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与新媒体概论(普通高等学校应用型教材·新闻传播学)
- ISBN:9787300304496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236
- 出版时间:2022-04-01
- 条形码:9787300304496 ; 978-7-300-30449-6
内容简介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从历史、理论和实践三个维度确立全书框架,逻辑线索清晰严谨,语言浅显易懂,讲解全面细致,起笔自历史,落笔至实践,为学生展开了一幅当前互联网历史、发展、影响的全景图,每一章的思维导图便于读者充分理解和领会各章节的知识脉络和重点内容。
全书布局合理,重点突出,前两章概述互联网发展简史、网络与新媒体的特征与形态,第三章至第六章分别从传播、政治、经济、文化的横切面论述网络的价值、作用与影响,既有基础理论的论述,也有实际应用的分析,还有典型案例的呈现,不仅深度观照现实问题,而且站在理论高度引领学生深入思考互联网与社会的互动博弈。*后,本书讨论了网络与新媒体常见问题与治理,探讨了不同群体的数字媒介素养培育。
目录
**节 互联网的源起与发展阶段
第二节 中国互联网的发轫与新媒体的发展
第三节 网络与新媒体的智能化趋势
第二章 网络与新媒体的特征、功能与媒体形态
**节 网络与新媒体的特征
第二节 网络与新媒体的功能
第三节 网络与新媒体的媒体形态
第三章 网络与新媒体的传播
**节 网络与新媒体的传播主体
第二节 网络与新媒体的传播手段
第三节 网络与新媒体的媒体融合
第四章 网络与新媒体的政治价值与影响
**节 互联网治国理政与政务新媒体
第二节 政务新媒体的社会治理与公共服务
第三节 网络与新媒体的个体表达与群体自组织
第四节 网络舆论与网络舆情
第五章 网络与新媒体的经济价值与运营营销模式
**节 网络与新媒体的经济价值与影响
第二节 网络与新媒体的运营模式
第三节 网络与新媒体的营销手段
第六章 网络与新媒体文化及网络亚文化
**节 网络与新媒体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第二节 网络与新媒体文化的构成与影响
第三节 网络亚文化
第七章 网络与新媒体的问题与治理
**节 网络安全问题
第二节 网络内容传播问题
第三节 网络与新媒体的其他问题
第八章 数字媒介素养
**节 数字媒介素养的内涵与外延
第二节 不同群体的数字媒介素养培育
参考文献
节选
互联网的媒体属性是其诸多功能性属性之一,互联网的技术特性在与新闻传播规律结合后,形成了网络与新媒体的新闻传播特性,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快速及时,同步传播。互联网的开放性与超时空特性决定了网络与新媒体的新闻传播具有及时快速的5A特征,即任何一个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任何方 式向外传播任何事实。而且,由于光纤通信线路传递数字信号的速度能达到30万千米/秒,因此,所有的文字和图片传播几乎都可以做到“秒杀”,用户只要联网就可在**时间知晓当前所发生的一切新闻事件。随着5G网络的普及,未来能够实现“秒杀”的还有视频和VR、AR、MR。 第二,多元传播,交融并存。互联网将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等各种传播方式融于一体,借助它,不仅可以实现面向全社会的开放性大众传播,而且可以实现“点对点”的人际传播(如电子邮件、即时通信)、小范围的群体传播(如论坛、贴吧、朋友圈、微信群等)、组织机构或单位的组织传播(如微博账号、微信服务号等)。 第三,多样手段,多媒体化。互联网是对电脑、电视、录音机、电话机、游戏机、传真机等媒体性能的汇总,或者说是各种传统媒介的大熔炉,它将以往各自独立的、单一性的传播手段如文字、声音、图表、图片、视频等融合为一体,并根据需要从一种手段转换到另一种手段,或者让几种手段融合,做到图、文、声、像并茂,实现多媒体的融合传播。现在的传播手段中,除了常见的文字、图片、音视频外,还有可视化图表、HTML5、动新闻、数据新闻、游戏新闻、GIF动图、短视频、直播等。 第四,交互性强,参与度高。网络与新媒体传播与传统的印刷传播、电讯传播的*大不同之处就在于交互性。一方面,互联网的各种技术应用如新闻留言、论坛、博客、微博、社区等便于用户发表意见、提交看法、反馈信息,实现传统媒体很难达到的高度互动;另一方面,网络传播中传受双方的角色位置可以方便、频繁地变换,传受者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 第五,大数据,云存储。互联网将全世界的计算机连为一体,技术创造的网络时空,几乎可以将全世界的新闻信息全部容纳其中,构建一个巨大无比的在线数据库。进入Web2.0时代,传播主体多元化,“人人皆为信息源”的态势更使得网络信息如江河入海,海量无限,生生不息。同时,云计算技术的出现让网络与新媒体的海量大数据可以实现云端存储,减少媒体机构的存储负担。对大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将新闻资讯与用户的阅读行为、阅读习惯、阅读偏好结合,还可以实现智能、精准的新闻资讯推送。 第六,个性化,定制化。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和对算法推荐的应用,网络与新媒体在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方面越来越具有优势。我们过去将新闻传播称为大众传播,这种一对多的模式自然无法照顾每个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也没有条件使用户自由定制新闻资讯。目前,虽然PC端能够满足用户自定义的内容还不是很多,但在移动端,基于“人手一机”的手机普及率现状,也基于移动端的高度贴身性,用户更希望能进行内容的个性化定制,阅读自己喜欢的内容,并随时进行互动反馈等。 第七,分众化,圈层化。这一特征的形成,主要因由是平台技术的支持、社交的低成本与便利性、社会角色的网络呈现等。用户群体在网络环境中极易因为兴趣、身份、区域的不同而分化为各类圈群或圈层,各类社交平台则提供了低门槛的建群方式,如面对面建群、发起群聊、建立群话题等,非常易于用户直接进入相应圈群,从而形成一种圈层连接。在圈群中,社交方式简单、社交成本低廉、社交进出自由、社交话题松散,这些特征都有利于圈群中的成员进行互动,进而增强了圈群的黏性与信任度。此外,每一个体在社会上都扮演着不同角色,线下的角色分工必将随着数字化生活、网络化生存的到来而迁移到线上,组成一个个形色各异的圈层。 第八,算法进化,智能传播。5G的发展和应用让每一个物件都可以成为传感器,让每一个环境都可以变成数据源,用户的每一个行为和痕迹都可以被纳入数据库,海量、多样化的大数据推动着算法不断进化,结合云计算提升的算力,网络与新媒体传播逐渐从传统的编辑传播、经验传播走向场景化的机器传播与智能传播。 以上八个特性,在PC端和移动端都有体现,但由于两种终端的特征不同,在表现形式上也有所差异。比如,在快速同步传播上,移动端的速度显然要快于PC端,这种快不单指发布快,还包括用户能更快地接收到新闻资讯,更快地进行实时交互。但是, 在多样化的手段上,PC端与移动端各有优势:PC端手段更多,展现层次更丰富,用户体验效果更佳;移动端手段较少,但在手段中可以加入更多交互,呈现出另一种沉浸式的传播效果。智能传播在移动端的优势更明显,但PC端也在尝试通过技术实现匹配分发。手机的高度普及让用户形成了在碎片化时间、场景化地点浏览新闻资讯的习惯,用户在移动端的停留时间也更长,因而,移动新闻传播的覆盖面与到达率都在扩大和提高,传播效果也愈加优化。
作者简介
詹新惠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中国新闻史学会网络传播史研究委员会副会长,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特聘专家。在人民网工作期间,参与“两会”、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奥运会、博鳌亚洲论坛等大型活动报道。2006年以来,主要从事网络与新媒体传播的理论与实务、新媒体运营、网络舆情与新媒体素养、媒介融合等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出版《新媒体编辑》《网络与新媒体编辑运营实务》等著述。
-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26.6¥38.0 -
咬文嚼字二百问
¥15.4¥32.0 -
世界尽头的咖啡馆
¥18.0¥45.0 -
字海探源
¥25.0¥78.0 -
从零开始的女性主义
¥30.3¥52.0 -
乡土中国
¥14.6¥26.0 -
与内心的恐惧对话:摆脱来自亲人的负能量
¥34.1¥48.0 -
《标点符号用法》解读
¥6.2¥15.0 -
中国人的精神
¥9.9¥29.0 -
社会学:原来这么有趣有用
¥9.1¥36.0 -
你能写出好故事-写作的诀窍.大脑的奥秘.认知的陷阱
¥16.4¥32.8 -
焦虑心理学:不畏惧、不逃避,和压力做朋友
¥11.4¥38.0 -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
¥12.1¥36.8 -
理解生命
¥10.5¥32.8 -
从白大褂到病号服:探索医疗中的人性落差
¥19.9¥39.8 -
非暴力沟通心理学 : 用非暴力沟通化解冲突
¥13.0¥36.0 -
上大演讲录(1922-1927卷)(九品)
¥14.0¥52.0 -
那时的大学
¥14.6¥28.0 -
乌合之众:群体心理研究
¥11.9¥39.8 -
始于极限:女性主义往复书简(八品)
¥40.7¥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