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图文详情
  • ISBN:9787569520170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360
  • 出版时间:2020-12-01
  • 条形码:9787569520170 ; 978-7-5695-2017-0

本书特色

本书在反思古代关学与现代关学的基础上,对关学进行了重新认识,阐释了关学以“学以成人”为宗旨、“体用全学”为形态、“崇实致用”为精神、“以礼为教”为学风的理论特色,提出了许多富有新意的观点,彰显了关学精神振厉风俗、教化育人的社会功能,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有益的思想资源。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对“关学”进行系统性研究的学术著作,从哲学之阈阐释关学的思想精髓,书中论及“学以成人”的关学宗旨、“明道修辞”的关学言说、“体用全学”的关学形态、“崇实致用”的关学精神和“天人合一”的关学智慧,是对关学思想进行综合研究的著作,许多论述颇富新意。

目录

绪言 为关学正名——“尚能成派”

一、对古代关学的反思

二、对现代关学的反思

三、对关学的重新认识

**章 关学宗旨——“学以成人”

一、什么是人

二、怎么做人

三、什么是学

四、怎么学习

第二章 关学言说——“明道修辞”

一、批判地说

二、思辨地说

三、诗意地说

四、实证地说

五、分析地说

第三章 关学形态——“体用全学”

一、全学之向

二、明体之域

三、适用之域

四、体用之学

第四章 关学精神——“崇实致用”

一、学崇“实际”

二、学贵“有用”

三、学务“实行”

四、学重“实事”

五、学求“致用”

第五章 关学智慧——“天人合一”

一、“明伦察物”的通识智慧

二、“民胞物与”的处世智慧

三、“与时偕行”的变通智慧

四、“至和可致”的和谐智慧

结语 关学的未来——“因时变学”

一、地方与世界

二、传统与现代

三、继承与创新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四、体用之学 “体用全学”作为关学的理论形态,具体包括“明体适用”之学、 “立体致用” 之学、“著体致用”之学、“明体达用”之学、“中体时用”之学和“用体用用”之学。其中,古代的“体用全学”以李颙的“明体适用”之学*为典型,而近代的“体用全学”则以刘光蕡的“中体时用”之学*为典型。 之所以要在关学的“体用全学”内部进行古代与近代的划分,是因为古代的“体用之学”和近代的“体用之学”不同。这种不同,就理论来看,既表现在“体”和“用”的内容方面,也表现在“体”与“用”的关系方面;就理论的产生来看,“明体适用”之学与“中体时用”之学产生的社会背景完全不同,这个层面的不同主要是时代的不同造成的。更重要的是,这种区分更有助于我们深入地认知“体用全学”。 1.“明体适用”之学 就目前习见的关学文献来看,“明体适用之学”*早由薛敬之提出。他教导士子说:“敢因以明体适用之学,为吾应士望。”而薛敬之的儒学,也被学人认为“有体有用”;再者,他有“体用”思想,尤其推崇程颐的“体用一源,显微无间”。这样来看,薛敬之不无建构“明体适用”之学的理想和努力。薛敬之的弟子吕柟也提倡“明体适用”,他说:“苟学者能博古通今,明体适用,主司未有不知者。”与其师相同,吕柟也鼓励学子学习“明体适用”之学。同样,吕柟也明白“体用一原的道理”;而且认为,“圣贤之学,有体必有用”。可见,吕柟也以建构“明体适用”之学为目标或追求。这是李颙建构“明体适用”之学的理论基础。 承绪薛敬之和吕柟师徒建构“明体适用”之学的理想,李颙自觉地以建构“明体适用”之学为目标。他不但认为“儒者之学,明体适用之学也。”而且明确诠释“明体适用”说:“穷理致知,反之于内,则识心悟性,实修实证;达之于外,则开物成务,康济群生。夫是之谓‘明体适用’。”更重要的是就其“明体适用”之学来看,既包括“明体”内容,也包括“适用”内容,而且二者是“体用”关系。这充分表明,“明体适用”之学已被李颙建构成。 “明体适用”之学虽然被李颙早年建构而成,但它是李颙终生提倡的学问。据张珥记载,李颙“中年以后,惟教以返观默识,潜心性命;中年以前,则殷殷以明体适用为言”,这似乎反映李颙中年以后学术发生转向,放弃了“明体适用”之学。其实,事实并非如此,“明体适用”之学是李颙始终提倡的学说。而且经现代学人研究,“明体适用”是李颙之学的核心。这样来看,张珥的这番言辞其实是说,“明体适用”之学在李颙中年以前已经建构成了。 “明体适用”之学,就内容而言,包括“明体”和“适用”两大方面。所谓“明体”。由李颙对“明体适用”的诠释来看,是指“穷理致知,反之于内,则识心悟性,实修实证”,即对人固有善性的内在体验。李颙在《体用全学》中说“明体”既有“明体中之明体”,也有“明体中之功夫”;再者,他讲解《大学》“明明德”说,“‘明德’是体,‘明明德’是明体”:综合来看,“明体”既涉及本体,也涉及工夫。所谓“适用”, 由李颙对“明体适用”的诠释来看,是指“达之于外,则开物成务,康济群生”;再者,他讲解《大学》“亲民”说,“‘亲民’是用,‘明明德于天下’‘作亲民’是适用”:概而言之,“适用”就是经世致用,治理社会。但“适用”所需要的知识,按《体用全学》可知,主要是政治、教育、军事、农业等领域的知识。足见,“明体适用”之学的内容非常丰富,尤其是“适用”方面的内容。 首先,分析明体之域的本体。“本体”,李颙指“心之本体”,简称“心体”,也就是“本心”。李颙认为心体是“人生本原”,即人之为人的根本依据。心体“无声无臭,廓然无对;寂而能照,应而恒寂”。就前者来看,本心具有超越性;就后者而言,本心具有内在性。超越性是说,本心是超越善恶的独立存在,即王阳明所谓的“无善无恶心之体”。内在性是说,只有人与物接触而内心产生意念时,心才会出现“理”与“欲”的分化,从而有善恶可言。同时,李颙强调本心能够识别善恶,就此而言,本心也可称为“良知”;那么,本体也就是“良知之本体”,简称“知体”。本体的基本特点是“本体自全”:一方面是说本体是“我固有之也”,强调其先天性;另一方面是说本体“譬如日之在天”,其“光体不增不损”,强调其永恒性。这样来看,本心只有被“欲”遮蔽而昏昧,而不会减损乃至消失。 其次,分析明体之域的工夫。工夫与本体紧密联系,李颙说“复其原来本体,才算工夫”,即工夫是保持和维护本体的方法。具体而言,“本然处原淡、原简、原温、原近、原微,即此便是本体;能淡、能简、能温、能谨近、谨自、谨微,即此便是工夫。”这是说保持心之本然状态——“本心”——的方法和过程就是工夫。由于本体是“无善无恶心之体”,那么工夫也就是保持本心处于“无物”的状态,即“惟将平日所蕴,一切放下,闲思杂虑,尽情屏却,务令此中空洞虚豁,了无一物,便是工夫”。就此而言,工夫的特点就是“只要‘有’归‘无’”。李颙提倡的工夫是“敬以为之本,静以为之基”,即主敬是贯穿终始的工夫,而主静是入门下手的工夫。他认为“‘敬’之一字,彻上彻下的工夫,千圣心传,总不外此”;所以,做工夫应当“成始成终,不外一‘敬’。”不过,李颙强调“敬是心法”,具体内容是“小心”“戒慎恐惧”“常惺惺”,从而维护本心不被欲念遮蔽而保持其灵明。这也就是李颙所谓的“敬则内外澄彻,自无物欲之累”。之所以要以主静为入门下手工夫,主要是因为“吾人自少至长,全副精神俱用在外,每日动多于静。今欲追复元始,须且矫偏救弊,静多于动,庶有入机。”在李颙看来,“静极生明”,心无杂念妄虑便可归回本然状态——本心,即“水澄则珠自现,心澄则性自朗。”主静的形式是静坐;而内容是“静默返照,要在性灵澄彻”,即认识本体。对于初步静坐者来说,不妨“惟理是思”,即思想理来防止欲;对静坐娴熟者来说,应当“纤念不起”,这才是“静坐之要”。因为只有既没有“理”遮蔽也没有“欲”遮蔽的心,才是“无善无恶心之体”,才是本心。李颙强调坚持这样静坐,便会“静坐久之,见此心之体隐然呈露”。可见,主静是为了认识本体。李颙说“学问要识本体,然后好做工夫”。通过主静体知到本体之后,就要通过主敬来维护本体,即李颙所谓的“保任”。这就是“敬以为之本,静以为之基”,这就是李颙所谓的工夫。 *后,分析适用之域的内容。适用的内容非常丰富,用李颙的话语表达,那就是“上至天官地理,以及礼、乐、兵、农、漕、屯、选举、历数、士卒”等都要通晓;或者说,“屯田、水利、盐政、以及国计、选将、练兵、车制、火攻”等无不熟知。“适用”的基本要求是适合时代的需要,那么凡是其时治理社会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都应当具备。但就古代社会而言,治理国家所需要的知识无非是政治、教育、军事、农业等领域的知识;所以,李颙主张的适用之域的内容主要就是这四个领域的知识。 “明体适用”之学,就内容而言,将道德修养与经世致用统一起来。具体而言, “明体适用”之学内涵“成己、成物之方,道德、经济之实”,将“成己”与“成物”相统一;“明体适用”之学“内焉而圣,外焉而王,道德、经济之实,统于是矣”,将“内圣”与“外王”相统一:质而言之,“明体适用”之学是要将“道德”和“经济”相统一,即将道德修养与经世致用统一起来。其实,将道德修养与经世致用统一起来,是李颙建构“明体适用”之学的目的。在李颙看来,理想的儒学,或者说作为原始儒学的孔孟之学,是“体用全学”。所谓“体用全学”,就内容来看,就是既有“明体”的内容,也有“适用”的内容,前者被称为“道德之学”,后者被称为“经济之学”:二者相统一才是“全学”,即“体用全学”。 但是“体用”更是一种方法。作为方法的“体用”,如前所述,“体”指“实体”,“用”即“作用”;那么,体用关系就是实体与其作用之间的关系。依此来看,只要具备实体,也就相应地具有实体所固有的功用。“明体适用”之学,就建构方法来看,运用的正是体用方法。李颙说:“明道存心以为体,经世宰物以为用”,前者指的是“明体”,后者指的是“适用”,即“明体”与“适用”是体用关系。站在体用方法的立场,便不免有“体立自然用行”的观点,即只要“明体”就可以“适用”。所以,尽管“明体适用”之学主张“道德经济”兼备,但是也不免强调“须以道德为本”。然而问题是,体用方法之维的“体立自然用行”是否可以确保人只要具有道德也就具有了知识以及技能?答案是否定的,因为道德与知识以及技能之间并不存在体用关系。但是在关学学者看来,德与才之间的关系是体用关系,即“德者,才之体;才者,德之用。德者,必有才;有才者,不必有德。”李颙也是基于这种认知,理所当然地认为“明体”便可以“适用”。这是李颙对“体用”缺乏反思,而直接接受和运用体用方法的后果。 非但李颙,整个古代关学的“体用全学”都存在这种思维方面的缺陷。张载*先提出建构“合体与用”之学的理想,但他看重的是“用”的内容,也缺乏对“体用”方法的反思。具体而言,张载有见佛教徒“不知范围天用”,结果其学“有体而无用”;故而,他强调“求致用”来建构体用之学。对于体用方法并不重视,遑论反思。有明一代,关学学者普遍主张建构“体用之学”。他们建构“体用之学”主要是为了补救阳明学派的“空疏无用”对儒学造成的不良影响,依然看重的是“致用”以及“实用”的内容;而对体用方法不够重视,缺乏反思。迨清代,倡导“体用之学”的关学学者如王心敬、杨屾、张秉直等人,依然缺失对体用关系的反思。总而言之,古代“体用之学”的“体”之内容与“用”之内容之间并不存在体用关系,但是关学学者依然认为“体用自然用行”。这是关学古代“体用之学”普遍存在的理论缺陷。

作者简介

刘宗镐,西北大学哲学学院从事教学工作,主要研究领域为宋明理学。承担国家“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关学文库》子项目《王心敬集》的点校整理,和子项目《关学学术思想编年·清代篇》的编撰。已发表多篇学术论文,著有《王心敬评传》,并荣获2017年度陕西省孔子学会儒学学术研究类二等奖。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