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月亮到故乡——中国当代抒情诗歌图景

从月亮到故乡——中国当代抒情诗歌图景

1星价 ¥35.9 (7.2折)
2星价¥35.9 定价¥49.8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308224949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319
  • 出版时间:2022-05-01
  • 条形码:9787308224949 ; 978-7-308-22494-9

内容简介

本书为中国当代诗歌论文集。书中汇集了作者有关中国当代知名诗人创作的抒情诗歌的论述,以一本兼具学术性和可读性的诗论著作。全书共收入12篇诗论,从文艺理论、诗歌鉴赏角度切入,结合对诗人生平及创作理念的记叙和分析,以富有思辨性色彩和逸兴诗意的文笔,生动深入地评述了当代中国一批具有先锋意识和创新精神的诗人及其诗作,汪剑钊、梁晓明、王自亮、沈苇、阿九、阿波、梁健、剑心、帕瓦龙、陆陆等等,构成了一幅异彩纷呈的当代抒情诗歌图景。全书框架体例以一个诗人为一章,个别重要诗人,如梁晓明,篇幅为两章。对每位诗人研究,以梳理其创

目录

**章 一只乌鸦,在人性的晴空下:汪剑钊和他的诗歌
飞越异域的乌鸦:汉语被囚禁的日子
抒情的乌鸦:一首诗可以容纳多少精神
乌鸦四重奏:诗歌的乌鸦时代
恋爱中的乌鸦:比永远多一秒

第二章 抒情的深度:粱晓明和他的诗歌
诗歌拥抱我每一根头发
我已经起飞,但飞翔得还不够
我用火烧我耳朵上肥胖的耳垂
慢节奏的《开篇》

第三章 现实与超现实:梁晓明诗歌中的自我
引子
*早醒来的光芒:浪漫主义与超现实主义
自由与纯粹:米罗、米罗
张开翅膀:异国情调与本地方言,告别地球与
把天空放下
酸、甜、苦、辣:超现实中的现实
我和时间把日子分隔成赞颂与承受

第四章 诗歌的合欢树:王自亮和他的诗歌
绕道、迂回和回归
冈仁波齐或神的踪迹
尘世的玫瑰:凝视、欲望或自由的话语
奇观世界:蓝鲸即将爆炸
诗歌的合欢树

第五章 从多元文明的百感交集中感怀人性中基本的朴素和美丽:沈苇和他的诗歌
诗人沈苇
沈苇的若干个人图腾
沈苇创作活动中呈现的多重混血
沈苇诗歌中的个体与他者

第六章 神话、国家意识与悲怜:阿九和他的诗歌
阿九其人
月亮的纺车上绕着黎明的线团
阿九诗歌中的国家意识
阿九抒情诗歌中的灵魂学说
爱的音乐

第七章 从月亮到故乡:阿九诗歌中的乡愁
月亮,月亮
故乡,故乡
回归,回归

第八章 停下来的人,走过去的桥:梁健和他的诗歌
你深埋了桥的隐痛
其实就想晒晒太阳
云一样随风而去,来也这样
一寸一寸醒来

第九章 诗人剑心的五张脸庞:剑心和他的诗歌
一个背影,一种光芒
一张历经沧桑的纯朴而有尊严的脸
一张辩证的脸
一张乌托邦之脸
一张洋溢批判精神的脸
一张朝向故乡的脸

第十章 诗歌中的地方、空间和人:陆陆和他的诗歌
当地方成为名字
墙、去蔽或飞翔
街角的空间、社会与人
时空余绪:在波德莱尔与柯布西耶的交叉点上

第十一章 人、猫、鸟或其他:帕瓦龙和他的诗歌
写一首低调的诗
老照片或挽歌

被远方包围

夜鹭或人
帕瓦龙的诗学

第十二章 恍惚的花园:有关阿波诗歌的片段印象
展开全部

节选

  在汪剑钊看来,长期以来,中国诗歌的真正精神被深深遮蔽了:“在相当长一个时期内,诗歌由于其表达的快捷性,被人们赋予了一些它原本并不具备的特质,把政治学、宗教学、伦理学应该承担的责任安放到了它的头顶。它也因此承担了许多本不属于它的义务和职能,以至于在现实中沦为政治简单的传声筒、道德和宗教的庸俗代理,以及各种文字娱乐和游戏的工具。这种做法所导致的后果便是,诗歌*根本的品质——抒情和审美的功能严重受创。于是,我们看到,在那种氛围下‘创作’出来的诗歌,除了外形(分行、韵律等)以外,总体上已被那些非诗的成分包裹了起来。”  汪剑钊是一个典型的抒情诗人,在一个普遍贬损抒情诗的当代诗歌环境下,汪剑钊坚持认为,诗歌的主要元素是抒情性。在一个视抒情诗为幼稚和不成熟的时代,他坚持自己似乎相当“落后”的观点:“诗是人类的‘真善美’诉求刺激和触发了诗人的情感,于是,诗人便借助想象力的提升,去追问、发现和命名,*后,以一定的形式(例如:通过分行增强节奏,利用韵脚营造旋律,借助隐喻、象征、暗示、事典等手段)在语言中体现了艺术的可能性。因此,我倾向于认为,诗的本质应该是抒情,言志、说理、叙事是它的派生物。也就是说,抒情性是诗的标志性元素,其他如叙事性、戏剧性、哲理性等都是它的亚元素。”  在所谓“90年代创作”中,抒情诗是没有什么地位的,抒情诗通常被看作是一种滥情的、无节制的、过时的诗歌风格,是一种青春期的写作,在一个特定历史语境中,它被视为一种从观念上就要驱逐出去的风格。虽然,抒情诗也许在某些人看来有一些“天然”的弱点,但它也有一些比日常叙事诗学写作占优的地方,它们往往更容易懂、更容易感动人,所以,历来为人们喜爱的诗大多数是抒情诗。中国古典诗歌有浓厚的抒情特质,中国当代诗人中的食指、多多、北岛、芒克、昌耀、海子等都以抒情诗歌感染了读者,而汪剑钊所了解的俄罗斯诗歌更是以强烈的抒情而闻名于世。康德认为,“共同感受力”的假定是审美可能性的前提。确实,个体的叙事不像情感的表达那么具有共通性,而诗歌要求的含蓄令这种个体叙事的共通力进一步下降。其实,认为抒情诗幼稚的人本身是幼稚的,他们对抒情诗做了狭隘的理解。因为正如汪剑钊所说,诸如叙事性、戏剧性、哲理性等亚元素是完全可以共存于抒情诗中的。  汪剑钊是一个南方人,但长期生活在北方,使他兼备南方人和北方人的性格,这对他的诗歌创作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就是他自己所说的“综合性”:“我本人出生于中国南方,那里气候温润,夏天酷热,它那些狭窄的巷子、弯曲的街道、精耕细作的工作方式、交叉分布的陆地与河湖,以及因此形成的人际交往的分寸感,对我产生的影响几乎可说是宿命的。它们给我带来了细腻的感受力和‘为艺术而艺术’的唯美主义倾向。三十岁后,我迁居到了北京。北京不仅是中国的首都,而且是一座极端化的北方城市,街道宽阔、建筑物高大、气候干燥,而且每年都有一个漫长而寒冷的冬天。这种典型的北方式环境也参与了我的精神自我实现,给了我不少积极的影响,其粗犷、大气和庄重为我的写作注入了很多新鲜元素,使我从以往狭小的视野中挣脱了出来。如今,很多朋友说,我不像南方人,这指的是我行事与看待事物的方式,不再局限于一些琐事和细枝末节上。”  当然他承认,他在骨子里还是一个南方人:“不过,我自己知道,在骨子里,我还是一个真正的南方人,敏感、多情、口味挑剔,虽然也具备了一些北方男人的特征。它们表现在我的诗歌创作中,通常便以综合性的面目出现,在我处理得好时,情感奔涌与理性控制相得益彰、互相提升,它们就像冬天的雪花一样,在寒冷中表现出特殊的温情。”  诗人沈苇曾把对南方的思恋比喻为一种保持“蛙皮的湿度”的努力。这种比喻对汪剑钊也是合适的,一有机会他就会回到南方和故土,看望越来越年迈的父母,感受母土的温存。

作者简介

  刘翔,诗人、诗评家。现任浙江大学国际文化学系主任、浙江省美学学会秘书长。诗歌入选几十种诗选,曾获刘丽安诗歌奖、第三届江南诗歌奖主奖。著有诗论集《那些日子的颜色》等。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