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诗三百首:诗人及其诗歌创作

唐诗三百首:诗人及其诗歌创作

1星价 ¥36.9 (6.7折)
2星价¥36.9 定价¥55.0
图文详情
  • ISBN:9787547319710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468
  • 出版时间:2022-03-01
  • 条形码:9787547319710 ; 978-7-5473-1971-0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一般读者1.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古典文学权威、中山大学教授黄天骥力作,唐诗研究六十年精华萃于一书。 2.自初唐到晚唐,从诗歌察人生进而观世变,35篇接续,呈现有唐一代诗歌基本风貌、唐代诗人心灵风貌、唐代国家盛衰侧记。 3. 这是一部正确打开唐诗的不可多得的必读书。作者既是文史通家,又是诗词高手,故能于唐诗独有会心,发现许许多多世人未曾洞察的奥秘;涉及各门艺术,皆能触类旁通,讲论又简洁明快,上下四方古今中外,相互观照发明,既有钱钟书《谈艺录》的精明简约,又有钱穆《国史大纲》的丰富博大,是一部难得的唐诗简史和欣赏简论。

内容简介

唐诗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也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当代讲习唐诗者众,但深有会心者不多,通过唐诗而会通一个时代者更少。著名古典文学专家黄天骥教授半个多世纪专研古典文学,博考经籍,比较群言,覃思神会,多有独见,著述既成,无不受学界褒誉。其研唐诗虽早,但著作却成于今日,裁量诗意,观察世运,烛照文心,思虑之深,发明之多,表达之简洁明快,实属少见。应本社之邀,作者将此系列35篇新作编成一著版行,而有唐一代诗歌精华风貌俱在焉。 诵其诗,知其人,感其世,思其气象,不亦说乎!

目录

小引

说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说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说骆宾王《在狱咏蝉》

说沈佺期《独不见》

说王湾《次北固山下》

说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说王之涣《登鹳雀楼》

说孟浩然《春晓》

说王翰《凉州曲》

说李颀《古从军行》

说王昌龄《出塞》

说王维《终南山》

说王维《观猎》

说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说李白《早发白帝城》

说崔颢《黄鹤楼》

说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说杜甫《石壕吏》

说杜甫《蜀相》

说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

说张继《枫桥夜泊》

说韦应物《滁州西涧》

说司空曙《云阳馆与韩绅宿别》

说卢纶《塞下曲》

说韩愈《山石》

说张籍《节妇吟》

说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说元稹《行宫》

说刘禹锡《石头城》

说柳宗元《江雪》

说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

说杜牧《山行》

说李商隐《锦瑟》

说许浑《咸阳城西楼晚眺》

说秦韬玉《贫女》


展开全部

节选

说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川》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这流传千古,成为格言式的佳句,你能想象得出,它竟是出自年仅19岁的青年诗人之手吗? 这年青人就是初唐诗人王勃。被称为诗圣的杜甫,在《戏为六绝句》(其二)中,曾经讥讽那些企图否定初唐诗风代表人物错误倾向,他指出:“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话说得很尖刻,又可看出他对王、杨、卢、骆这四位被称为“初唐四杰”诗风的肯定。 王勃,被杜甫列在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之首,这不是偶然的。在“四杰”当中,他年纪不大,寿命*短,但他在19岁时所写《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却是震古烁今的诗作。 王勃生于650年,也就是唐的贞观年代。这阶段,唐太宗励精图,作为年青有为诗人王勃,在这首送别友人的诗篇里,也流露出开阔的视野和乐观的情怀。当然,官场内部的纷争,魏晋以来诗人们时而绮丽时而迷茫的诗风,也不可能不在他心灵里回响。为人们熟悉的《滕王阁序》,他一会儿写到“落霞上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色”,表现出胸襟何等阔大,目光何等高远。但其后笔锋一转,竟出现“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发投笔,慕宗悫之遗风”的句子,情绪又何其忧伤,何等落寞。心情矛盾与意象落差的交织,典型地反射出初唐诗人的心态。 如果说,《滕王阁序》是王勃失意时候写的,那么,即使是他在 年青得意时代所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其实也是开朗与失落心情的交集。 《唐诗三百首》选取它作为王勃的代表作,也确是很有见地的。 王勃十四岁即有才名,被皇帝破格任用,意气风发。这首诗,写的是他在长安送别亲密朋友杜少府时的心情。亲密的朋友一旦分袂,王勃心中未免怅然若失,于是就写了这首诗。 诗的开首,王勃写他和杜少府握别的地点。他首先用了两句对偶 句,以地名对比地名;地名中,“三秦”对“五津”,中以数词对数词,显得特别工整。而在握别地点景色的描写中,只从大处着墨,不作细腻的描写,这让人感到具有精整而又壮阔的气象。 王勃和杜少府是在唐代首都长安握别的。在唐代,长安宫阙巍峨,百业兴旺,己是人口越过百万,是世界上*大的都市。更有开阔的三秦地区,作为京畿的拱卫,足见气象的恢宏。作者对此大笔勾勒,写千里无垠的三秦,辅翼着长安城阙,展现出长安景色的磅礴,让居住在这里的人无比自豪。而在当下,一起在繁华首都当官作吏的朋友,可惜将要在此分手了。 紧接着的一句是“风烟望五津”。五津,即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这是四川岷江的五个渡口,是杜少府要由此登陆当差的地方。当然,他到底哪一渡口上岸,实在也不晓得,只好是笼统而言。唯其是统笼言之,足见岷江与长安距离之逺。这一去,前途未卜,别离人不禁有点落寞。 人们晓得这第二句和**句是对偶句,对仗工整,却未注意到为什么王勃用的是“风烟”一词。按理,律诗首两句本来不需要对偶,他和杜少府遥望远处,不是也可以用“登高”或者“山巅”之类的词语来表达吗?但是,王勃以“风烟”一词,是说明五津那边,在风烟之中;或者说在长安的风烟之中,遥望不可知的五津。总之,五津远在天边,只见那里是渺渺茫茫,迷迷蒙蒙。这意象,与他前所在的壮丽的长安,构成强烈的落差。在这里,送行者的惆怅,被送者的忐忑,在“风烟”的意象中,也不言而喻。 还要注意的是,诗人下了一个“望”字。为什么远隔山川,那是明明看不到的地方,他们还要翘首远望?下这一“望”字,表面上只是视觉的动作,但说明王勃对杜少府的一往情深,想象着他即将要去的地方;特别是,它也写出了杜少府对前景的关注。人们不是讨论过陶渊明的诗,有不同的版本吗?不是说,在《饮酒》一诗中,在“采菊东篱下”之后,有“悠然见南山”?还是“悠然看南山”或“悠然望南山”之说吗?讨论的结果是,不管陶诗*早的版本如何,人们一致认为只有“见”字,才*能表现旷达的陶渊明,心定神闲,只是无意中目光与南山接触的神态。在王勃这诗,他所选择的,则是“望”字,这倒强调他站在高处,极目远望,表现出十分在意杜少府即将前往的前景。 《唐宋诗举要》曾引述吴北江的说法,强调首二句“壮阔精警”。其实,吴北江只看到它表面壮阔,有目光远大的一面,却没注意它在强烈对比中,蕴含着诗中人物思绪的微妙变化。而这一点,恰好是王勃在创作上高明地方。 也正因为这诗开头的两句,实有暗写离情别绪的一面,才很自然地引出第三、第四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这两句话,是作为送别者的王勃,对着杜少府说的。他说临别这一刻惆怅的心情,实在是彼此相通的。 按照“近体诗”格律的要求,这被称之为“颔联”的三、四句,应该是对偶句。但王勃却没有理会,这也说明在初唐时期,近体诗的规范,还不很严格。既然在诗的首两句已用了工整的对偶句,那么,三句、四句换一种散文化的笔法,也未甞不可。(当然,后来“晚节渐趋诗律细”的杜甫,是不会这样做的。他的《春望》和《登山》,便是一、二句为对偶句,三、四句也是对偶句。)

作者简介

黄天骥,著名古典文学专家,1935年出生于广州。师从文史大家王季思先生和董每戡先生,1956年毕业于中山大学中文系,留校任教,累迁至教授,兼任中国古代戏曲学会会长、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员,曾任中山大学中文系主任、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黄天骥教授治学育人,桃李满天下,为国家教学名师。先生以古典戏曲、诗词和古典文学史研究著称于世,著述多获国家重大奖项,出版有《黄天骥文集》十五卷及《岭南师友》等。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