有孔的、中间掏空的、鸡蛋大小的东西上,不停地甩圈。刚才提到的那个不太响的“呜呜噜噜”声,就是风从这个奇怪的捕猎工具穿过时发出的。至于他们是否能捕到猎物,或者这 种声音是否能吓走野兽,都不好说。哈哈!我们现在只能通过考古学者们从陕西、山西和浙江某些地区地下挖掘出来的东西来猜测。至于古人所用的那种捕猎工具,我们叫它“陶埙”。这些陶埙大约存在于新石器时代(距今约六七千年前),被各地的人们在生活中使用。从制作能发出一种声音到制作能发出七种不规则音高的陶埙,远古的人们一直在探索着声音的秘密。还有一种能发出声响的东西跟陶埙同时存在,我们现在叫它“骨哨”,是在鸟的骨头上钻孔而成的。这跟现在户外探险用的救生哨有点像吧。 这些陈列在博物馆里的展品能够发出好听的声音,当时也许是用来诱捕猎物的,但是我们还难以确定远古人是否愿意主动制造专门用来欣赏的发音工具——乐器。直到 1986 年,考古学家们才在河南舞阳贾湖墓葬里陆续发现了三十多支八千多年前的笛子,它们是用丹顶鹤的腿骨做成的。令全世界科学家们*兴奋的是这些“骨笛”现在还能吹出多个不同音高的音,有的骨笛上还遗留着设计音孔位置的刀痕标记。这些长短不同、音孔数量各异的笛子是竖着吹的,差不多是我们现在的箫和有些学校普及的竖笛的鼻祖啦! 在还没有文字,只在乌龟壳上有巫术符号的那个时代,制作骨笛经验丰富的人们是音乐家吗?他们依据什么来计算钻孔的位置?骨笛作什么用呢?人们又是如何发现气体流动的秘密的?哪些人在使用它们?这些谜团一时还解决不了,但世界上*早的乐器已经被我们发现了! 那时的人们没有我们现在这么多的高科技手段来对抗自然的力量,他们生活得好坏,甚至能否生存下来,都跟大自然的脾气密切相关。人类在巨大的自然力量前意识到自己的渺小,开始向上天求助。 有一片土地很久很久没有下雨,风却拼命不停地刮着,河流变窄直到干涸消失。植物都缺水死去,动物也无精打采。人们没有水喝,没有力气狩猎,肚皮一天天瘪下去,平时健康状况不良的人甚至生命垂危。这时人们想起,如果有雷声,有闪电,那么雨水或许能跟着雷电出来拯救这一切,尽管几乎所有的动物都害怕这巨大的声音。于是,他们寻找能发出巨大声音的东西。敲一块石头,仿佛不如敲 中间空的东西声音更大。专心研究这件事的人慢慢发现,如果把石头、陶土或木头的中间掏空,外面蒙上一层结实的动物皮,再用圆头棒子去敲击它,就能发出更大更响的声音。这就是*原始的鼓。如果把打鼓模仿得像打雷的声音,平时能吓走猛兽,遇到干旱又能祈求上天引来雨水,这是件多么好的事情呀!雷响了,电闪了,风吹了,混沌一片,大气在搅动,雨水降临啦! 在后来的记载中,除了击鼓,我们的祖先还会用“五弦之瑟”这样的乐器聚集阴气,召唤雨水。“瑟”是木制乐器,跟“琴”一样在传说中是上古的神仙帮助人们制造的。不知道这样的乐器借助什么力量召唤雨水,也许是快速拨奏琴弦的声音很像雨声吧。 如果老天真是不知疲倦地降雨,同样也有灾难。水太多就会漫出河道,不受控制地到处泛滥,害得人们无法正常劳动与生活,饥寒交迫,筋骨瑟缩,只得向神灵求助。为此,先古的智者便带领大家跳舞。后来,先古部落联盟的首领大禹带领大家治水,成功之后,为了纪念这一功绩,人们便编排了《夏籥》这样的乐舞,其中的“籥”(通龠)就是跳舞的人们手里拿着的乐器。从字的造型上我们能大概猜到,这是把一些长短不同、音高不同的芦苇管绑到一起用嘴来吹响的乐器,跟现在的排箫很像。为什么用这种乐器呢?芦苇管结实吗?怎样把苇管吹响呢?它们按照怎样的音高排列在一起呢? 这么多为什么,要有更多的考古证据出现才能得到确切的答案。就像前面所讲的,远古时期的人们因为对自然界的畏惧和依赖,所以才会想办法向看不见的力量求助。求助方式既抽象又具体,那时的人们把它们叫作巫术,现在我们称作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

作者简介

主编:张敢,美术史论专家,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史论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清华美术》主编、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理论委员会秘书长。著有《华盛顿国家画廊》《欧洲19世纪美术》《外国美术史简编》等书。 作者:刘婷竹,一等成绩毕业于巴黎中心音乐学院音乐分析专业,巴黎电子与机械交响乐团创始成员,巴黎女子合唱团成员。曾任中央音乐学院附中视唱练耳老师,后创建“莫扎特乐堂”, 潜心于儿童音乐素养教学。 插画:老老老鱼, 第四届中华区插画奖冠军,自由插画师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