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数字劳动:自由与牢笼

数字劳动:自由与牢笼

1星价 ¥37.7 (6.5折)
2星价¥37.7 定价¥58.0
图文详情
  • ISBN:9787500879251
  • 装帧:一般纯质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286
  • 出版时间:2022-06-01
  • 条形码:9787500879251 ; 978-7-5008-7925-1

本书特色

你是否注意到身边的这样一群人:外卖骑手、家政工人、女主播、网约车司机……他们工作在我们的身边,他们的劳动构建起我们的衣食行,提供了新的情感,创造了新的生活方式。 外卖骑手——送餐的时间越来越短,平台正在变得越来越强大,而骑手却变得越来越卑微。看似是技术创造的神话,实际是以骑手的“血与泪”为代价的。 家政工人——他们是中国经济增长和家庭幸福的重要支撑者,但是他们却消失在各类经济统计中。 女主播——用秀制造出休闲娱乐内容,猜想、营造和智慧地迎合消费者的欲望。 网约车司机——平台企业通过数字技术实现了对平台上的“有效”劳动和其他劳动之间的精准切割。 …… 围绕劳动而生的这些不为人知的、被认为理所当然的故事,深刻地嵌入社会结构之中。这些人和他们的故事一样,需要被看见、记录和反思。

内容简介

可否通过平台经济中的共享理念来解放劳动者?巨大的财富积累可否推动消灭劳动中的异化? 社会学学者送外卖、做主播、打电竞、开网约车……“潜入”数字劳动世界,以亲历者身份,记录数字劳动的方式以及它与人们日常生活的联系,反思其带来的新的劳动关系、劳动伦理、劳动保障等问题,也思考这一时代的精神与情感世界。 因为,我们都身处其中,而不确定的自由也要付出代价。

目录

**部分 传统与现代:不可或缺的衣食行

方寸与帝国——外卖骑手的生活生产世界......陈 龙 

方向盘下的流动与生计:网约车司机的生产和再生产......赵 磊 

超越传统:在家带货的妈妈们......任丹华 

我的平台我做主:草根家政女王金姐的故事......梁 萌 

第二部分 服务经济的拓展

我是女主播...... 李思妤 苏熠慧 

情感外卖...... 郑 肯 

爱情可买卖?——虚拟恋人与亲密关系商品化...... 熊 赟 

第三部分 知识付费的时代

问与答:一个哲学博士对Z 平台成长的见证...... 郑梦媛 张 扬 

开放的自我:共情与知识变现...... 佟 新 

第四部分 游戏与陪玩

职业电竞玩家:游戏与工作之间...... 张文杰 

以游戏为业:陪玩师的“玩工作”...... 陈玉佩 柯欣妍 

第五部分 大转型

电商30 年——作为数字经济的产物...... 熊 赟 245

数字劳动:自由、异化与共享...... 佟 新 267


展开全部

节选

前 言 探秘数字劳动 佟 新 数字化社会与数字劳动 在当代社会,任何人都无法否认的是,互联网在现实生活的作用与日俱增。截至2021 年1 月,世界范围内,互联网用户和社交媒体活跃用户为46.6 亿人和42 亿人。中国、美国、日本等46个国家16—64 岁互联网用户平均每天使用社交媒体的时间为2 小时20 分钟;中国的这一数据为2小时4分钟。人类的社会生活和生计已经转入互联网空间中,社交媒体成为当代人日常生活和生计的基本环境,它创造和形成的大数据构造了新的数字化社会,社会正在发生数字化转向的巨变。 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极大地冲击了全球经济,人们的工作与生活处于高度不确定之中。而中国的数字经济却逆势上升,深入地呈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一方面,人们高度依赖数字平台,生活习惯和生计模式向着数字化生活方式转型;另一方面,劳动和生计的数字化又与复杂的社会结构相联系。 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是工业社会人们获得生存和社会身份的重要途径。从标准就业向弹性就业的转变,可称为是数字经济时代人们的就业与生计的基本模式。依靠数字平台建立的劳动模式皆可称为数字劳动,这一劳动具有了更多的弹性、更多的可能性和更复杂的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西方社会常常称这些劳动为零工经济,称其为非典型劳动的现代演化。本书主要是记录数字劳动的方式以及它与人们日常生活的联系,反思其带来的新的劳动关系、劳动伦理、劳动保障等问题,也思考这一时代的精神与情感世界。 数字劳动和数字化生活方式包括了人们在消费、娱乐、情感和社会关系等多个方面,社会正向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全网互联的方式转变。跟数字经济相关的工作越来越普遍,我们记录可能被视为理所当然,而不被看到的人和事。 非虚构写作和写作过程 这是本非虚构写作的书,对数字劳动的出现与发展的研究有多种途径,但是作为亲历者,我们更愿意以学术之心,用身边生动的故事完成对这一新型劳动变迁的记录、观察和思考,寻找现当代人们应对技术变迁带来的生计模式的变化及其变化中人们的能动性。在写作小组讨论的过程中,郑肯特别提到《纳文》一书的研究方法。我们所有的写作者都是对互联网时代人们的生活与 工作感兴趣的人,作为这一时代的亲历者,我们怀着反思、愉悦和一点点的窥视之心与访谈者一起生活、讨论和阐释。 高丙中老师在《纳文》一书的“代译序”中说,“《纳文》别开生面地把人类学家的民族志写作过程当作描述的对象,只不过在文本的呈现方式上是把关于对象的描述与关于写作过程的描述熔铸在一起而已”。本书的写作是作者们共同努力的结果,作者们身在平台经济的生活中,有着对其生活的洞察和反思。在疫情防控期间,我们经历了四次线上讨论,写作的轮廓越来越清晰。大家逐渐从一个惯于写论文的学术人,变成要把故事讲好的观察者、记录者和叙述者。因此,这在学术意义上是一种创新实践,在方法论上也期望将故事的叙述与写作过程的叙述贯穿在一起,呈现人们对身处于其中的个人生活的体验、感知和反思。有关“编者按”部分和作者介绍是主编的主体经验和存在意义的呈现,只是害怕画蛇添足,显得多余。 本书的结构 作为主编,期望展示互联网平台经济有关人们生计的方方面面。之所以用“生计”一词,是因为它代表着现实生活中人们有关工作的各种考量,特别是工作与家庭生活相关联的方式,如何让家庭成员的生活得以继续。在作者们的讨论过程中,我们越来越清楚地看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处于平台经济之中,但我们对平台经济带给工作和生活的改变和意义的研究远远不够。本书分为五个部分。 **部分关于日常生活,讲述了日常生活中的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在家女性的线上销售和家政工人的工作和生活。故事里的主人翁是普普通通的劳动者,但他们又是勤奋和能够吃苦耐劳的,他们用自己的时间和劳作联系起千家万户。这些工作与今天学术领域中广泛讨论的“零工”相类似。这些工作本身并不是现代工作,它是传统的,是一直延续在人们生活中的劳作,是维持人们生存的基本服务。互联网平台技术改变了连接劳动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形态,资本隐退在平台后面,消费者成为监管者,消费者需求促使劳动者的劳动时间变得更紧迫,活动空间变得更广阔。这产生了新型的、以平台为代表的资本隐身在劳动者与消费者身后的复杂的劳动关系,这对劳动者和消费者的人性提出重要考验,关系到权益、伦理和社会关系的建设。 第二部分关于平台经济带来的服务经济在情感劳动中的拓展。人们对亲密关系、情感和性的渴望使线上交流成为消费品,以平台为中介创造出陌生人之间真实且有意义的私人互动的商品化,这表现为情感商品化正向深度和广度开拓。线上女主播、组织主播的公会以及虚拟恋人的故事,丰富了有关性别表演、性别关系和性别文化内含其中的情感劳动的类型;这些看似是性别表演的工作,借助建立、消费或消解性别、阶级与城市之间的文化差异而获得报酬,这其中的各类主体呈现出灵活的能动性,而这似乎也正成为情感劳动中劳动主体的重要策略。 第三部分讨论了平台经济中不断增长的知识付费和知识传播。在知识爆炸和全民终身学习的时代,平台有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小到如何煮一碗汤,大到高深的天体物理知识,全都能够在互联网上学习到。通过在平台的经历和投身情感服务业展开服务的故事,可以窥见平台提供“问”与“答”的商业运作方式;平台上进行的情感咨询服务业则表达变迁时代人们的情感渴求。由此,现代生活不断凸显的自我,与网络中对自我与亲密关系中平等知识的建构契合在一起;快餐文化的应急性、分享情感和寻找共同体的努力成为知识付费经济的原始动力。 第四部分是对互联网时代创新的生活和工作的探讨——电竞业和“玩工作”的讨论。曾经是用于人们休息的游戏,现当代却成为令人紧张和充满竞争快乐的电子竞技业;团队游戏使团队合作变得日益专业化,出现了陪玩师。这是技术创造的新工作,产生了新的工作规则。特别是对年轻一代而言,工作和休闲、工作与竞技等的传统边界正在被打破。 第五部分的撰写让主编很纠结,毕竟是学者出身,免不了要进行一点理论分析。这是个大转型的时代,技术推动了资本、劳动力和国家政策的诸多变化。关于平台背后“挨踢(IT)民工”的劳动的讨论,是想揭示作为技术精英的程序员,他们在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经历着什么?巨大的不确定性是资本、技术精英、普通劳动者以及国家政策都将面对的挑战。不确定性成为平台经济*深刻的时代焦虑。以电商为例,分析电商发展的30 年,资本、消费者、国家政策作为推手呈现出新型的劳动形式和劳动关系。*后,汇总近年来有关平台经济中的劳动研究,并讨论有关劳动异化与自由的主题。 从历史角度去看,每当一种新技术问世,都会出现关于这一新技术将会创造或带来一个新世界、新社会或新历史的话语。互联网技术的广泛使用创造着新的工作、新的生活方式和新的情感。但是,就人性而言,它又会新在何处呢?人类对良善的社会关系的渴望应是一直不变的。 本书的题目 作为本书的主编,身为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中国工人与劳动研究中心主任,多年来从事劳动社会学的教学工作,对劳动关系、劳动过程、劳动伦理、工人阶级、工会和集体行动等主题的研究非常熟悉。但是,面对日新月异的平台工作,对平台工作中发生的资本、劳动和消费之间关系的复杂变化,以及人们灵活就业或零工工作的特点等一系列现实问题,既感受到现实生动的气息,也感受到理论的苍白或囿于话语的缺失。所以甘于用记录的方法,叙述当今正在发生的故事。 用什么题目好呢?作者们有过深入的讨论和发散式的脑洞大开,原叫过《数字劳动:自由的牢笼》。后来经讨论认为,互联网平台带来的工作世界的变化并非过于悲观,在金融资本高度发展的过程中,共享经济的理念也在普及。于是,*终将本书定名为《数字劳动:自由与牢笼》。所谓“自由”,并非工业化时代的“从属”与“被控制”。德国学者乌尔里希·贝克(Ulrich Beck)用“不确定的自由”来理解现当代的现代性,传统的标准人生、职业阶梯、性别角色和社会形态等都日趋弱化甚至崩溃;标准化人生变成了选择性人生、自反性人生和自主人生。个体在有限资源的竞争中,为自身提供规范或指导方式,通过自身的行动过自己的人生。这份自由是为自己负责的自由,不是一次,而是日复一日。那么,有关未来的“不确定”就是这份“自由”要承担的代价。与工业社会的工作相比,选择的自由的确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流水线上由固化的劳动时间和劳动空间形成的劳动纪律和监管,但是,由资本选择的平台技术的监管无所不在,它超越时间和空间的边界,以原始的、简单化的“计件工资”就操控了看似自由的平台劳动者。从社会视角看,个体是有结构的,会形成“我们感”,在个体“不确定的自由”背后,确定的资本,特别是全球金融资本成妖式的增长,看不见的手支配着看不见的心。劳动者的回归是平台工作的每个人必须积极努力,必须在竞争中获胜以维护自身!那些勤劳的失败者呢? 数字劳动呈现的商品化和异化的面相,可否通过平台经济中的共享理念来解放劳动者呢?巨大的财富积累可否推动消灭劳动中的异化?我们需要对平台经济和人工智能的发展做伦理评估。 展示数字劳动的故事,是为了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留下这些劳动者的声音和学者们的思考。

作者简介

佟新,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工人与劳动研究中心主任。现任中国社会学会劳动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主要研究领域有劳动社会学、经济社会学、人口社会学、妇女/性别研究、婚姻家庭社会学。著有《当代中国劳动问题的社会学研究》《中国劳动关系调研报告》《社会性别研究导论》等。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