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的现代化视域下中国大学生自我教育研究

包邮人的现代化视域下中国大学生自我教育研究

¥53.4 (7.7折) ?
1星价 ¥53.4
2星价¥53.4 定价¥69.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22705132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208
  • 出版时间:2022-07-01
  • 条形码:9787522705132 ; 978-7-5227-0513-2

内容简介

  随着高等教育自我化和终身化的发展趋势,大学生自我教育逐渐成为一种显性的、主导的教育形式。它作为人的主体性活动的确证方式,是促使人的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人的现代化视域下中国大学生自我教育研究》关注大学生自我教育与人的现代化产生和发展的深层社会原因,注重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分析研判人的现代化进程中的大学生自我教育,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视域下,对大学生自我教育体系、大学生自我教育实现模式及大学生自我教育途径和方法进行研究,这是一种探索性的尝试,有助于确立积极思索、主动求教的大学生自我教育形式的主导地位,进而促使大学生成为有个性和创新性的全面发展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人。

目录

绪论

**章 从人的现代化视角研究大学生自我教育的优势
**节 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含义
第二节 大学生自我教育的主要研究视角及存在问题
第三节 从人的现代化视角研究大学生自我教育的优势

第二章 人的现代化视域下大学生自我教育的理论资源及其当代价值
**节 社会主义现代化新人理论
第二节 对相关学科理论资源的借鉴
第三节 现代化进程中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当代价值

第三章 现代化进程中大学生自我教育的问题及归因
**节 现代化进程中大学生自我教育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现代化进程中大学生自我教育问题的归因

第四章 从人的现代化视角重构大学生自我教育体系
**节 大学生自我教育目标的重构
第二节 大学生自我教育内容的重构
第三节 大学生自我教育机制的重构
第四节 大学生自我教育过程的重构
第五节 大学生自我教育评估的重构

第五章 从人的现代化视角创新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实现模式
**节 创新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课堂教学实现模式
第二节 创新大学生自我教育的网络实现模式
第三节 创新大学生自我教育的社会实践实现模式

第六章 从人的现代化视角创新大学生自我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节 大学生自我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之思索
第二节 创新大学生自我教育的途径
第三节 创新大学生自我教育的方法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人的现代化视域下中国大学生自我教育研究》:  一 自律理论构成大学生自我教育的伦理学理论资源  在人的现代化境遇中来审视大学生自我教育,它不仅需要外在教育的引导,尤其需要大学生个体或者群体的自教自学。事实上,大学生个体或者群体的自教自学与个体或群体的自律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伦理学中的自律理论,正好能够为现代化境遇中大学生自我教育提供相关的理论借鉴。具体而言,自律理论中关于自律本质的思想为人的现代化境遇中大学生自我教育树立价值坐标提供学理依据;自律理论中关于自律形成的思想,为人的现代化境遇中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外在教育引导提供理论支撑;自律理论中关于自律是衡量个体素质水平和尺度的思想,为人的现代化境遇中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评判水平提供理论依据。  首先,有关自律本质的思想为人的现代化境遇中大学生自我教育价值坐标的确立提供依据。何为“自律”,自律的本质是什么,这是开启自律理论研究无法规避的思想问题,更是对人的现代化境遇中大学生自我教育有着重要启示的问题。对于自律的本质,中西方所形成的自律观非常不同。中国的自律观可追溯到我国古代的思想文化传统,尤其是传统儒家的思想对自律本质的探讨对后人具有深远的影响。中国传统的儒家学者遵从天人合一的基本理论前提,认为“自律不仅仅是一种体现于圣人人格和礼仁观念中的客观精神,更重要的是一种主观追求”。  在西方,对自律本质的追问*典型的代表者当数康德(Immanuel Kant),康德认为,自律就是人的理性为自己立法。康德的自律观就是树立人的理性的绝对权威,这在当时具有十分重要的进步意义。但康德由于否定排斥他律,忽视他律的重要作用,从而使他的自律观极具主观的唯心主义色彩。尽管此后的黑格尔(Hegel)改良了康德的自律观,从自律和他律统一的角度审视自律观,但他*后却把自律的价值本质归结为由国家社会所表达的绝对精神,这就又陷入客观唯心主义的窠臼。马克思通过对康德和黑格尔自律观的批判性继承和合理性改造,从而确立了科学的自律观。马克思从社会实践出发,从自律和他律辩证统一的角度,认为自律是建立在必然性(他律)认识的基础之上的,人们对必然性的认识越自觉越深刻,自律的水平就越高;反之,人们对必然性的认识越盲目越肤浅,其水平就越低。  由此可见,马克思的自律观的本质是:道德主体通过对客观经验世界和主观精神世界的认识,从而认同并践行思想道德规范,进而把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体主动自觉的个体思想活动。从自律的本质思想中可以得知,自律所具有的价值坐标和行为准则就是社会的思想道德规范,如果失去了外在的道德规范的客观价值依据,自律将变成空洞乏味、毫无生气的陈词滥调。这给人的现代化境遇中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启示是:在人的现代化境遇中审视大学生自我教育,要以社会思想政治道德规范为其科学的价值坐标,当然由于实际情况的不同,各个社会群体所确立的具体价值坐标也会略有不同。  其次,有关自律形成的思想为人的现代化境遇中大学生自我教育中外在的教育引导提供理论支撑。自律是怎样形成的,个体如何才能达到自律,这是研究自律理论必须要解决的实践问题。事实上,自律的形成是外在的教育和个体自我修养的统一,既离不开他者教育,同时还需要个体的自我修养。其中,全面系统的他者教育是基础和前提,主体的自我修养和自我完善是关键。两者的地位和作用主要体现在:自律形成过程中主体确立价值理念和行为准则的立律,践行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施律两个环节。所谓立律,就是把社会思想政治道德规范转化为每个个体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如果在这个环节没有完成很好的转化,自律将很难继续下去。在立律环节中,他者教育起着基础性的先导作用。因为如果缺失完整、系统的他者教育,个体将无法确立符合社会需要的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此外,自律环节中的施律就是指每个个体用其内化的行为规范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只有经过这一环节,自律才算得以实现。需要注意的是,自律的形成过程不是一次循环就能完成的,它可能需要以上两个环节多次、反复地循环才能实现。  从自律形成的思想中,我们知道他者教育往往对主体的自我修养具有基础作用,个体的思想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的确立要以国家社会规定的行为准则为范本。这些有关自律形成的思想,对人的现代化境遇中大学生自我教育要重视他者教育的引导,要以社会提倡的思想行为准则规约自身的言行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后,自律理论中关于自律,是衡量个体素质水平和尺度的思想,为人的现代化境遇中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评判水平提供理论依据。事实上,上述关于自律的本质和自律的形成思想的论述中包含着这样一层意思,即自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主体的素质水平。素质水平也有素质境界、素质层次、素质类型之说。此外,社会对不同主体或同一主体的素质发展要求随着个体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而有所提升,这就说明了人们的素质水平是不断发展的,同样也就连带地提出了评判主体素质水平的标准问题。  ……

作者简介

  邓远萍,1984年生,河南唐河人。东南大学法学博士,河南大学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现就职于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主要研究领域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主持和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三项、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一项、河南省厅级项目三项,在《学术论坛》《学术交流》《理论月刊》等期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