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BN:9787030731777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736
- 出版时间:2022-10-01
- 条形码:9787030731777 ; 978-7-03-073177-7
本书特色
本书可供从事考古学、历史学、中华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及高等院校师生参考、阅读。
内容简介
本文集收录作者从事考古工作五十年间先后发表的都城、陵墓、考古学国家文化等相关研究论文49篇,学术史与其他相关论述7篇及附录2篇。内容涉及秦汉乃至隋唐时期都城、陵墓的发现与研究,以及在此基础上展开的中国古代都城、陵墓、殡葬文化的综合研究和从考古学出发的国家文化研究。
目录
一、都城研究
秦都咸阳遗址陶文丛考 刘庆柱 李毓芳 (3)
西安相家巷遗址秦封泥考略 刘庆柱 李毓芳 (16)
西安相家巷遗址考古与秦封泥相关问题 刘庆柱 李毓芳 (43)
秦封泥与秦都咸阳宫苑及都城布局研究 刘庆柱 李毓芳 (47)
阿房宫前殿遗址的考古收获和研究 李毓芳 (59)
观念中的历史与历史的真实——阿房宫遗址考古发现的再思考 刘庆柱 (66)
秦阿房宫遗址考古新发现与新思索——意料之外考古发现的科学启迪 李毓芳 (68)
秦瓦当概论 刘庆柱 李毓芳 (72)
汉长安城未央宫的考古发掘与研究 李毓芳 (90)
汉长安城的宫城和市里布局形制述论 刘庆柱 李毓芳 (103)
汉长安城的布局与结构 李毓芳 (116)
汉长安城考古的回顾与瞻望——纪念汉长安城考古半世纪 刘庆柱 李毓芳 (121)
汉长安城宫殿与宗庙布局考古发现与研究——中国古代的王国与帝国都城比较研究之一 刘庆柱 李毓芳 (131)
汉代陶窑初论 李毓芳 (156)
汉长安城的手工业遗址 李毓芳 (171)
汉代长安市场探讨 刘庆柱 李毓芳 (176)
略论未央宫三号建筑与汉代骨签 李毓芳 (193)
汉长安城未央宫第三号建筑出土骨签的档案价值考 李毓芳 (200)
秦汉上林苑遗址考古发现与研究 刘庆柱 李毓芳 (205)
中国古代都城建筑的思想理念探索 刘庆柱 李毓芳 (219)
中国古代都城考古学史述论 刘庆柱 (241)
中国古代都城遗址布局形制的考古发现所反映的社会形态变化研究 刘庆柱 (293)
从“双轴线”到“中轴线”——中国古代都城轴线发展脉络 刘庆柱 (322)
二、陵墓研究
秦始皇陵考古述评 刘庆柱 (327)
西汉帝陵的考古发现与研究 刘庆柱 李毓芳 (354)
关于西汉帝陵形制诸问题探讨 刘庆柱 李毓芳 (379)
关于 “陵墓若都邑”与“都邑‘似’陵墓”的研究——以汉阳陵“小陵园”“大陵园”与汉长安城遗址形制对比研究为例 刘庆柱 李毓芳 (389)
西汉陵墓封土渊源与形制 李毓芳 (402)
西汉帝陵分布的考察——兼谈西汉帝陵的昭穆制度 李毓芳 (406)
汉宣帝杜陵陵寝建筑制度研究 刘庆柱 李毓芳 (415)
杜陵的礼制建筑 刘庆柱 李毓芳 (425)
曹操墓的考古学证明 刘庆柱 (432)
唐陵石刻简论 李毓芳 (435)
中国殡葬史 导论 刘庆柱 (448)
三、考古学国家文化研究
中国考古学 总序 刘庆柱 (473)
外国考古学译丛 序 刘庆柱 (479)
中国历代长城发现与研究 序 刘庆柱 (481)
黄河文化:中华民族文化的“根”与“魂”的解读 刘庆柱 (483)
大运河对中国历史“功莫大焉” 刘庆柱 (487)
中与中和的考古学阐释 刘庆柱 (489)
中华民族“国家认同”的考古学解读 刘庆柱 (494)
中华文明五千年不断裂特点的考古学阐释 刘庆柱 (497)
从考古学视角深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 刘庆柱 (517)
考古学文化与中原地区的古代文明形成 刘庆柱 (521)
中原历史文化演进的考古学观察 刘庆柱 韩国河 (525)
历史考古的考古学文化阐释 刘庆柱 韩国河 (550)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思想史概说 刘庆柱 (561)
水下考古与古代文化交流之研究 刘庆柱 (591)
“丝绸之路”的考古学解读 刘庆柱 (596)
四、学术史与其他
中国特色考古学解读:百年中国考古学史之思考 刘庆柱 (613)
读《中国古代瓦当研究》 李毓芳 (627)
浅谈我国高粱的栽培时代 李毓芳 (630)
昆明池的保护与利用问题 李毓芳 (634)
骨签的发掘 整理 出版(代后记) 李毓芳 (638)
站起来了,又能继续在人生的轨道上行走了 李毓芳 (649)
退休后10年的精彩生活——为考古事业继续努力工作 李毓芳 (654)
附录一 李毓芳:纯粹的考古人 赵炜 (668)
附录二 刘庆柱、李毓芳著述一览 (681)
后记 (720)
节选
秦都咸阳遗址陶文丛考 刘庆柱 李毓芳 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秦都咸阳遗址考古工作的开展,尤其是秦都咸阳**、三号宫殿建筑遗址的发掘,发现了大量有陶文戳记的砖瓦和陶器。这些陶文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地层关系明确,是一批研究秦代历史的珍贵资料。本文拟对此作以考释和探讨。 一、秦都咸阳遗址陶文考释 从秦都咸阳遗址出土的有陶文的砖瓦和陶器来看,战国秦和秦代制陶业可分为中央官署、市府和民营三方面。 (一)中央官署制陶业的陶文 秦都咸阳遗址陶文戳记反映中央官署掌管制陶业的部门有少府、将作少府和宗正。 1.少府 《汉书 百官公卿表》载:“少府,秦官,掌山海池泽之税,以给供养,有六丞。属官有 左戈、居室、甘泉居室、左右司空。”秦都咸阳遗址陶文戳记中反映少府属官掌管制陶业的有左右司空和左弋。 (1)左右司空 左右司空掌管的制陶业产品上的陶文戳记,就其题字格式可分三式:一式,左右司空官署名;二式,左右司空官署名与姓名连文(有的仅具姓名);三式,左右司空官署名与刑徒名连文(有的仅具刑徒名)。 一式,仅见“左空”一种(图1,本文所有图片均在文后)。左空为左司空省文。过去曾在汉长安城遗址发掘出土“右空”陶文戳记的瓦片和“右空”文字瓦当[1]。西汉左右司空省文左、右空盖承秦制。 二式,计有“左戎”“戎”“左如”“如”“左胡”“胡”“左嘉”“嘉,,“左贝”“贝,,“左李,,“左桼”“左禹”“左巷”“左登’’“左藿”“左林”“左昌”“左家,,“右角”“角,,“右禾,,“禾”“右得”“得”石里“i里‘右齐”‘‘齐”“右贸”“左秋”“右秋”“右贝”右”等陶文戳记(图2~23、26~41)。 秦始皇陵附近出土的秦陶文“左司婴瓦”为“左司空婴”省文。左司空省文为左司(秦都咸阳遗址左司空则省文为左空);陶文“左悄”为“左司肙”(悄、肙通假)省文,左司省文为左,即左司空省文为左,这是秦代陶文的一种通制。据此可以认为“左戎”“右角”等上述陶文应为左右司空省文为左右与姓名连文,“戎”“角”等陶文应为“左戎”“右角”之省文形式。 秦都咸阳遗址还出土有“延”、“癸”、“记”、“厪”、“囷”、“潦”、“莫”、“界”、“勻”、“彭”、“文”、“半”、“谓”(?)、“昊”、“尚”、“念”、“吴”、“古”、“周”、“王”、“田”、“安”、“臧”等一个字的陶文戳记(图30、42~62、67~68)。据二式中的“戎”“角”等陶文题名格式,这些陶文戳记当为作器者姓名,官署名已省去。中央官署名与姓名连文者,在秦都咸阳遗址的陶文中只见于左右司空,故疑此类陶文可能属于左右司空管制的陶业产品上的戳记。 三式,计有“左旦”和“臼”字陶文戳记(图24、25)。臼与舂通假。秦人有罪,男则为城旦,女则为舂,获罪后被罚作,亦统称之刑徒。秦代以刑徒修宫殿、造陵墓是大量存在的,《史记 秦始皇本纪》载:“(始皇)穿治麵山 天下徒送诣七十余万人。”左右司空是负责皇室土木工程建设的部门之一,秦人获罪沦为城旦、舂,其中一部分“有巧可以为工者”可能被送左右司空罚作[4],他们的产品上留下“左旦”“臼”等陶文戳记。“左旦”当为左司空城旦省文。“臼”为“左舂”省文,“左舂”为左司空春省文,秦始皇陵附近出土有“左舂”和“左司舂瓦”陶文可以佐证。 (2)左(左弋) “左”(“左弋”)掌管的制陶业产品的陶文戳记有“左”(或“左弋”)和“弋”二种(图69、70)。“弋”为“左弋”省文,“成”与“弋”通假。 汉代有“佐弋”文字瓦当、“宜秋佐弋”封泥、“左弋弩力六百廿”汉简等文物;《史记 秦始皇本纪》也有“佐弋竭”的记载。上述瓦当、封泥和文献中的“佐弋”与秦陶文“左代”(或“左弋”)的左字不同。《说文》左部,段注:“左者,今之佐字。”《说文辨字正俗》又载: “古左右作广又,而相助字作左右,《易》《诗》《尔雅》犹不加人傍,后人别制佐佑字。”由此可见,“左”字加“人”傍,别制“佐”字当起于汉代。但是,汉代佐、左通用,前引居延汉简即是一例。 关于左弋的职能,《汉书 百官公卿表》载:“秦时少府有佐弋,汉武帝改为攸飞,掌射弋者”;《居廷汉简》(甲乙编)亦有“左弋弩”记载。秦陶文戳记中“左訂”“左弋”和“弋”的出现,说明左弋在秦代还掌管制陶业。 2.将作少府 属于将作少府属官的陶文戳记有“右校”“右徒”(图71、72)。 (1)右校 《汉书 百官公卿表》载:将作少府“属官有石库、东园主章 左右前后中校七令丞”。陶文“右校”为右校令丞省义。 (2)右徒 《续汉书 百官志》载:左校令丞“掌左工徒”,右校令丞“掌右工徒”。陶文“右徒”为“右工徒”省义,此犹“左司空”省文为“左空”。 3.宗正 《汉书 百官公卿表》载:“宗正,周官,秦因之”,陶文“宗”字可能为“宗正”省文(图73),此犹“大匠”“都司空”省文为“大”“都”。西汉中央官署陶业主要由宗正属官和都司空令掌管,而在秦都咸阳遗址出土的陶文戳记中,属于宗正官署者仅见一例。 (二)市府制陶业的陶文 秦郡咸阳遗址出土的陶文中,反映市府掌管的制陶业陶文有“成”(市”、“亭”(“咸阳亭”“咸亭”)。 1.“成”(“咸阳成”) 汉代有“新成右祭酒”印章和“新城令印”封泥,《汉书 地理志》载:年置”,《续志》作新城。由此可见,成与城通假。 属于“成”的陶文戳记有两种:一为“咸阳成”与作器者姓名连文,如“咸阳成童”“咸阳成洛”“咸阳成石”“咸阳成申”等;二为“成”字,“成”系“咸阳成”省文(图74~77)。 2.“咸阳市” 《史记 秦始皇本纪》载:“秦献公七年,初行为市。”《史记 秦本纪》载:“献公二年,城栎阳。”秦汉栎阳故城遗址出土的有“栎市”陶文戳记拱形花砖、陶罐和秦始皇陵附近、渭南县等地出土的有“栎市”陶文戳记的陶器,均应为“栎阳市”(省文为“栎市”)产品。孝公迁都咸阳后,“市”得到进一步发展,据文献记载,当时咸阳的市并非一处,有咸阳市、直市、奴婢之市、盐市、铁市、地市等。但在秦都咸阳遗址出土的陶文戳记中仅见“咸阳市于”一例。“咸阳市”为市名,“于”为人名。 战国秦和秦代“咸阳市”不仅是工商业集中之处,还是都城的重要露布或行刑之地。 3.“亭”(“咸阳亭”“咸亭”) 秦汉时代的“亭”,可为乡亭,又可为市亭。秦都咸阳遗址出土的“亭”“咸亭平彙”和“咸阳亭久”陶文戳记当为市亭之意。“亭”“咸亭”为“咸阳亭”省文。过去出土的“咸阳亭久”陶文,“咸阳亭”为亭名,“久”系标记,《睡虎地秦墓竹简》有“公甲兵各以其官名刻久之”的记载,可资为证。“咸亭平彙”中的“平彙”为人名(图78)。 秦汉时期,“市”“亭”意义相近。秦代陶文有“市亭”连文者,如湖北云梦睡虎地十四号墓出上的陶瓮上有“安陆市亭”的陶文戳记;又《文选》卷二张平子《西京赋》载:“廓开九市,通阛带阓;旗亭五重,俯察百隧。”薛综注:“旗亭,市楼也。”可见就此而言,市、亭同义。 (三)民营制陶业的陶文 秦都咸阳**、三号宫殿建筑遗址出土的反映民营制陶业产品的陶文戳记均为四字陶文。可分为以“咸阳”“咸邑“咸原”“咸里”和“咸”字开头五类。 以“咸阳”开头的四字陶文有“咸阳枉浃”(图79)。咸阳为地名多见于《史记》以及战国时代著作,在战国秦和秦代出土文物中亦多有关于“咸阳”之名的记载。加之前述戳印陶文的出土物适在秦都咸阳故址,因此我们认为“咸阳”二字当连读,作地名解,其后连文二字为人名。 以“咸邑”开头的四字陶文计有:“咸邑如戊”“咸邑如顷”(图80、81)。《左传》庄公二十八年载:“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史记 秦本纪》载:(秦昭襄王)五十四年,王郊见上帝于雍。”可见秦迁都咸阳一个多世纪后,“雍”还有其宗庙,这即当时“先王庙或在西雍,或在咸阳”的情况。故秦都咸阳又有“咸邑”之称。此犹栎阳又称栎邑,《史记 货殖列传》载:“栎邑北却戎翟,东通三晋。”“咸邑”之后连文“如顷”“如戊”应为作器者姓名。 以“咸原”开头的四字陶文计有,“咸原少”(?)、“咸原小婴”(图82)。秦都咸阳遗址主要分布在今咸阳市窑店公社北边的二道原上[17],即《史记 秦始皇本纪》所载之“北阪”。“北阪”就是咸阳原。《雍大记》:“咸阳原在渭水北,九嵕山南”,咸阳称咸阳原犹后赵咸阳改置石安县亦称石安原,此谓因地名而称原,“咸原”当为咸阳原省文。与“咸原”连文的“少”(?)和“小婴”当为作器者名。 以“咸里”开头的四字陶文计有:“咸里芮喜”“咸里卜戎”“咸里高嘉”“咸里禾玉”等(图83~87)。这是四字陶文中数量和种类*多的一类。我们所以将上述陶文“咸里”连文横读,因为“咸里”之称在西汉时期曾作为专用地名而使用,长安北乡出土的有“元平元年咸里周子才”陶文的陶豆和陶盖,“元平元年”为汉昭帝年号,“咸里”为地名,“周子才”为人名(图103)。这件陶器的陶文说明:“咸里”之称一直延至西汉中期。甚至东汉人还把“秦里”与咸阳并称。因此,唐代学者才把“汉京”“秦里”并列。 以“咸里”开头的四字陶文,目前见到的以秦都咸阳故址西部、今长陵车站一带出土的为多,如“咸里郿会”“咸里郿宦”“咸里厕射”“咸里郿骄”“咸里挪竭”“咸里郿跬”“咸里郿驵”“咸里郿疆”“咸里郿新”“咸里贝”“咸里挪角”“咸里郿亥”和“咸里郊夫”“咸里部奢”等。郿、郐与屈、完通假。屈、完为楚姓。《左传》昭公十九年载:“楚使令子瑕聘于秦,拜夫人。”《通志 氏族略》载:“楚武子瑕,食采于屈,因以为氏。”瑕力屈氏,与秦联姻,屈氏家族部分成员可能客居咸阳。又《史记 秦始皇本纪》载:“始皇二十六年,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楚国豪门大姓屈氏徙于咸阳是必然的。我们推测那些屈姓陶文的陶器可能即战国秦或秦代居住在咸阳的楚人屈氏掌管的制陶作坊产品。 《史记 楚世家》载:“楚太子为质于秦者逃归。秋,顷襄王卒,太子熊元代立,是为考烈王。”《索隐》:“系本,作完。”楚考烈王完做太子时曾质于秦,当有不少随员,太子完逃归楚,留在咸阳的部分随从可能以完为姓,其中部分人经营制陶业作坊,陶文中“郐”姓产品大概即出于这些人之中。 以“咸”字开头的四字陶文读法不一,有的如前述诸例由右向左横读,如“咸決平彙”“咸高陈区”等(图99、101);有的则由右向左竖读,如“咸郿小有”“咸挪小颖”等。“咸”应为“咸里”或“咸阳”的省文,其后连文当为人名。 二、秦都咸阳遗址陶文说明的几个问题 (一)制陶业生产组织 秦都咸阳宫殿建筑需用的砖瓦绝大部分由中央宫署的制陶业生产,从秦都咸阳**、三号宫殿建筑遗址用瓦情况来看,中央官署制陶业生产的砖瓦占宫殿用瓦总数的百分之九十二,其余为市府和民营制陶业所提供。 根据秦都咸阳**、三号宫殿建筑遗址出土有陶文戳记的砖瓦统计,中央官署掌管制陶业的各部门生产砖瓦占中央官署总数比例为:少府占百分之九十以上,这说明战国秦和秦代宫殿建筑材料的生产主要由中央官署制陶业承担。 关于中央官署掌管的制陶业中生产者的情况,陶文戳记中也有反映。如前所述,左右司空是中央官署制陶业的主要机构,其产品中的陶文戳记百分之九十六以上是左右司空与姓名连文,或左右司空省文而仅具姓名,这些姓名可能代表了家长或师傅所领导的生产单位。他们世代相袭,师徒相承,家长或师傅既是一“家”之长,又是生产上的管理者、技术上的传授者。他们与中央官署掌管的制陶业各部门的关系是“处工,就官府”,官府对他们是“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工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穷其情”。这些人就是春秋战国时代的“百工”,他们食禄于官府,但又不同于“皂隶”。 当时左司空还有少量获罪而降为刑徒的陶
-
两张图读懂两宋
¥16.0¥76.0 -
你不知道的古人生活冷知识
¥24.0¥49.0 -
清朝穿越指南
¥14.4¥45.0 -
人类酷刑简史
¥20.1¥59.0 -
万历十五年
¥16.3¥25.0 -
唐潮:唐朝人的家常与流行
¥23.1¥68.0 -
两晋其实很有趣
¥9.2¥35.0 -
朱元璋传
¥14.0¥39.0 -
汉朝其实很有趣
¥9.7¥38.0 -
从三十项发明阅读世界史
¥11.7¥39.0 -
胡同里的姑奶奶
¥27.8¥78.0 -
至道无餘蕴矣:梁漱溟访谈录
¥24.1¥68.0 -
创造圣经的城市
¥19.7¥58.0 -
中国近代史
¥6.0¥20.0 -
告别与新生-大师们的非常抉择
¥16.0¥45.8 -
明朝那些事儿大结局 第七部
¥8.9¥29.8 -
中国近代史
¥12.7¥39.8 -
中国通史
¥18.5¥45.0 -
硬核原始人
¥21.0¥65.0 -
谁是剽窃者:牛顿与莱布尼茨的微积分战争
¥15.8¥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