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BN:9787545482942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292
- 出版时间:2022-05-01
- 条形码:9787545482942 ; 978-7-5454-8294-2
本书特色
?? 著名经济学家、“中国好书”获得者全新作品,一部顺应时代需求的口碑力作。 ?? 人人关注的共同富裕到底对普通人有何影响?房产税、遗产税等这些近年的社会热点问题,在共同富裕的推进中会起到什么作用?作者以其长期研究财税体制改革的视角,给出了大量实实在在的思考和建议。 ?? 在理清共同富裕基本内涵,探索走通共同富裕之路的同时,强调共同富裕的“四个不是”:不是绝对平均主义导向下的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不是“杀富济贫”行政手段可达到的稳定状态,不是“主要靠国民能力提升”可达到的稳定状态。从而让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共同富裕。 ??力求全面、深入、系统地认识和把握收入分配的整个流程和相关的各个主要因素,特别是相关要素,对初次分配、再分配和第三次分配进行透彻的考察,并借鉴福利国家的经验与教训,提出中国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优化收入分配机制和结构、推进共同富裕的基本思路、原则和体系化政策主张。这些系统性的思考值得读者关注。
内容简介
本书采用开阔的视角和观点,深入、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实现共同富裕的深层逻辑。书稿基于已有的多项中外具积极意义的研究成果,紧贴中国实际,围绕“先富共富”和“收入分配”等关键点展开讨论。同时借鉴一些发达国家的经验与教训,结合中国问题对代表性案例作出深刻剖析和总体性的基本诊断,在深入剖析问题之后以 “对症下药”而 “综合施治”导向,提出中国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优化收入分配机制和结构,推进共同富裕的基本思路、原则和体系化政策主张。本书作者贾康是我国有名的财税专家,在写作中以其长期研究财税体制改革的视角,对推进共同富裕中的重要问题——优化收入分配,提出大量改革建议与意见,这也是本书的一大亮点。
目录
**章 人类共同富裕的大同之梦/
一、人类还从未实现过共同富裕/
二、共同富裕的理想之光/
三、国际观察——经济增长中收入分配的三个结果/
四、中国由“先富”向“共富”的阶段转换/
五、两大主流认识间的悖论与问题的关键/
第二章 现代化中国梦也是共同富裕之梦/
一、从民不聊生到走向“富起来”/
二、从“三步走”到“全面小康”,再对接“新的两步走”:
从邓小平的“金句”说起/
三、“先富共富”的基本逻辑/
四、“先富共富”之路上应把握好的原则/
五、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中央指导一脉相承/
六、更加强调对接系统论思维与可操作性/
第三章 什么是财富与富裕?哲理溯源与数量反映/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收入分配的理论要点/
二、财富源泉与要素分配/
三、分配格局演变长期趋势之辩/
四、福利赶超与增长陷阱/
五、中国收入分配:阶段性概览/
第四章 促进共同富裕所关联的制度机制建设:三层次分配框架与
要领/
一、初次分配——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同时政府介入/
二、再分配——政府发挥主导作用/
三、公益慈善——社会建立可作出积极贡献的机制,政府鼓励
和引导/
四、量力而行与尽力而为/
第五章 “公平与效率关系”问题需正本清源/
一、什么是公平/
二、公平与效率/
三、公平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四、收入差距来自哪里/
五、分配结果的均平与微观效益/
六、分配结果的宏观效益逻辑/
第六章 系统工程之**阶梯:初次分配/
一、宗旨与重心之辨:“做大蛋糕”是大前提/
二、初次分配相关问题探析/
三、基本关系的考察/
四、中国初次分配的实证数据观察/
五、按要素分配:如何优化初次分配/
第七章 系统工程之第二阶梯:再分配/
一、宗旨与重心之辨:“分好蛋糕”中的政府发力与合理角色/
二、我国再分配格局的实证考察:转移性因素影响力上升/
三、居民财产性收入差距扩大/
四、“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政府税收和支出/
五、转移支付和社会政策托底——“抬低”/
六、直接税:适当“抽肥”以“补瘦”——“限高”/
七、注重缓解财政分配“三元悖论”制约/
八、借鉴国际经验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九、怎样看待和回应美国的减税/
第八章 系统工程之第三阶梯:第三次分配/
一、宗旨与重心之辨:“蛋糕多轮优化分配”中的社会渠道建设/
二、我国现阶段发展第三次分配的必要性/
三、自愿原则的公益慈善:国际经验/
四、政府助力道德伦理驱动的“良心行为”:以美国为例/
五、中国的第三次分配:特点与政府的引导、鼓励/
第九章 改革深水区的攻坚克难与促进共同富裕/
一、制度创新是打开管理创新、技术创新潜力空间,焕发活力推进
现代化的“关键一招”/
二、财税改革和配套改革取得决定性成果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间接
调控框架下优化收入分配政策的制度性依托/
三、直接税改革和构建“先行示范区”是中国今后推进共同富裕的
重要操作性始发环节/
第十章 换向思维和正本清源:共同富裕不是什么/
一、不是绝对平均主义导向下的富裕/
二、不是少数人的富裕:避免金字塔型,追求橄榄型、宝塔型/
三、不是“杀富济贫”行政手段可达到的稳定状态/
四、不是“主要靠国民能力提升”可达到的稳定状态/
五、我国收入分配的代表性问题:如何看待“灰色收入”与
综合负担/
六、如何尊重和顺应科研规律走通创新型国家之路/
第十一章 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一、收入分配格局/
二、“中等收入陷阱”与收入分配/
三、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空间/
四、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相关的两项挑战/
第十二章 重建个人所有制:优化收入分配提升共富水准的重要路径/
一、股份制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扬弃/
二、股份制对私有制扬弃的本质探索/
三、从股份制到“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积极扬弃/
第十三章 行为经济学视角下关于我国如何看待收入分配公平/
一、重要的“公平感”/
二、从全球看收入分配“公平感”/
三、阶层流动与收入分配“公平感”/
四、“公平感”象限图与收入分配抉择/
五、行为经济学视角下看中国收入分配调节/
第十四章 结语:“无限趋近”的共同富裕和相关的“走向共和”/
一、共同富裕愿景及其“先富共富”实现路径/
二、下一阶段应加快推进由“先富”向“共富”的战略转换/
三、走通“先富共富”之路要依托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现代化/
四、权力入笼的法治化/
五、“走向共和”:把权力和人性都关进法治的笼子里/
六、“走向共和”中“*大公约数”式“规范的公共选择”:
以“税收法定”为例/
七、向共同富裕橄榄型目标“无限趋近”砥砺前行/
节选
四、中国由“先富”向“共富”的阶段转换 马克思主义基于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知,提出未来社会应是生产力高度发达状态所支持的“自由人的联合体”,其中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成为一切人自由发展的前提条件。不言而喻,与此种追求相匹配的,一定是共同富裕的分配状态(“各尽所能,按需分配”)。这一共同富裕的科学社会主义的理想愿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改革开放后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已由邓小平明确地表述为为实现现代化而奋斗的战略目标和社会主义的本质。邓小平所高屋建瓴而简洁概括的走向共同富裕认识,上合中国古代早已树立的大同理想,下合现时亿万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可说是代表着人类文明发展与社会进步过程中的总纲,是今后优化我国收入分配明确的目标导向。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还相当落后,社会生产力极为低下,社会基本矛盾,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尖锐。为尽快摆脱贫困落后的状况,我国及时制定了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发展战略,确定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机制和原则,以发展经济为**要务,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先富带后富,以求*终走上共同富裕之路。 邓小平在改革开放之初就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可以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其他地区、其他的人逐步达到共同富裕”,“我的一贯主张是,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大原则是共同富裕”。这一发展思路,也被人们简称为“先富共富论”。在共同富裕的目标下,其实现路径是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共同富裕决不等于也不可能是完全平均,决不等于也不可能是所有社会成员在同一时间以同等速度富裕起来……只有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和一部分人依靠勤奋劳动先富起来,才能对大多数人产生强烈的吸引和鼓舞作用,并带动越来越多的人一浪接一浪地走向富裕”。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进而强调,“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提出深圳等首先发达起来的地区,要回过头来支持欠发达的地区。党的十四大也提出,“运用包括市场在内的各种调节手段,既鼓励先进,促进效率,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防止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了允许合法的非劳动收入,在促进效率的前提下体现社会公平等观点。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个人收入分配要“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1997年党的十五大重申了这一原则。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机制崇尚效率,从而有效地刺激了经济增长,国家的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明显改善。1979—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从36241亿元增长到209407亿元,年均增长率高达966%,而同期世界平均GDP增长速度仅在3%4%。近年来,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虽然有所回落,但仍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与此同时,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以收入分配失衡为核心的社会公平问题也在不断加剧,经济增长与社会公平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并已成为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容忽视的重大问题和突出矛盾。2002年,世界银行指出:“大范围的贫困人口减少是中国1979年改革之后所取得的*大成就之一。……此后的深化改革并没有像之前那样让贫困人口受益。在没有解决其他国内市场扭曲问题的情况下进行这些改革反而使得中国的收入差距扩大。”世界银行:《中国:推动公平的经济增长》,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改革开放初期,正是针对社会生产力低下、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落后的国情特点,我国及时制定了以经济增长为核心,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先富”战略。事实证明,这一决策是正确的选择,使我国尽快摆脱了贫困落后状况。然而,这一不平衡发展战略也是有代价的,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收入差距扩大为代表的后果日益凸显,不同程度的危害产生,经济发展战略实现由“先富”向“共富”的阶段性转换显得愈发迫切,并且转换时机和条件也已趋于成熟。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经济成就,为调节收入分配和构建和谐社会创造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为此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基础;另一方面,缩小贫富差距,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客观要求,已十分迫切。这些标志着我国发展战略重心由“先富”转向更多注重“共富”的时机已经成熟,既具备必要的物质条件,也具有很强的现实紧迫性。 选择恰当的时机将经济工作的重心由“先富”转向“共富”,是改革初期便确立的一项既定发展战略,也是社会主义共同富裕本质的必然要求。根据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规律和经验的启示,同时鉴于收入差距过大所带来的越来越多的负面影响和各种危害,在“问题导向”之下,我国当前已迎来了由“先富”到“共富”阶段转变的全局性契机,特别是基于20世纪末以来陆续制定和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农村税费改革、东北振兴和中部崛起战略效果的逐步显现,我国地区居民之间、城乡居民之间的生活、收入水平差距在近几年已开始逐渐缩小,为共同富裕发展战略的实施奠定了初步的基础。下一阶段,我国还应以党的十九大精神和2021年中央“8·17”会议精神为指导,针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社会主要矛盾,把“问题导向”结合于“目标导向”,将“先富带后富,*终实现共同富裕”确立为未来经济发展的工作重心之一,持续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从而使全社会的努力,更加合理地集中到推进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根本目标上来。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原理,在揭示社会再生产基本规律的层面,阐发了人类社会物质资料再生产与生产关系再生产的内在关联,刻画了其运行过程中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大环节的依次继起、互动和周而复始的循环。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在肯定生产的关键意义和根本性决定作用的同时,也以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逻辑,深刻地指出了分配、交换和消费对生产的能动的反作用。 在物质资料生产的总过程中,分配、交换和消费不只是消极地被生产所决定,还对生产起着重要的反作用。分配对生产的反作用表现在产品分配得是否合理会加速或阻碍生产的发展。交换对生产的反作用表现在产品交换得快与慢对生产的发展起着促进或阻碍作用。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表现在:①消费是生产的*终目的;②消费使产品的生产行为得到真正完成,使产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产品;③消费作为原生动力引导生产的发展;④消费为再生产创造出劳动力。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这是解决好人民*关心的利益问题、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一个重大的、足以影响全局的基础性制度建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逐步推进,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框架基本确立,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框架初步形成,配合和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国民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同时,收入分配领域仍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收入分配秩序不规范,隐性(灰色)收入、非法(黑色)收入问题不容忽视,部分底层群众生活比较困难,收入分配不公令颇多社会成员焦虑,与宏观收入分配格局和社会成员获得感、幸福感相关的一系列基础性制度建设的改革任务难度很大,推进迟缓。这些问题的存在,关联于我国转轨与发展全局的矛盾凸显隐患叠加,迫切需要我们加强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研究,以求形成合理思路和全套要领设计,有效地优化收入分配机制与结构,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与和谐稳定,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代化中国梦奠定扎实基础。 收入分配及其制度安排的研究,也是社会科学和经济学领域持续的热点。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论著中,关于社会扣除与社会保障的理论(《哥达纲领批判》)和运用累进税实施调节的主张(《共产党宣言》)都包含了深刻的人文内容与学术内涵。在国外研究成果中,库兹涅茨基于实证考察形成的收入分配差距演变趋势的认识,形成了广泛的影响;近年托马斯·皮凯蒂的《21世纪资本论》关于资本收益增长率长期范围内高于劳动收入增长率而导致收入分配两极分化的分析认识,又带来了全球性的关于收入分配及相关问题的热议与观点交锋。 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经济社会转轨中,邓小平很早就高瞻远瞩地提出了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终突现共同富裕的全局性、战略性思路,尤其在邓小平晚年,更是把共同富裕问题提高到改革发展成功与否的高度加以强调,具有长久深远的启示与警醒、指导意义。针对现实生活中收入分配、财产配置格局的变化和社会生活中伴随矛盾凸显的高度关注和不满,不少学者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探讨了相关的一些重大问题,如白重恩等关于国家、企业、个人三者分配比重的深度考察分析;李实、赵人伟等关于收入分配的一系列数据分析和政策考评;王小鲁关于中国居民灰色收入、黑色收入的测算;贾康、华生、蔡昉、徐滇庆、卢迈等牵头组织课题研究,系列文章或专著写作形成的多视角分析认识和政策主张;等等。 五、两大主流认识间的悖论与问题的关键 在指出中国学者的研究取得值得肯定的成果的同时,还有必要指出在收入分配重大认识判断上的不到位与紊乱:在社会上同时存在两种堪称主流的认识判断。一种认识认为,收入分配格局中政府、企业所得的部分明显偏高了,换句话说,居民所得份额是明显偏低的。这种认识多年来多次被人们强调,白重恩教授等对具体数据也有细致考察,大概念是居民收入份额在千年之交后10余年间下降了约10个百分点,消费率明显偏低——当然,这种认识还会与社会成员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社会上新的不满情绪联系在一起,因此很多人就提出,扩大内需的同时要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占比,使消费成为以后主要的动力源,或者说,将来要从投资推动转到以消费为主推动的新状态上去。但与这个观点有关的何为优化量值的依据,在讨论中几乎看不到。另外还有一种认识,有学者作了研究论证和几轮测算之后提出,中国收入分配存在灰色收入、黑色收入规模巨大的特征(虽然官方统计上并不提供数据),这些灰色收入、黑色收入是被社会的一部分成员掌握的。代表性研究者王小鲁教授*新一轮测算结果认为,进入21世纪第二个10年后,我国整个GDP里面,实际上有6万多亿元的部分是灰色收入、黑色收入。 由此可引出一个判断:如果认可存在后一观点涉及的6万亿元的居民隐性收入和非法收入,那么前一观点提到的那个主流认识便不成立:因为中国当期的GDP是在70万亿元左右,如果有接近于10个点实际上是未统计的个人所得,那么前面所指责的偏低的居民收入份额就要加上这10个点,或其中的很大一部分,至少50%以上。所以要问,这两个带有主流特征、广泛被人们认同的认识,到底哪个对?现在还没有看到任何一个相关学者在这方面正式作出回应。我们也并不认为学术界可以迅速在这方面取得共识,但两个相互矛盾、如同冰炭难容一器的认识,却在社会上同时得到了广泛的认同,这非常值得我们思考:真正的问题在哪里?现在尚未有研究者可以确切无疑地说清楚到底中国政府、企业、居民三者收入份额和真实的投资率、消费率是怎样的数量值(这样的研究工作当然很有价值,笔者相关的研究努力及其引出的初步认识将在后文展开——即使有了一些特定研究结论,也还会争论不休),但我们应当更深刻地切入中国收入分配中居民收入的内部结构问题,就是在看到通盘收入分配的情况下,在对政府、企业、居民三者比重和投资、消费两大块加以考虑之外,还需要进一步地探讨:是不是我们居民内部收入分配的差距过大、规则紊乱、激励偏差、不公正和巨量隐匿等问题,在严重地影响着中国的现代化提升进程。我们认为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或者说是研究者应该更加注重的中国收入分配的关键性真问题之所在。 收入差距大,已有关于收入基尼系数的统计测算结果证明(官方给出的数据是2009年为049,2014年降为0465,2020年略上升为0468,总体而言仍属明显偏高状态)。更为关键的是,这种收入差距在与财产配置如影随形互动的同时(有研究表明,中国财产配置基尼系数远远高于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在不小程度上包含了种种不公正的机制、不合理的规则、不到位的制度问题。因此,有效推进制度化的公平正义、反腐倡廉和着力实施再分配制度机制优化建设(如逐步提高直接税比重、合理构建收入分配规则与秩序),确立符合科研创新规律的科研、技术开发激励机制等,就成为我们建设现代化国家所必须经受的历史性考验。 本书研究考察分析,将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并基于已有的多项中外具有积极意义的研究成果,紧密结合中国实际,分析、洞悉中国收入分配的真问题,同时力求全面、深入、系统地认识和把握收入分配的整个流程和相关的各个主要因素,特别是相关要素,对初次分配、再分配和第三次分配进行透彻的考察,并借鉴福利国家的经验与教训,结合中国问题导向对代表性案例作出深刻剖析和总体性的基本诊断,在深入剖析问题之后以“对症下药”而“综合施治”为导向,提出中国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优化收入分配机制和结构、推进共同富裕的基本思路、原则和体系化政策主张。
作者简介
康 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现任全国政协参政议政人才库特聘专家,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博导。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创始院长,曾长期担任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1995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7年被评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高层次学术带头人。多次受党和国家领导人之邀座谈经济工作。担任2010年1月8日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财税体制改革”专题讲解人之一。孙冶方经济学奖、黄达-蒙代尔经济学奖和中国软科学大奖获得者。国家“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发改委PPP专家库专家委员会成员。与苏京春合著的《中国的坎: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与刘薇合著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分别获评由中宣部指导、中国图书评论学会组织评选的“2016年度中国好书”“2021年度中国好书”。 苏京春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财政部宏观研究人才库入库专家。曾赴剑桥大学(University of Cambridge)访问,多次受邀于英国格林威治大学(University of Greenwich)客座授课(Guest Lecture)。出版专著6部、译著4部、合著7部,公开发表论文百余篇,主持或参与课题60余项。与贾康先生合著的《中国的坎: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荣获由中宣部指导、中国图书评论学会组织评选的“2016年度中国好书”;《供给侧改革:新供给简明读本》荣获2018年中国智库学术成果“优秀著作奖”,并于2019年入选德国科隆大学(Universität zu Köln)东亚图书馆(East Asia Library)馆藏;曾多次荣获财政部“三优”论文奖、“邓子基财税学术论文奖”。
-
曾国藩的经济课
¥26.5¥68.0 -
国富论
¥8.8¥35.0 -
博弈论
¥10.0¥38.0 -
看得懂的经济学-哈佛教授最受欢迎的经济学课
¥15.7¥58.0 -
斯密评传
¥14.4¥45.0 -
图解资本论
¥12.2¥46.0 -
经济学通俗读物:北大经济课(受益一生的经济学智慧)
¥11.6¥35.0 -
1949-2009-八次危机-中国的真实经验
¥31.9¥55.0 -
资本论
¥27.5¥59.8 -
中世纪商业合伙史
¥16.7¥49.0 -
经济学通识-第二版
¥20.3¥58.0 -
元代榷盐与社会(2009/8)
¥9.9¥30.0 -
财富从哪来
¥23.4¥65.0 -
博弈论
¥25.9¥49.8 -
经济常识一本全
¥10.5¥35.0 -
日本的反省-走向没落的经济大国
¥12.6¥35.0 -
星际迷航经济学 科幻、经济学和未来世界
¥20.0¥49.8 -
英国的经济组织
¥16.9¥18.0 -
一种批判的经济学史
¥10.6¥23.0 -
盐铁论
¥24.4¥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