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18093878
  • 装帧:一般轻型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192
  • 出版时间:2022-06-01
  • 条形码:9787518093878 ; 978-7-5180-9387-8

本书特色

对于青少年自身来说,有心理上的问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去正视它,任其发展。一些青少年在努力尝试着求助心理医生,然而这并非长远之计。  解铃还须系铃人,心病还须心药医。借助身体天生的自我疗愈能力,运用心理学的方法,从身体、精神和心灵上修复创伤,找到人生幸福的方法。

内容简介

家庭暴力指的不仅仅是直接作用于身体的暴力行为,还包括一些语言行为,比如冷落、辱骂等。童年遭受过或是见证过家庭暴力的人,在成年后会面临诸多问题的困扰,如过度的自我批评、忽视自己的需求、赌博、酗酒、吸毒、性行为不检点、人际关系混乱、做出危及自己及他人生命的行为等.《写给青少年的心理自愈书》在理论和事件的支持下,通过讲述5位青少年期曾亲历过家暴的当事人的故事,向读者展示了他们的心理治愈历程。如果你正遭受因童年创伤引发的羞耻感的折磨,本书将带你踏上心理治愈的旅程,教你用一双不同的眼睛看世界。

目录

第01章 关于青少年的心理成长
自卑者的困境——为什么我不如别人
矛盾心理——不想被父母管束,又依赖父母
童年阴影——成年后摔的跤,都与童年创伤有关
自卑者的不平衡心理
——你的很多不良行为,都是自卑惹的祸
不良情绪——突如其来的坏脾气
都来自积压已久的心理创伤
父母给的恐惧——只有听话才会被爱

第02章 什么是青少年期创伤
自我否定——别让内心的“批评者”跳出来伤害你
我像个丑小鸭——身体缺陷带来的自卑感如何克服
习惯性无助——摆脱无助,才能真正变得坚强
不完整的家——父母离异,我还会被爱吗?
批评和打压——我真的就毫无优点吗?

第03章 与自己对话:与我的内在小孩对话
觉察自己,每个人都有“内在小孩”
了解内在小孩,理解它对于你意味着什么
认识多个层面的自我,了解内在小孩有哪些类型
你已经长大,为何“内在小孩”仍然让你
毫无招架之力
安慰那个受伤的内在小孩,修复童年创伤

第04章 探寻:内在小孩是如何受伤的
爱的伤痛——没有得到无条件的爱
孤独——缺乏陪伴的受伤小孩
体罚——被打出来的逃避型小孩
委屈——被冤枉了,家长却不道歉
恐惧——总是在害怕什么
贫穷——悲苦的孩子很难有健康合作的态度
……
第05章 自我救赎,自我接纳
第06章 了解心理防御机制
第07章 寻找疗愈的力量
第08章 直面伤害,走出创伤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节选

  关于“内心小孩”的概念,*早是由荣格提出的:内在小孩是从潜意识、人类本性的深处所诞生,它代表的是人的潜意识中*为强大的冲动,是内心*原始、*渴望的自我欲望,而这种想要自我了解的力量是一种自然规律,因此具有强大的力量,心里学家在从事一些精神分析和心理咨询的工作中,经常会提到这一概念。  对于内在小孩,不同的学习或理论给出了不一样的诠释,但总的来说“内在小孩”是一种隐喻。一些人虽然在身体上成熟了,但是却因为在小时候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情绪不被允许或者遭受过一些伤害,在他们的内心,依然保留着一个脆弱、受伤、需要被关心的童稚小孩,这就是“内在小孩”。  在儿时成长的经验中,需求没有被满足而导致的情绪、感受和态度,会被带到成年后的生活中影响我们的身体、心理、关系、感情、工作,甚至左右我们所做的一切,并且在现实生活中制造困境和问题。成年时期出现的心理、精神甚至身体症状,其实很多是内在小孩受伤的反应。  例如,在我们5岁时,受到很深的伤害,那时的我们所感受到的愤怒、悲伤、恐惧,对于现在已是成人的我们,早已是过去的情感,可是当时情绪感受太强烈,以至于深深烙刻在我们幼小心灵的深处,5岁的小孩便一直留在我们的内心。他需要通过已是成人的我们找到他,聆听他对那个情感的倾诉,并协助他长大。  在精神分析与心理咨询中,通常将“内在小孩”分为了五大类:  **种类型是将内在小孩隐喻为过去的创伤记忆,而这些创伤记忆投射到了内在小孩身上。  **种观点是将儿童的自我状态看成是一个整体,以此来代表过去的创伤记忆;另一种观点将内在小孩按照时间先后分为婴儿期、幼儿期、学前期及学龄期四个阶段,并且辅以一系列的调查问卷,以此来帮助当事人认识个人发生创伤的可能时间。  这两种观点皆认为由于内在小孩代表的是一种创伤记忆,内在小孩是不成熟的、容易害怕与焦虑的,只有让内心小孩得到抚慰与照顾,他才能长大。这种情况,*重要的是找出那段创伤记忆,这个记忆可以是对事件的记忆,或单只是情绪的记忆(感到痛苦,但至于发生什么事却不记得了),以成熟的成人自我或内在父母来抚慰受创的内在小孩,让内在小孩变得成熟,不再焦虑和害怕。  第二种类型以内在小孩隐喻为童年期未受伤的自我状态,认为内在小孩概念较类似所谓的赤子之心,是未受伤的童年期自我状态。  随着社会化的过程,人们认为成熟即是不要孩子气,因此开始嫌弃内在小孩,隐藏心中那种自发的、爱玩的、天真的情绪逐渐与内在小孩分离*后引发情绪问题。  因此治疗目标即在“找回童心”,治疗师应帮助来访者找寻一个适当的情境,重新创造来访者在孩提时所曾有过的感受(尤其是与父母相处有关的好坏感受),让来访者感受到归属与回家的感觉。  第三种类型为以内在小孩隐喻为一种超越的存在状态,是一种“神圣小孩”,形容人的超越意识。神圣小孩面对外界一方面表现得很无助,另一方面又渴望自己拥有超常的力量。  和前面两种叙述不同之处在于,内在小孩兼具痛苦与超越两种特性,在面对现实的挑战与生活的折磨时是痛苦的,再反观内心,面对内在时,又能感受存在本身的超越力量。  ……

作者简介

周洪超:男,1991年生人,山东济宁人,心理学硕士。心理咨询师,就职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和武志红(北京)心理咨询中心,咨询经验丰富,累计小时数两千小时以上。近年来,参与编写了多本心理学专业书籍,参与国级、北京重要课题多项,参与国际国内外学术会议多次。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