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微博平台科学传播多维数据研究

微博平台科学传播多维数据研究

1星价 ¥42.9 (5.5折)
2星价¥42.9 定价¥7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22510774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48
  • 出版时间:2022-08-01
  • 条形码:9787522510774 ; 978-7-5225-1077-4

本书特色

作为新媒体时代的重要传播媒介,微博以其独特的传播模式、便捷的互动机制、多元的参与主体、“草根”式内容生产、自媒体式传播属性等特征,在科学传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在许多重大突发热点事件的媒体传播中,都可以看到微博的影子。它已经成了科学传播的重要平台、途径和手段,特别是在许多突发性热点事件和应急科普方面发挥了重要而独特的媒介作用。

内容简介

本书从基础研究的角度,对微博科学传播相关内容进行了全景式分析,运用大数据方法,对微博平台长时间跨度和全数据样本的科学传播内容进行抓取、归类和分析,从时间维、地域维、主体维(用户维)、内容维、效果维等多个维度建立研究框架,对采集到的微博科学传播数据进行加工和整体梳理,并开展可视化分析,通过这样的研究方式,总结出相对完整的数据基础,对用户和用户关系、热点话题、微博科学传播特点等开展深入思考研究,提炼出相关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目录


绪论…………………………………………………………… 001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001

二、研究情况概述……………………………………………… 001

三、研究框架与创新点………………………………………… 016

**章 概念界定及数据来源………………………………… 021

一、概念界定…………………………………………………… 021

二、微博平台科学传播用户筛选与确定……………………… 025

三、微博平台科学传播多维数据采集与加工………………… 026

第二章 微博平台科学传播历史发展脉络分析……………… 028

一、我国互联网科学传播发展历程梳理……………………… 028

二、微博平台发展历史梳理…………………………………… 039

三、微博平台科学传播发展历史阶段梳理…………………… 041

第三章 微博平台科学传播主体(用户)分析……………… 049

一、微博科学传播主体概况…………………………………… 050

二、各类科学传播微博主体分析……………………………… 055

三、总结、对比及分析………………………………………… 140

第四章 微博平台科学传播话题及内容分析………………… 143

一、原创类话题与转发类话题对比分析……………………… 143

二、互动数量多的话题与互动数量少的话题对比分析……… 177

三、突发事件类话题案例分析………………………………… 197

第五章 微博平台超话社区运营机制研究…………………… 210

一、微博超话社区的概念与特点……………………………… 210

二、微博超话社区运营机制…………………………………… 213

三、明星超话社区案例研究…………………………………… 216

第六章 微博平台科学传播特点……………………………… 221

一、经过十余年发展,微博在科学传播方面逐渐发挥了

  重要作用…………………………………………………… 221

二、微博平台科学传播相关内容发展趋势与微博本身的

  发展轨迹基本一致………………………………………… 222

三、微博科学传播多元主体格局已经形成…………………… 222

四、未来微博平台的科学传播用户还会继续稳步增长……… 223

五、科学传播微博超话社区已吸引大量粉丝入驻…………… 224

第七章 微博科学传播效果优化策略分析…………………… 225

一、加强受众思维,贴近公众生活与理解程度开展

  科学传播…………………………………………………… 225

二、鼓励科学传播共同体发挥优势,提升传播效果………… 225

三、加强日常科普工作对公众理性思维的培养……………… 226

四、健全科学传播超话社区运营机制………………………… 227

参考文献………………………………………………………… 230


展开全部

节选

绪论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通过大数据技术对微博平台上的科学传播多维数据进行采集、汇总、提炼与分析,研究微博平台科学传播的特点、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为进一步有效利用微博平台开展科学传播提供思考。 (二)本研究以数据回溯抓取的方式,探索了较长时间跨度内的微博平台科学传播不同维度内容,总结分析其特点,从理论研究角度来说,对丰富新媒体科学传播理论具有一定的作用。 (三)通过研究提出微博超话社区科学传播活动改进的对策建议,对于微博平台更好地开展科学传播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情况概述 (一)数据来源及获取方式 1.数据来源 通过对以往研究的回顾可以发现,基于微博的研究,国内研究数据多来源于新浪微博。通过归纳分析,可以发现研究者选取新浪微博进行研究的原因主要有两个:a.用户数量多,活跃度高;b.提供开放API(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应用程序接口),数据获取便利。本研究的数据来源渠道也是新浪微博。 2.微博科学传播数据的筛选 在以往的基于微博数据的科学传播研究中,研究者一般以三种方式进行科学传播数据的筛选:a.根据微博标签关键字搜索“科学”、“科学传播”和“科普”,筛选科学传播微博用户;b.直接选择知名科普微博用户;c.选取微博榜单中科学榜前几名用户。本研究主要采用a 项进行科学传播类微博用户抓取,同时结合b项和c项的方法进行人工筛选和确认,*终选定相对准确的科学传播类微博用户库。 3.微博科学传播信息数据分析的研究方法 微博科学传播信息数据分析分为两个阶段:数据获取和数据分析。 微博数据主要采用三种方法获取。在数据分析阶段,主要任务是对微博数据进行特征提取和分析,挖掘出其中的关键特征,采用的主要方法包括统计学数据分析方法、复杂网络分析方法、数据分类及挖掘方法等。 (二)基于微博平台数据分析的科学传播研究梳理 1.相关研究文献概况 通过用“微博+ 科学传播”在知网进行检索,发现2010年1月份至2020年4月份,与微博科学传播紧密相关的学术论文一共265篇,其中,2010年1篇,2011年6篇,2012年18篇,2013年23篇,2014年34篇,2015年41篇,2016年49篇,2017年24篇,2018年37篇,2019年25篇,2020年(截至4月份)7篇。可见,从2009年微博诞生以来,我国学者始终对微博科学传播领域有所关注并开展相关研究,侧面说明了微博作为重要的新媒体平台在科学传播领域具有较为重要的价值。 2.文献研究重点 微博信息数据是指微博数据中心存储的各类数据,主要包括:微博用户档案、微博用户关系、微博消息、微博热点话题等。2009年以来,微博的信息数据特征是科学传播领域研究关注的重点。相关研究大都以微博信息数据中的科学传播要素为研究对象,以微博用户(科学传播主体)、微博信息(科学传播内容及形式)、微博发布时间(科学传播时间)、微博信息的点赞评论和转发情况(科学传播效果)为主要研究内容,基于网络信息数据测量分析展开,目的在于发现微博科学传播主体、传播内容及形式、传播效果等方面的特点。概括起来,研究的主要问题如下: (1)基于微博用户数据的科学传播主体研究。主要描述科学传播主体的微博背景特征(粉丝数、关注数、区域、类型、性别等)以及微博用户行为(关注、发表、评论与转发等),研究对象涵盖了大学、科研单位、政府科技部门、民间科普团体、媒体、科普期刊、科学家群体和环保主义者、企业等。此外,个别研究试图考察微博用户背景变量与微博用户行为的关联。 (2)基于微博平台的科学传播内容研究。传播内容相关研究一般对科技议题相关微博内容进行统计描述,包括微博的形式特征、时间分布、地理分布和主题分布。有些研究还运用语义分析,考察微博用户对特定科技议题、事件或科技组织的情绪和态度。其他还有研究传播内容质量、微博语言等问题。 (3)基于微博传播网络及互动情况的科学传播效果研究。主要研究微博科学传播效果、科学传播中的微博影响力等。 (4)基于微博所有信息的科学传播综合性研究。主要研究微博科学传播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对策,微博科学传播机制研究。 (5)此外,由于微博在一些与科技相关的突发事件或议题中所起的作用,微博舆情应对研究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它旨在解决预测和控制突发事件或议题在微博中出现和扩散的问题,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微博舆情响应、真伪消息甄别、核心人员关联挖掘等。 (三)既往文献的主要研究成果 基于微博科学传播信息数据分析的研究,近年来在国内外都取得了很多成果,提炼了微博科学传播中的大量特征。以下将从微博科学传播要素的维度入手,对已有研究中提及的微博科学传播特征进行梳理,为本研究内容提供基础。 1.微博科学传播发展现状研究 2018年,戴歆紫和郁志珍在《科普微博的发展现状及传播特点分析——基于14个主流科普博主数据的实证研究》一文中提出:科普微博呈上升态势发展,不同博主间的发展差异大,后起之秀层出不穷;科普微博的传播依托于博主与粉丝、博主与博主之间的社会网络关系;微博类型、表现形式、博文内容、行文风格、交互形式等可能是影响科学传播有效性的重要因素。*后,针对科普微博如何有效发挥科学传播的作用提出了建议。 2018年,刘丹在《新浪微博中的科学传播研究》一文中通过对新浪微博科学传播现状的研究发现,新媒体环境下的科学传播呈现出新的特征和优势。(1)内容特点:丰富多元化;媒体形式多维创新(文字、文字+ 图片、文字+ 视频、文字+ 链接+ 图片、文字+ 链接+ 视频、微访谈等);选材多样,涉及面广(科学常识、*新科研成果、科学家及科研精神、趣味性科学知识等);热点科普扩散效应。(2)过程特点:实时互动性,传受一体,增加向度;互动性强,扩大参与度;整合传播,拓展广度。同时也面临着新的问题和发展困境,比如专业科学家缺席,传播主体能力不足,科学传播技巧缺失,传播内容缺少原创性、贴近性、生动性、科学性,传播正效果不够强大,传播负效果时有显现,等等。这些问题将阻碍公众更好地理解科学、运用科学知识指导生产生活实践,也不利于国内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 2.微博科学传播主体特征 传播主体的多元化是微博科学传播的优势所在,微博科学传播的主体包括个人、机构以及一些组织,主体的多元化有助于拓宽和深化科学传播网络,微博的传播主体相较于传统科普表现出更强的多元化特征。 (1)科学家 2017年,金兼斌和徐雅兰在《科学家网络公共参与行为模式及其公共协商程度》一文中认为,科学家并不是一个高度同质化的整体。从专业专长和媒体使用方式而言,都存在着多种类型。参考黄楚新在《新媒介素养》(2012)一文中的微博用户分类,将科学家微博用户分为四类,**类为“自我表达型”科学家,这部分科学家占将近一半,特点是关注用户少,但发布内容频率较高、发布量较大。他们并不追求微博质量,微博多采用简单转发或“转发+ 评论”的形式,不断更新内容,表达自身观点、抒发情绪,而与其他人互动较少。第二类为“社交活跃型”科学家,这部分科学家占1/5,特点是广泛关注其他用户,且拥有较多粉丝群体,微博发布比较活跃,大部分微博采用转发或“转发+评论”的简单发布形式,同时其影响力较大,该类型科学家微博的转发数量、评论数量以及点赞数量较高。第三类为“专业参与型”科学家,这部分科学家占比较少,特点是关注用户数和发布微博数量都不多,但比较聚焦,对于专业相关的内容充满兴趣,多发布与其自身学科专业相关议题。这一类科学家的微博内容专业性信息比例较高,参与公共事件讨论较多,讨论质量较高。第四类为“八卦潜水型”科学家,这部分科学家占比较少,他们关注了较多微博用户,但自己很少发布公共议题相关内容。在讨论公共议题时,近30%的发布采用原创微博或原创长微博/博客链接的方式进行。

作者简介

王艳丽,博士,中国科普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媒体科技传播、科普舆情与科普数据分析、科普国际交流合作等。出版的主要研究成果有:《数说科普需求侧——网民科普行为数据分析》《信息化时代的科学普及》《中国科普互联网数据报告2017》《中国科普互联网数据报告2018》《中国科普互联网数据报告2019》《中国科普互联网数据报告2020》等,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钟琦,中国科普研究所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媒体科技传播研究、科普信息化相关研究、科普数据分析等。参与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科普信息化等国家和省部级课题。出版的主要研究成果有:《中国科普报告》《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年报》《数说科普需求侧——网民科普行为数据分析》《信息化时代的科学普及》《媒介·科技·传播:大众传媒科技传播现状研究》《中国科普互联网数据报告》等。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