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领先:化文育人软实力研究

领先:化文育人软实力研究

1星价 ¥32.5 (5.5折)
2星价¥32.5 定价¥59.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11572530
  • 装帧:一般轻型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08
  • 出版时间:2022-02-01
  • 条形码:9787511572530 ; 978-7-5115-7253-0

本书特色

我军军事文化内涵丰富,从内容、形式和关联性来看涉及国防和军队活动的各个领域,按照主体属性和时空范畴可以划分为军事组织和非军事组织两种不同类别的文化。军事组织的文化,也可以将其认识为军营文化的另一种表述,主要反映军队内部的、军人群体的文化,是军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军队是国防力量的核心,建设强大国防的关键是建成一支强大的人民军队。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建设世界一流军队,需要包括新时代军营文化在内的军事文化的有力支撑。

内容简介

本书将结合新时代背景和实现强军目标、建成世界一流军队的宏伟志向,以新时代军营文化建设为研究对象进行深入系统研究。共分为七个章节,即理论概述:新时代军营文化建设的学理支撑、根本遵循:关于新时代军营文化建设重要论述、历史镜鉴:我军军营文化建设的发展历程、现实考察:新时代军营文化建设的成果、外军借鉴:美俄军队军营文化建设及其启示、战略构想:新时代军营文化建设的目标设定及总体要求、基本路径:新时代军营文化建设的现实举措这七个方面,章节结构清晰,通俗易懂,具有一定的阅读价值。

目录


绪论001

**节 选题背景003

第二节 研究现状009

第三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016

第四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019

第五节 研究创新点021

**章 理论概述:新时代军营文化建设的学理支撑023

**节 文化和军事文化概念界定025

第二节 军营文化的内涵及结构040

第三节 新时代军营文化建设的新特征047

第二章 根本遵循:关于新时代军营文化建设重要论述057

**节 战略地位059

第二节 根本指导061

第三节 重要原则063

第四节 价值指向068

第五节 主要挑战072

第六节 现实抓手075

第三章 历史镜鉴:我军军营文化建设的发展历程079

**节 革命战争阶段:开创奠基期081

第二节 社会主义建设阶段:拓展成熟期091

第三节 改革开放阶段:壮大跃升期098

第四节 经验与启示106

第四章 现实考察:新时代军营文化建设的成果109

**节 主要成果111

第二节 严峻挑战118

第三节 制约因素123

第五章 外军借鉴:美俄军队军营文化建设及其启示127

**节 基本情况129

第二节 主要特点142

第三节 关键启示151

第六章 战略构想:新时代军营文化建设的目标设定及总体要求155

**节 目标设定157

第二节 总体要求163

第三节 基本原则167

第七章 基本路径:新时代军营文化建设的现实举措173

**节 塑造与新时代相适应的军营文化建设理念175

第二节 构建新时代军营文化的综合集成建设体系180

第三节 培养造就新时代军营文化建设的人才梯队183

第四节 加强新时代军营文化建设量化评估185

结论190

参考文献193


展开全部

节选

**章 理论概述:新时代军营文化建设的学理支撑 究新时代军营文化建设,首先要确立研究基础,从理论上对新时代军营文化及其相关问题进行明确的概念界定。本书所涉及的主要概念在学术界理解宽泛、认识不一,因此,更有必要将本书所涉及的基本概念进行界定和说明,在逻辑性和实践性方面对后文研究提供学理支撑。 **节 文化和军事文化概念界定 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指出:“真正的思想和科学的洞见,只有通过概念所作的劳动才能获得。”可以说,对概念的准确界定是任何学术问题研究的逻辑起点和立论基础。军营文化建设研究立足于文化研究和军事文化研究的基础之上。因此,有必要基于诸多学者有关文化和军事文化概念的多种理解,对这两个重要概念有一个明确的界定。 一、文化 关于文化,学术界并没有一个权威、公认的定论,也没有一套通用的研究方法。许多学者根据研究目的的不同,通过多样化的研究方法从不同视角就文化的概念提出了多种见解。从当前的观点数量和内容来看,文化在整个社会领域呈现出强大的整合力,几乎涵盖了人类生活方方面面的内容,表现出复杂和无所不在的特点。 通过搜索,*容易找到的关于文化的定义是“文化是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活动产品。”这个定义太过宽泛,在学术界几乎不以此概念作为研究依据。从词源上考察,文化在中国*早出现于战国末年的《易·贲卦·象传》,“关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意思是说观察天道运行规律以认知时节的变化,注重人事伦理道德,用教化推广于天下。这与我们今天普遍意义上的文化明显不同。在西方语言中,文化可追溯到拉丁语的“cultura”,原意为神明崇拜、土地耕作、动植物培养及精神修养等。由“cultura”演变而来的英语单词“culture”又有了新的含义,名词指文化、文明、修养、栽培,动词指使有教养、培养。 现代意义上的文化概念是泰勒在1871年的《原始文化》一书中首次提出,他认为“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1952年A.L克鲁伯和克莱德·克拉克洪发表的《文化——关于概念和定义的评论》一文中列举了161中关于文化的定义,并分类为描述性的定义、历史性的定义、规范性的定义、心理性的定义、结构性的定义和遗传性的定义。经过思考分析,他提出:“文化,由外显的和内隐的行为模式构成;这种行为模式通过象征符号而获致和传递;文化代表了人类群体的显著成就,包括它们在人造器物中的体现;文化的核心部分是传统(即历史地获得和选择的)观念,尤其是他们所带来的价值;文化体系一方面可以看作是活动的产物,另一方面则是进一步活动的决定因素。” 我国的《辞海》中对文化的定义是:“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一社会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并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巨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阶级社会中,它具有阶级性。随着民族的产生和发展,文化具有民族性,通过民族形式的发展,形成民族的传统。文化的发展具有历史连续性,社会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连续性是文化发展历史连续性的基础。”国内学术界对文化的见解十分丰富,也更加具有个性化色彩。有学者认为“文化,就是吾人生活所依靠之一切。……文化之本义,应在经济、政治,乃至一切无所不包。”也有学者认为“凡人类(具体点说,是各民族、各部落及至于各氏族)在经营社会生活过程中,为了生存或发展的需要,人为地创造、传承和享用的东西,大都属于文化范围。它既有物质的东西(如衣、食、住、行、工具及一切器物),也有精神的东西(如语言、文学、艺术、道德、哲学、宗教、风俗等),当然还有那些为取得生活物资的活动(如打猎、农耕、匠作等)和为延续人种而存在的家族结构以及其他各种社会组织。”台湾著名学者殷福生在《中国文化的展望》一书中甚至对文化提出了46个含义,在我们的生活中,从行为方法、思维特征、情感方式、价值取向、审美情趣、心理素质等能想到的一切,几乎都包含于文化中。 可以说,文化是一个又简单,又*不易说清楚的概念,文化的内涵丰富广泛、涉及的层次多、内容杂,虚实兼容,不同的学者从各自的研究需要出发对文化进行了多种多样的解析和界定,文化几乎统领了人类活动的“一切”。但无论它多么难以把握,许多学者从立足现实、解决实际问题的角度出发,已经就文化的概念形成了一些一般性的共识。总结梳理当前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可以归纳为以下六种主要观点。 主体性描述。这类定义强调人在文化的生产、发展、演变及一系列活动中的特殊性和超然性,认为文化因人而生,其本质在于满足人的需要,离开了人这一主体而孤立的谈文化则失去了现实意义。此类认识的主要观点包括: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提出“在一个有理性的存在者里面,产生一种达到任何自行抉择的目的的能力,从而也就是产生一种使一个存在者自由地抉择其目的之能力的就是文化,因之我们关于人类有理由来以之归于自然的*终的目的只能是文化”1973年出版的《苏联大百科全书(第3版)》中提出“文化概念*初是指人对自然的有目的的影响,以及人本身的培养和训练。培养不仅包括培养人们遵守现有准则和习惯的能力,而且包括鼓励他们遵守这些准则和习惯的愿望,使他们相信文化能够满足人的全部要求和需要。任何社会化的文化都包含这两层意思。” 内容性描述。这类定义是基于人们对文化的感受和理性认识而对其具体内容进行罗列,用狭义的理解对文化进行定点定位。这种认识文化的方法其优点在于指向明确,能够形象直观的呈现哪些现象或活动属于文化,让人一目了然。不足是这种方法虽然抓住了文化某些质的内容和特征,但也造成了随着人认识的深入和社会新事物的产生,可以将文化进行无限添加的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说清文化的本质,在理解的层面上可以说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类认识的主要观点有:被称为“人类学之父”的泰勒1871年在其《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我国著名学者梁漱溟认为所谓文化,“不过是一个民族生活的种种方面。总括起来不外乎三个方面;精神生活方面,如宗教、哲学、艺术等。社会生活方面,如社会组织、伦理习惯、政治制度及经济关系等。物质生活方面,如饮食起居种种享用,人类对于自然界求生存的各种即是。”

作者简介

李石,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讲师,军事学博士。长期从事军事文化、政治理论教研工作。参编专著4部,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军内外学术评比获奖十余次,参与并完成国家、省部级重大课题多项。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