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杰出人物的青少年时代:鲁迅

杰出人物的青少年时代:鲁迅

1星价 ¥22.8 (6.5折)
2星价¥22.8 定价¥35.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15367170
  • 装帧:一般纯质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159
  • 出版时间:2022-08-01
  • 条形码:9787515367170 ; 978-7-5153-6717-0

本书特色

“先生,没有死;青年,莫彷徨!花谢,种子在,散播在青年的脑海。”

内容简介

本书由鲁迅研究专家陈漱渝等撰写,依时序讲述了鲁迅先生的童年、少年和青年时代,重点介绍了鲁迅先生的家世,越文化的熏染,求学南京水师学堂、矿路学堂,东渡日本留学,执教杭州、绍兴,直至成为新文学旗手,条分缕析地阐述了鲁迅先生伟大的精神世界的构建历程,介绍其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性贡献,弘扬其“我以我血荐轩辕”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及“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爱民情怀。

目录

**章 诞生于报仇雪耻之乡/001
——鲁迅在绍兴(1881.9—1898.4)
祖上本是“汝南周”
越文化的滋养
新台门的人物
“牛穿鼻”和“读书三到”
“野孩子”和“野台戏”
第二章 石头城里月如钩/039
——鲁迅在南京(1898.5—1902.3)
乌烟瘴气的水师学堂
矿路学堂的英俊少年
一次无疾而终的考秀才
第三章 东渡扶桑的“盗火者”/055
——鲁迅在日本(1902.4—1909.8)
弘文学院的进修生
闹退学、跑书店、听讲演
仙台医专和“幻灯片事件”
“新生”运动
学德文、俄文,听《说文解字》
“母亲的礼物”
第四章 “木瓜之役”/099
——鲁迅在杭州(1909.8—1910.7)
浙江两级师范学堂的生理教员
痛击顽固势力的“木瓜之役”
第五章 重回故里,促共和之进行/111
——重回绍兴(1910.7—1912.2)
绍兴府中学堂的教员
越社主席和山会师范学校校长
第六章 新文学的旗手/123
——鲁迅在北京(1912.5—1922.2)
教育部的佥事
《新青年》同人
“狂人”的希望
阿Q的诞生
结 语:身内的青春与身外的青春/153
**章 诞生于报仇雪耻之乡/001
——鲁迅在绍兴(1881.9—1898.4)
祖上本是“汝南周”
越文化的滋养
新台门的人物
“牛穿鼻”和“读书三到”
“野孩子”和“野台戏”
第二章 石头城里月如钩/039
——鲁迅在南京(1898.5—1902.3)
乌烟瘴气的水师学堂
矿路学堂的英俊少年
一次无疾而终的考秀才
第三章 东渡扶桑的“盗火者”/055
——鲁迅在日本(1902.4—1909.8)
弘文学院的进修生
闹退学、跑书店、听讲演
仙台医专和“幻灯片事件”
“新生”运动
学德文、俄文,听《说文解字》
“母亲的礼物”
第四章 “木瓜之役”/099
——鲁迅在杭州(1909.8—1910.7)
浙江两级师范学堂的生理教员
痛击顽固势力的“木瓜之役”
第五章 重回故里,促共和之进行/111
——重回绍兴(1910.7—1912.2)
绍兴府中学堂的教员
越社主席和山会师范学校校长
第六章 新文学的旗手/123
——鲁迅在北京(1912.5—1922.2)
教育部的佥事
《新青年》同人
“狂人”的希望
阿Q的诞生
结 语:身内的青春与身外的青春/153
**章 诞生于报仇雪耻之乡/001
——鲁迅在绍兴(1881.9—1898.4)
祖上本是“汝南周”
越文化的滋养
新台门的人物
“牛穿鼻”和“读书三到”
“野孩子”和“野台戏”
第二章 石头城里月如钩/039
——鲁迅在南京(1898.5—1902.3)
乌烟瘴气的水师学堂
矿路学堂的英俊少年
一次无疾而终的考秀才
第三章 东渡扶桑的“盗火者”/055
——鲁迅在日本(1902.4—1909.8)
弘文学院的进修生
闹退学、跑书店、听讲演
仙台医专和“幻灯片事件”
“新生”运动
学德文、俄文,听《说文解字》
“母亲的礼物”
第四章 “木瓜之役”/099
——鲁迅在杭州(1909.8—1910.7)
浙江两级师范学堂的生理教员
痛击顽固势力的“木瓜之役”
第五章 重回故里,促共和之进行/111
——重回绍兴(1910.7—1912.2)
绍兴府中学堂的教员
越社主席和山会师范学校校长
第六章 新文学的旗手/123
——鲁迅在北京(1912.5—1922.2)
教育部的佥事
《新青年》同人
“狂人”的希望
阿Q的诞生
结 语:身内的青春与身外的青春/153
**章 诞生于报仇雪耻之乡/001
——鲁迅在绍兴(1881.9—1898.4)
祖上本是“汝南周”
越文化的滋养
新台门的人物
“牛穿鼻”和“读书三到”
“野孩子”和“野台戏”
第二章 石头城里月如钩/039
——鲁迅在南京(1898.5—1902.3)
乌烟瘴气的水师学堂
矿路学堂的英俊少年
一次无疾而终的考秀才
第三章 东渡扶桑的“盗火者”/055
——鲁迅在日本(1902.4—1909.8)
弘文学院的进修生
闹退学、跑书店、听讲演
仙台医专和“幻灯片事件”
“新生”运动
学德文、俄文,听《说文解字》
“母亲的礼物”
第四章 “木瓜之役”/099
——鲁迅在杭州(1909.8—1910.7)
浙江两级师范学堂的生理教员
痛击顽固势力的“木瓜之役”
第五章 重回故里,促共和之进行/111
——重回绍兴(1910.7—1912.2)
绍兴府中学堂的教员
越社主席和山会师范学校校长
第六章 新文学的旗手/123
——鲁迅在北京(1912.5—1922.2)
教育部的佥事
《新青年》同人
“狂人”的希望
阿Q的诞生
结 语:身内的青春与身外的青春/153
展开全部

节选

结 语 身内的青春与身外的青春 少年、青年、中年、老年的划分,会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调整。联合国曾于1985年将15岁至24岁的人划为青年范畴;而到了2017年,世界卫生组织把“青年”的上线划定在44岁。 鲁迅诞生于1881年9月25日,他44岁那年,是1925年。 那么,鲁迅的青年时期,给我们留下了多少文化遗产呢?据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近代文学组编撰的《鲁迅著译系年》,从17岁撰写《戛剑生杂记》算起,鲁迅青年时期留下的或长或短的不同体裁作品(包括译文)约有400余篇,其中包括他30岁撰写的文言小说《怀旧》、37岁发表的《狂人日记》、41岁发表的《阿Q正传》。鲁迅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和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中的不少经典之作都是在他青年时代创作的。也就是说,鲁迅在青年时期已经奠定了他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旗手、中国现代文学革命先驱、世界级文学家的地位。39岁那年鲁迅登上北京大学的讲坛,他的讲稿《中国小说史略》成为中国小说研究史的开山之作,以致在当下的“国学热”中,鲁迅也进入了国学大师的行列。 1925年元旦,44岁的鲁迅写下了新年抒怀的散文诗《希望》。他感慨自己青春的流逝:“我大概老了。我的头发已经苍白,不是很明白的事么?”但那只是纯属个人的身内的青春;鲁迅认为还有另一个青春,那是身外的青春,属于同时代的青年人。鲁迅写道:“我早先岂不知我的青春已经逝去了?但以为身外的青春固在:星,月光,僵坠的蝴蝶,暗中的花,猫头鹰的不详之言,杜鹃的啼血,笑的渺茫,爱的翔舞……” 身外的青春,正是“希望”之所在!他希望青年人朝气勃勃,而不能暮气沉沉;有一分热,发一分光,而不必等待炬火。如果青年人都寂寞了,那他觉得自己连身外的青春也都逝去了。 是的,鲁迅挚爱青年,寄望于青年。鲁迅有句名诗,“俯首甘为孺子牛”,其中“孺子”可以宽泛地理解为民众,但准确讲首先指的是青年。 鲁迅出生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年代。1894年,鲁迅13岁时,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翌年清政府跟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使鲁迅切身感受到了作为弱国子民的屈辱。 为振兴中华,革命先行者孙中山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并于1912年建立了中华民国。鲁迅希望新的政治制度能给中国带来希望,感到民国初年的氛围的确比腐败的清王朝光明得多,以为从此可以“纾自由之言论,尽各人之天权,促共和之进行,尺政治之得失,发社会之蒙覆,振勇毅之精神” 。然而,接连出现的袁世凯称帝、孙勋复辟等逆流闹剧,使鲁迅“看来看去,就看得怀疑起来,于是失望,颓唐得很了”。 任何人在奋斗的过程中,都可能经历一时的苦闷,短暂的彷徨,由希望而绝望,由积极而颓唐……难能可贵的是,鲁迅经过严格的自省、灵魂的搏斗、艰辛的求索,终于能够用光明搏击暗夜,用希望战胜绝望。他像《秋夜》中的枣树,即使受到皮伤,仅存树干,仍然会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他像《过客》中的那位行者,黑须乱发,衣衫破碎,脚早已走破,有许多伤,流了许多血,仍然要在似乎没有路的荆棘丛中走出一条路来;他更像《这样的战士》中的那位投枪手,面对披着各式伪装、扛着各种漂亮旗帜的敌人,举起了投枪。不克厥敌,战则不止。 促使鲁迅上下求索、永不休战的动力是什么?一言以蔽之:爱国。爱国主义表现为对国家有认同感、尊严感、荣誉感,表现为对民族有自尊心、自信心。22岁的鲁迅在《中国地质略论》中发自肺腑地赞叹:“吾广漠美丽*可爱的中国兮,而实世界之天府,文明之鼻祖也。”“中国者,中国之中国。可容外族之研究,不容外族之探捡;可容外族之赞叹,不容外族之觊觎者也。”他尝试探寻一条科学救国的道路,力图将“科学”与“爱国”结合在一起。在日俄战争期间,他深感“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终于弃医从文,以“精神界之战士”现身。所以,鲁迅无论是选择“科学救国”的道路,抑或选择“精神救国”的道路,引导他不断探寻真理之路的始终是爱国主义。 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珍贵的思想就是“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爱国,首先要挚爱在这块土地上生存繁衍、生生不息的百姓。鲁迅毕其一生,都在为劳苦大众的生存、温饱与发展而呐喊。他补充说道:“我之所谓生存,并不是苟活;所谓温饱,并不是奢侈;所谓发展,也不是放纵。” 鲁迅身上值得青少年学习的地方很多,但归根结蒂,首先应该弘扬的还是鲁迅“我以我血荐轩辕”的爱国精神,“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爱民精神。 鲁迅之所以挚爱青年,寄希望于青年,这跟他炽热的爱国主义情感是一脉相承的。因为青年是国家的希望、民族未来。鲁迅认为,在中国改革绝不可缓,否则中国就会失去了世界,中国人要从“世界人”中挤出,这是使他感到“大恐惧”的事情。 然而在旧中国,要进行哪怕是点点滴滴的改革都十分艰难,因为必然要跟积习发生抵触,不可能一个筋斗便告成功,而必须经过一代接一代人的努力。改革的成败终究取决于青年!中国的明天终究取决于青年! 鲁迅对青少年有什么期盼? 1919年10月,38岁的鲁迅虽然还未成为父亲,但他却写出了一篇著名的杂文《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希望青少年能“有耐劳作的体力,纯洁高尚的道德,广博自由能容纳新潮流的精神”。这句话,包含了鲁迅对青少年体格、道德和思想方面的诸多期待。 道德是立人之本。新文化运动提倡“人我两利”“自利利他”的新伦理、新道德,但在天平的两端,“人”和“我”往往无法做到绝对均衡,天平难免会向一边倾斜。鲁迅崇尚的道德境界是“损己利人”,就像《为了忘却的记念》中的柔石烈士那样,“无论从旧道德,从新道德,只要是损己利人的,他就挑选上,自己背起来”。鲁迅在给许广平的信中说:“我先前何尝不出于自愿,在生活的路上,将血一滴一滴地滴过去,以饲别人,虽自觉渐渐瘦弱,也以为快活。” 这就是“损己利人”的生动体现。当然,这并非对一切人的要求,也不是人人都能到达的境界,但鲁迅却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给青少年做了榜样。 “广博自由能容纳新潮流的精神”,也就是鲁迅倡导的“拿来主义”精神。青少年要容纳新潮,就必须与时俱进,对古今中外一切有利于中华民族复兴的知识广采博览,就像蜂蜜酿蜜之前,必须采集百花,而不能只叮在一朵花上。容纳新潮,也必须进行独立思考,比较鉴别,咀嚼消化,化为自己的血肉,不能让自己的头脑变成别人的跑马场。鲁迅借《狂人日记》中“狂人”之口发出了“从来如此,便对么”的声音,提倡的就是一种科学的怀疑精神,既不是迷信盲从,也不是怀疑一切,历史虚无。 “耐劳作的体力”指的是良好的体质。鲁迅希望中国青少年朝气蓬勃,轩昂活泼,那就要以健壮的体格为基础。鲁迅在南京求学期间就经常骑马,留学日本时期也学过柔道。但鲁迅因过于操劳,熬夜时抽烟过度,导致肺部病情加剧,55岁就辞世了。1936年6月5日,宋庆龄在一封敦促鲁迅就医的信中诚恳地写道:“你的生命,并不是你个人的,而是属于中国和中国革命的!!!为着中国和革命的前途,你有保存、珍重你身体的必要,因为中国需要你,革命需要你!!!”可惜,鲁迅以令人痛悼的方式,为青少年上了这堂生命课。 鲁迅去世后,广大读者为鲁迅举行了盛大的“民众祭”,并为他敬献了题有“民族魂”的锦旗。不少青少年在鲁迅墓前宣誓:“先生,没有死;青年,莫彷徨!花谢,种子在,撒播在青年的脑海。” 鲁迅虽然去世了,但一代接一代的青年看着鲁迅的精神背影奋然前行。 这就是薪火相传,名副其实的后浪推前浪。

作者简介

陈漱渝,原鲁迅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鲁迅博物馆副馆长,著有《鲁迅在北京》《搏击暗夜:鲁迅传》等。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