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升一流人才培养 与创新能力的战略与政策

提升一流人才培养 与创新能力的战略与政策

1星价 ¥45.6 (8.0折)
2星价¥45.6 定价¥57.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107365010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32
  • 出版时间:2022-04-01
  • 条形码:9787107365010 ; 978-7-107-36501-0

内容简介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是我国一个以教育现代化为主题的中长期战略规划,是新时代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纲领性文件。“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战略与政策研究丛书”从理论、政策和实践的角度对《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进行了深入阐发,分为10个主题(10卷)。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战略与政策研究丛书”是帮助广大读者学习《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主要内容、掌握其核心要义、领会其精神实质的重要读本,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了重要指导。  本书从加快优秀大学和优秀学科建设、分类推动高校特色发展、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优化调整高等教育布局结构、优化人才培养结构等方面,深入论述了提升优秀人才培养与创新能力的形势与背景、现状与问题、动向与策略,为国家有关部门、地方政府及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提供了参考与借鉴。

目录

**章 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节 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形势与背景
一、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国际形势
二、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国内背景
第二节 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现状与问题
一、一流学科影响力不断提高,服务需求能力有待加强
二、师资队伍水平不断提升,“重科研轻教学”依然存在
三、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高,人才培养模式比较单一
四、服务社会能力不断提高,拓展资源来源途径不够
第三节 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动向与策略
一、进一步加强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二、提升服务国家需求能力,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
三、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养水平
四、构建中国特色评价体系,推动高校内涵式发展
五、增强资金筹措能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第二章 分类推动高校特色发展
**节 分类推动高校特色发展的形势与背景
一、分类推动高校特色发展的国际形势
二、分类推动高校特色发展的国内背景
第二节 分类推动高校特色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一、国家推进分类发展宏观布局,分类指标体系建设仍需优化
二、省域积极执行高校分类设置管理,利益相关者参与合作有限
三、分类发展试点逐步推进,高校内涵发展同质化突出
第三节 分类推动高校特色发展的动向与策略
一、形成多元主体合力协作机制
二、构建特色发展导向的分类指标体系
三、持续推动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

第三章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
**节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形势与背景
一、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国际形势
二、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国内背景
第二节 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初步建立,办学方向和布局结构待优化
二、办学体制改革取得初步成效,多元化办学主体格局需健全
三、高技能人才培养逐渐被认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待加强
四、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加强,队伍结构和专业素养待提升
五、职业教育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整体发展环境仍需优化
第三节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动向与策略
一、坚定应用型办学方向,优化职业教育布局结构
二、健全多元化办学体制,鼓励企业和社会力量办学
……

第四章 优化调整高等教育布局结构
第五章 优化人才培养结构
第六章 加强高校创新体系建设
第七章 提高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水平
第八章 推进高校科研体制改革与创新

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战略与政策研究丛书 提升一流人才培养与创新能力的战略与政策》:(二)高等教育布局结构优化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我国高等教育布局结构优化是我国新常态发展阶段的突出特征之一。我国当前经济社会转型对高等教育布局结构优化调整的客观性要求,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经济性机遇。我国经济形态经历了从传统数量型增长扩张到外延型发展,再到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为主的经济新形态发展方式的转变。高等教育布局结构的调整需要立足于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式教育结构转化为依托质量高效型集中性增长模式,强调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重要性,从高等教育资源要素驱动转化为高等教育投资要素驱动的创新驱动模式。高等教育优化调整布局结构,需要建立区域性主体功能区教育辐射理念,整合各区域经济发展特征,打破传统区域内高校之间行政、管理壁垒,坚持促进以区域协同、顶层规划、优化资源为核心要义的区域高等教育主体功能区的政策导向,构建多层次、多学科专业、综合合理布局的新时代创新型高等教育布局体系。一方面,建立区域高等教育主体服务区,是科学优化调整本区域高等教育布局结构的重要途径之一,充分考虑区域高等教育实际布局结构的差异性、情境性、历史性,考虑到区域高校之间的特殊性与特色性。同时也要注意到,地区经济发展程度是区域高等教育主体功能区建立的资源和经费基础,创新性、复合型人才供给是实现区域高等教育主体功能区建设的有力支撑和保障。建设不同区域的高等教育主体功能区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能力的重要路径。另外,进行高等教育主体功能区布局规划有利于促进区域间高等教育机构的协同合作发展。高等教育主体功能区的规划构想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区域行政分割,根据经济产业特色的差异性将高等教育不同的区域进行分割与划分,进而促进区域间高等教育的协同和创新发展,实现高等教育资源在区域间的共享、交流、互动。区域间的高等教育主体功能区的建立以区域经济转型为根本立足点,旨在通过调整区域高等教育机构布局和各个学科专业结构来形成招生、培养、输出高素质人才的培养链条,并形成良性循环发展的主体功能区,促进区域内高等教育机构之间的协作、协同系统的生成与发展。建立区域高等教育主体功能区与调整区域高等教育布局结构是相辅相成的内生性发展关系。我国高等教育主体功能区的建立需要把握区域经济发展脉络及区域产业结构特征,符合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多样性特征,改变固有区域教育布局的传统思想,从高等教育布局结构的扩张转变到高等教育布局结构的优化,促进新兴学科专业的高速发展,满足区域企业对区域人才的现实性需求。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区域经济发展与高等教育布局结构之间的“补偿-激励”作用,协同促进区域经济与高等教育共同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主体功能区的规划建设需要考虑到区域自身经济基础的薄弱性因素对高等教育主体功能区建设的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特别是要充分考虑到中西部区域高等教育的补偿功能,以及区域经济发展和人才供给配置在区域高等教育主体功能区建立过程中的条件制约性和差距性。因此,区域经济的客观性发展对区域高等教育主体功能区的规划建立发挥着补偿性机制作用,客观上促进区域高等教育合理布局结构的产生和塑造。换言之,区域经济发展的规模、速度、质量对区域高等教育主体功能区的规划具有补偿性机制作用,需要建立一系列区域经济支持的嵌入式辅助发展项目,促进区域高等教育主体功能区的健康快速运行与发展。例如,建立区域高等教育布局结构调整专项发展基金,支持中西部区域教育布局改革发展的具体工作,设立专职区域高等教育基金管理机构,建立专项基金的监督预算评估程序,构建多样性功能区域高等教育协同和创新发展机制,以及建立中西部区域高等教育协同发展机制。……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