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导大众文化研究/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系列丛书

包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导大众文化研究/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系列丛书

¥53.4 (7.7折) ?
1星价 ¥53.4
2星价¥53.4 定价¥69.8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66834126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93
  • 出版时间:2022-06-01
  • 条形码:9787566834126 ; 978-7-5668-3412-6

内容简介

本书立足新时代的时代背景,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文化的可能性入手破解大众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文化的必要性入手分析大众文化市场价值乱象背后的实质是价值观乱象甚至是文化空心化、价值观缺失,吸收借鉴美日两国核心价值观大众文化发展的经验和方法论;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文化的可行性入手寻求的现实路径,这是本成果的落脚点和重难点,分为三个维度:宏观维

目录

总序

绪论

**章 大众文化与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节 大众文化的价值属性
第二节 大众文化是核心价值观的载体
第三节 核心价值观主导大众文化的发展

第二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导大众文化的理论基础
**节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性理论
第二节 国家文化软实力理论
第三节 主导性与多样性相统一理论
第四节 西方相关理论借鉴

第三章 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价值观审视
**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众文化的发展趋向
第二节 改革开放以来大众文化价值取向及其嬗变
第三节 新时代大众文化发展的价值困惑

第四章 美日核心价值观主导大众文化的经验借鉴
**节 美国个人主义价值观主导大众文化的发展
第二节 日本整体主义价值观主导大众文化的发展
第三节 美日核心价值观主导大众文化的经验借鉴

第五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众文化发展的路径
**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众文化发展的机制
第二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众文化的精神引领
第三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众文化的思想引领
第四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众文化的创新引领

第六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规范大众文化发展的路径
**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规范大众文化发展的机制
第二节 深化体制改革,规范大众文化的价值取向
第三节 完善法律法规,规范大众文化的发展方向
第四节 加强道德示范,规范大众文化的舆论导向

第七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嵌入大众文化的路径
**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嵌入大众文化的机制
第二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嵌入大众文化的创作过程
第三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嵌入大众文化的生产过程
第四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嵌入大众文化的传播过程
第五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嵌入大众文化的消费过程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一、文化工业理论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阿多诺、霍克海默、马尔库塞、阿尔都塞等,其对大众文化持批判的态度,认为大众是被动的、消极的乌合之众,大众文化是经资本家批量生产的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包装,因此,具有标准化、复制性、商品化的特征,大众文化将艺术品降格为商品,受到资本利润的驱使,本质是反大众的,是为维护统治者自身利益和现存资本主义制度服务的。大众文化是异化的文化,是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资本拜物教的外在表现形式。商业化取代了文化自身的艺术性和精神性,借助大众传媒、流行广告等扩大了大众的消费需求,形成了一种虚假需求的文化。文化工业是一种整合的概念。“阿多诺认为,文化工业在大众传媒和日益精巧的技术效应的协同下,大肆张扬戴有虚假光环的总体化整合概念,一方面极力掩盖严重物化的异化社会中主客体间的尖锐矛盾,一方面批量生产千篇一律的文化产品,来将情感纳入统一的形式,纳入一种巧加包装的意识形态,*终是将个性无条件交出,淹没在平面化的生活方式、时尚化的消费行为,以及肤浅化的审美情趣中。”①阿多诺借文化工业来解释大众文化,实际上对工业社会发展带来的文化异化现象进行了严重批判,表面上大众文化消费的是时尚、情趣、生活方式,实质上兜售的是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是对大众情感的欺骗。统治阶级利用强制手段和措施对文化加以控制和引导,加上资本利润的强大驱动力,大众文化实际上是统治阶级维护统治的商业逻辑与政治逻辑的统一体。同时阿多诺也认为,大众是在经济、政治和文化上受到宰制力量支配的、被动的同质化的群体,几乎没有反抗能力。“大众文化成为标准文化、程式文化、重复文化和肤浅文化的同义语,是为一种虚假的感官快乐而牺牲了许多历史弥新的价值观念。”①大众文化消费作为日常生活的消费方式,把大众变成了千篇一律、丧失自主性的同质化群体,随着大众传媒的商业炒作和大肆宣传,大众的社会心理和情感受到强大的冲击形成趋同的趋势,日益成为大众文化的被动接收者和消费者。文化工业理论实质上是将文化的商业价值发挥到极限、将大众的个性抹平、将消费的虚假需求放置在*高的位置上,说到底是虚假需求下人的本质异化的表现。“文化工业引以自豪的是,它凭借自己的力量,把先前笨拙的艺术转换成为消费领域内的东西,并且使其成为一项原则,文化工业抛弃了艺术原来那种粗鲁而又天真的特征,把艺术提升为一种商品类型。”②文化产品过于强调自身的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而忽视文化自身的精神价值和引领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反而会麻木人们的精神,隐性灌输和渗透着资本主义社会现行体制的意识形态,形成自上而下的隐性的统治。“在文化工业中,个性就是一种幻象,这不仅是因为生产方式已被标准化。个人只有与普遍性达成完全一致,他才能得到容忍,才是没问题的。虚假的个性就是流行:从即兴演奏的标准爵士乐,到用卷发遮住眼睛,并以此来展现自己的原创力、特立独行的电影明星等,皆是如此。”③标准化生产带来的是虚假的个性展示,而虚假的个性追求受到大众文化的引领,大众的休闲、娱乐、广告、消费等,都被当成真正的需求而不断得到满足。“家庭逐渐瓦解,个人生活转变成为闲暇,闲暇转变成为连*细微的细节也受到管理的常规程序,转变成为棒球和电影、畅销书和收音机所带来的快感,这一切导致了内心生活的丧失。”④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大众文化受到资本逻辑的支配,大众也成了马尔库塞所说的“单向度的人”。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理论对文化异化现象的抨击和批判,对大众文化的平面化、标准化、商品化、意识形态性的批判,虽然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进步意义,但是站在精英主义的价值立场上低估了大众的主体性,低估了大众文化的社会作用,具有片面性。文化工业理论对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导大众文化的发展具有的启发和借鉴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大众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和教育的重要文化载体,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嵌到文化产品中,使人们在消费大众文化的同时,自觉接受、认同核心价值观,形成共同理想和价值共识。第二,大众文化的文化品位和审美趣味对大众有深刻影响,要不断提高大众文化的艺术性和价值性,提升大众文化的软实力。第三,大众文化是商品文化,具有商业属性和意识形态属性的双重属性,因此,要科学引领和合理规范大众文化的发展,使大众文化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同时,*大限度地兼顾其社会效益。

作者简介

任美慧,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暨南大学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院副研究员,法学博士,研究领域为思想政治教育、大众文化价值观、意识形态等,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研究项目等7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等十余项,发表论文近20篇,参与著作、教材编写多部。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