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61280454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30
  • 出版时间:2021-11-01
  • 条形码:9787561280454 ; 978-7-5612-8045-4

内容简介

  《文学概论》立足于学生的“学”,系统论述了文学概论的相关内容,包括绪论、文学观念、文学语言系统、文学形象系统、文学类型、叙事性作品、抒情性作品、文学风格及其流派、文学创作、文学消费与接受、文学批评、文学的起源与发展等。每一章设置了“复习要点”,包括“基本概念”和“思考问题”,一方面能帮助学生把握重点内容,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主动思考,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文学概论》可以作为本科院校及高职高专院校的教材,也可以作为在职教师继续教育的读本。

目录

**章 绪论
**节 什么是“文学概论”
第二节 学习“文学概论”课程的目的和意义
第三节 学习“文学概论”课程的方法

第二章 文学观念
**节 文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形态
第二节 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
第三节 文学是一种经验形式

第三章 文学语言系统
**节 文学文本概念
第二节 文学语言组织
第三节 文学语言组织的层面

第四章 文学形象系统
**节 文学形象的系统性
第二节 文学意象
第三节 文学意境
第四节 文学典型

第五章 文学类型
**节 文学体裁
第二节 高雅文学与通俗文学
第三节 翻译文学与母语文学

第六章 叙事性作品
**节 叙事与叙事作品
第二节 叙事题材
第三节 叙述方式
第四节 叙述模式

第七章 抒情性作品
**节 抒情作品与情感
第二节 抒情作品与抒情
第三节 抒情作品的特征

第八章 文学风格及其流派
**节 文学风格的含义
第二节 文学风格的审美构成
第三节 文学风格的不同视野
第四节 文学流派

第九章 文学创作
**节 文学创作是一种艺术生产活动
第二节 文学创作过程
第三节 作家的心理要素

第十章 文学消费与接受
**节 文学消费
第二节 文学接受及其主客体条件
第三节 文学接受过程
第四节 文学接受效果

第十一章 文学批评
**节 文学批评的性质和意义
第二节 文学批评的原则和方式
第三节 文学批评的几种主要方法
第四节 文学批评家
第五节 文学批评的实践

第十二章 文学的起源与发展
**节 文学作品的起源
第二节 文学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第三节 文学思潮及其演变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节选

  《文学概论》:  (二)三分法  “三分法”起源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一开头就提到,史诗、悲剧、喜剧以及其他艺术都是摹仿,只是摹仿所用的媒介不同,摹仿的对象不同,摹仿所采取的方式不同。他说:“假如用同样媒介摹仿同样对象,既可以像荷马那样,时而用叙述手法,时而叫人物出场,或化身为人物,也可以始终不变,用自己的口吻来叙述,还可以使摹仿者用动作来摹仿。”①亚里士多德所讲的三种摹仿的方式实际上形成了三种不同的文学体裁:“像荷马那样”用“叙述手法”的就是像荷马史诗那样的叙事类作品,“用自己的口吻来叙述”的就是抒情类作品,“使摹仿者用动作来摹仿”的就是戏剧类作品。  “三分法”根据文学作品塑造形象、表达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的不同表现方式进行分类,并明确区分出叙事性、抒情性、戏剧性这三个*基本、*重要的特点,具有科学性和概括力。“三分法”至今仍被广泛地采用,人们在文学的创作和鉴赏中都十分重视这些特点。  (三)四分法  “四分法”的基本特点是根据形象塑造的方式、语言运用、表现方式和结构体系等几方面来描述,依据这种方法对各类文学作品进行分析归纳,并将其分为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文学四大类。这种划分方法在中国文学理论中被广泛运用。从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状况来看,诗歌、散文出现得*早,小说、戏剧文学是后来逐步发展起来的。  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文学这种“四分法”是直到今天仍通行的文类划分方法。它具有一定的适用性:依据的分类标准比较全面,划分的各种体裁内在特点和外部形态比较鲜明,容易区别;同时各种体裁的名称具体明确,与作品的特点相符,便于掌握。然而,近年来中国大众传播的迅猛发展改变了文学的生态,电影、电视、网络、微信的深入普及,刷新了传统意义上的文学状况,也对以往的文体分类方法构成了挑战。  二、文学体裁的发展规律  曹丕的《典论·论文》把文章分为四科:“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备其体。”曹丕认为文章的本质特征是相同的,即用语言文字来表现一定的思想感情。但是文章的具体表现形态,即文体特征、语言形式、体貌风格等并不相同。他列举出八种文章,分成四类,分析了它们各自的特征,后世学界称之为“四科八体”说。其中奏议与书论属于无韵之笔,铭诔及诗赋属于有韵之文。其本质相同,都是用语言文字来表现一定的情感,但其“末异”,也就是说,在文体特征上,奏议要文雅,书论重说明,铭诔崇尚事实,诗赋则应该华美。雅、理、实、美,就是“末异”,它们都是关于文体的不同风格体貌。但是这与现代的“四分法”并不相同。  陆机的《文赋》提出“十体”说。“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碑披文以相质,诔缠绵而凄怆。铭博约而温润,箴顿挫而清壮。颂优游以彬蔚,论精微而朗畅。奏平彻以闲雅,说炜晔而谲诳。”陆机的“十体”说比曹丕的“四科八体”说更加细致、更加准确了。在各类文体具体排名次时,曹丕将纯文学的“诗”“赋”二体排列在八体*后,而把朝廷的应用文体“奏”和“议”放在*前,到陆机的文体论,则把这种次序完全颠倒过来了,*先排列的是“诗”和“赋”,*后才是“论”“奏”“说”。这说明陆机对审美文学的认识和重视确实比曹丕前进了一步。陆机在概括类文体的审美特征时也比曹丕具体准确,可以说是地道的文体风格理论了。  刘勰在论述文学创作的继承和革新问题时,对文学体裁的发展有精辟的看法。《文心雕龙·通变》曰:“夫设文之体有常,变文之数无方。何以明其然耶?凡诗赋、书记,名理相因,此有常之体也;文辞气力,通变则久,此无方之数也。名理有常,体必资于故实;通变无方,数必酌于新声;故能骋无穷之路,饮不竭之源。然绠短者衔渴,足疲者辍涂;非文理之数尽,乃通变之术疏耳。故论文之方,譬诸草木,根干丽土而同性,臭味唏阳而异品矣。”刘勰的看法是,作品的体裁是具有一定的规则和特点,但写作时的变化却是无限的。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从诗歌、辞赋、书札、奏记等文体的分类即可得知。名称和写作之理都有所继承,这说明体裁是一定的;至于文辞的气势和感染力,只有推陈出新才能永久流传,这说明变化是无限的。名称和写作之理有定,所以体裁方面必须借鉴过去的著作;推陈出新没有限量,所以在方法上应该研究新兴的作品。这样,就能在文艺领域内驰骋自如、左右逢源。就创作的方法,打比方说,汲水绳子太短的人就会因打不到水而口渴,脚力软弱的人也将半途而废。刘勰认为,其实这并不是写作方法本身有所欠缺,只是不善于推陈出新罢了。所以讲到创作,就好像草木似的,根干附着于土地,乃是它们共同的性质,但由于枝叶所受阳光的变化,同样的草木就会有不同的品种了。  文学是不断向前发展的,文学体裁也在发展演变之中,因此,文学体裁的划分只是在已有文学样式的前提下进行。新的文学体裁会不断出现,因而文学体裁的分类只能是相对而言的。总之,文学体裁的各种分类不仅有历史性,而且是相对的。各种体裁并不是绝无关系,彼此之间常有一些相同或相似的特点。  ……

作者简介

何新华,女,河南鹿邑人,硕士研究生,现任青海师范大学讲师,曾主持省级人文社会科学项目4项,参与科研项目16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