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为什么爱音乐:生而聆听的脑科学原理

包邮我们为什么爱音乐:生而聆听的脑科学原理

¥38.1 (6.6折) ?
1星价 ¥38.1
2星价¥38.1 定价¥5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73902740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386
  • 出版时间:2023-01-01
  • 条形码:9787573902740 ; 978-7-5739-0274-0

本书特色

《纽约时报》《环球邮报》霸榜畅销书,全球销量超过100万册,被译为18种语言源源不断的启发、精彩非凡的论述,只有深谙音乐的神经科学家才能做到 ○ 一段追寻音乐本能的故事,讲述音乐和大脑如何协同进化一名前途无限的职业音乐人,凭借对人类音乐痴迷的强烈好奇心重返校园,在认知科学领域取得突破。他想知道,为什么好音乐让人们哭哭笑笑,百听不厌;为什么音乐串联记忆,调动神经,疗愈心情,点亮生活;“一万小时理论”在音乐领域的运用,对家长们有怎样出人意料的启示? 音乐在人类史上扮演着如此重要的角色——即使我们没有意识到。随着神经科学和认知心理学的进步,答案开始变得清晰。 ○ 结合音乐分析、心理学与神经科学,解译人类*优美的神经冲动如果音乐是文化的声音,那么莱维廷既是了解音乐的学者,也是研究文化的科学家。莱维廷的书揭开了音乐的面纱,让专业与非专业人士都能有幸窥见大脑与音乐之间复杂而重要的相互作用……这本书就像一块瑰宝,蕴藏着解读音乐的独特文字。 他将告诉我们,刻在人类DNA里的音乐本能是多么美妙而严谨。在读过莱维廷的作品之后,你的大脑会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感受音乐。 ○ 是我们迷恋音乐,还是借由音乐读懂我们自己? 本书宜与音乐一同“食用”,书中所涉曲目均收录于歌单,在QQ音乐、网易云音乐搜索完整书名即可选中并播放该歌单,亦可聆听您的私人音乐收藏夹,让您的音乐大脑获得沉浸式体验。 丹尼尔奏响了所有文化的和声,触动了所有音乐爱好者。我现在更充分地理解了自己的一些“直觉”行为,也很欣赏丹尼尔略带诙谐的写作风格。这是一本真正适合音乐、诗歌和艺术爱好者的好书。 ——唐·德维托(Don DeVito),鲍勃·迪伦制作人,长期担任哥伦比亚A&R和索尼音乐高管 莱维廷完成了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他将音乐之美进行神经学解构,不但没有抹去音乐的魅力,反而让它变得更有魔力。 ——《吉他手》既是非常深刻的学术著作,又深入浅出,适合大众阅读。虽然对我们这些外行来说,神经科学像脑外科手术一样复杂,这本书却妙趣横生。 ——《波士顿环球报》莱维廷非常生动耐心地为科学和音乐外行讲解基础知识……通过挖掘音乐与记忆的深层联系,在不破坏音乐魅力的前提下将音乐的魔力进行了科学量化。 ——《洛杉矶时报》丹尼尔·莱维廷对20世纪50年代以来发展起来的音乐(以及之前的布鲁斯和爵士乐)有着专业音乐人应有的丰富知识,同时也有作为听众的个人体会。我很喜欢书中关于音乐的“安全”和“危险”方面的讨论,也很喜欢*后一章音乐的进化起源部分。这是非常重要的一本书。 ——奥利弗·萨克斯(Oliver Sacks),医学博士 对音乐的感知和创作进行了剖析,文字沉着冷静,收尾精彩有力。书中提到,聆听音乐几乎是*能协调大脑的各个部分的一种活动,而演奏音乐的协调能力甚至会更强!这本书虽然信息量非常大,却不会“破坏”阅读的乐趣,而是会让读者进一步发现音乐的美丽与神秘。 ——戴维·伯恩(David Byrne),传声头乐队(Talking Heads)主唱 音乐好像有一种随性又难以捉摸的特质,很难用简单的语言来解释。所以我们了解得越多,就越发现还有更多的东西在等待着我们了解。无论我们如何挖掘和探索,都无法撼动音乐的力量与神秘感。丹尼尔这本书是对上述悖论有力而诗意的探索,虽然可能无法得出简单的答案或者*终结论,但这种探索本身就足以让人激动万分。丹尼尔既是一个成功的音乐人,又是一个严谨的科学家,是一个依然能够带着好奇心仰望星空的人。 ——斯汀(Sting),歌手 莱维廷博士非常生动地诠释了各种令人惊奇的科学知识。 ——《纽约时报》人类为什么创造和欣赏音乐在莱维廷的笔下成为了一个非常精彩的故事。 ——Salon.com 音乐表演是为了让观众和艺术家能享有同样的体验,莱维廷写这本书也是想创造类似的融合,所以他舍弃了专业术语,改用日常用语进行写作。这本书给读者提供了丰富的背景知识,既可以让读者了解听音乐的时候可以听什么,也可以让读者将听到的东西与科学理论联系起来。 ——《西雅图时报》莱维廷轻快的文笔和轻松的文风可以很快赢得读者的青睐,让读者以全新的方式思考自己音乐播放器里的内容。 ——《出版人周刊》(星级书评)……敏锐洞察大脑与音乐的关系。 ——《科学美国人》读书俱乐部 生动论述了音乐在我们生活中的意义……莱维廷这本书颇具启发性,值得所有音乐爱好者一读。 ——Pages文稿 巧妙而简洁。莱维廷是一位科学家、音乐人以及充满魅力的作家,他找到了音乐奥秘之中“真即是美”的关键。这本书的意义无出其右。 ——桑迪·珀尔曼,碰撞乐队(the Clash)和蓝牡蛎乐团唱片制作人、黑色安息日(Black Sabbath)乐队经理 这本书博大精深、扣人心弦,我认识的人里只有莱维廷有资格写这个内容。这本书会给所有音乐爱好者带来欣喜与挑战。 ——佩里·R·库克,普林斯顿大学计算机科学与音乐教授莱维廷清晰地解释了为什么音乐对我们如此重要。这本书是音乐家和学者必不可少的阅读材料,这样的书我已经等好几年了。 ——乔恩·阿普尔顿(Jon Appleton),达特茅斯学院与斯坦福大学作曲家和音乐教授、Synclavier合成器发明者我等了一辈子的书。 ——南希·珀尔(Nancy Pearl),公共电台图书馆员、《书迷探宝》(Book Lust)系列作者向同时研究雷蒙斯乐队、披头士乐队和贝多芬第六交响曲的人致敬。“音乐为什么对我们的生活如此重要”已经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丹尼尔·莱维廷能够以其洞察力、同理心和幽默感给出解释,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 ——马特·海莫维茨(Matt Haimovitz),大提琴家,芝加哥交响乐团、纽约、柏林和以色列爱乐乐团独奏演奏家 丹尼尔·莱维廷的写作让人想到道格拉斯·霍夫施塔特(Douglas Hofstadter)笔下的哥德尔、埃舍尔、巴赫或者安迪·克拉克(Andy Clark)的《此在:重整大脑、身体和世界》(Being There)。作者将认知科学的技术反思转化为对大脑工作形象鲜活的描述,把复杂的东西写得非常清晰易懂。 ——史蒂文·施罗德(Steven Schroeder),《哲学随笔》(Essays in Philosophy)作者精彩介绍了让人性发光的音乐艺术背后的科学原理。 ——威尔·马斯顿(Will Marston),加州伯克利公共图书馆 这本书可以帮我们理解音乐之中艺术与科学的完美结合。本书信息量丰富,又易于阅读。喜欢科学的读者能够从本书了解到处理音乐的神经网络、涉及的心理机制以及它们与基因和进化的联系。 ——迈克尔·I·波斯纳(Michael I. Posner),俄勒冈大学名誉教授这本书通俗易懂、趣味无穷,是音乐心理学的前沿读物,将街头和实验室的产物创新性地结合在一起……莱维廷带着对流行音乐的了解和对精准实验的追求,将科学经验带到了音乐的中心……《我们为什么爱音乐》会带领读者开启一段意想不到的旅程。 ——大卫·罗森伯格(David Rothenberg),著有《意外的音乐》(Sudden Music)、《鸟儿为什么歌唱》(Why Birds Sing)一位天赋异禀的作家……一本能引起音乐家、科学家和音乐爱好者共鸣的书。 ——《旧金山古典音乐之声》这本书生动概述了新兴的'音乐神经科学',内容广博,既探讨了音乐天赋的基因基础(显然并不存在),也探讨了基思·理查兹(Keith Richards)的性感魅力。 ——《每日电讯报》(伦敦)是对音乐神经科学的全面而发人深省的探索。 ——《新科学家》莱维廷的文字简洁明了,给音乐的各种构成要素进行了精准的定义,又探讨了音乐作为科学和人类体验的区别。 ——《国际音乐教师》莱维廷用酣畅淋漓的文字和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表达复杂的想法……这是一本信息量丰富而又颇具趣味的书。 ——古典音乐杂志《Classic FMmagazine》音盲都会为此着迷。 ——《卫报》(伦敦)莱维廷是一位录音师,也是一位风趣的学者。这部著作耗费了大量的心力,但这些付出都没有白费。他对人类的生理、心理,以及两者与音乐的社会关系提供了有益的见解……引用了有趣的案例研究……简洁地陈述了科学事实,并巧妙论证了发展中的理论。 ——伦敦都市消费指南杂志《Time Out London》获奖记录○ 《环球邮报》年度*佳图书○ 《独立报》年度*佳图书○ 《卫报》年度*佳图书○ 《洛杉矶时报》年度*佳图书 入围○ 鹅毛笔奖 2007年 *佳出版新人○ 2006年首版至今仍是亚马逊kindle“音乐哲学类”**名○ Goodreads网站59751人投票、1776 篇长书评

内容简介

本书讲述了关于音乐和大脑如何协同进化。 心理学教授、资深音乐人丹尼尔·莱维廷结合音乐分析、心理学与神经科学,述说音乐为何令人迷恋,解译人类*优美的神经冲动。 音乐是*能贴近心灵、感染情绪的创作形式。音乐作品也是我们唯一能够随身携带、不时重新温习的艺术。我们每个人都能轻易举出喜爱的音乐家或音乐类型,却难以解释为何喜欢这些音乐,而非其他音乐。仿佛在音符与和弦之间,还有某种我们能够感知却无法言说的神秘。 作曲家勋伯格说过:“总有一天,心理学家将解译音乐语言。”如今预言的时代已然来临。心理学家运用核磁共振成像与记忆理论,探究人类心智与大脑如何倾听、感受音乐,以完形理论分析音乐家如何颠覆听众心理、创作令人惊艳的乐曲。科学的意义并不是要为我们消除神秘,而是要让神秘重现光彩,让神秘焕发生机。如果我们理解人类对音乐的迷恋的本质,就能更能深入地认识自己。

目录

前 言 我爱音乐,也爱科学——但为什么要将两者结合起来 **章 什么是音乐 从音高到音色 第二章 用脚打拍子 辨别节奏、响度与和声 第三章 幕后 音乐与思维机器 第四章 预期 我们会对李斯特(和卢达克里斯)产生怎样的期待 第五章 已经知道名字了,去查查号码吧 我们如何将音乐分类 第六章 吃完甜点发现我和克里克相隔四个座位 音乐、情感和爬虫脑 第七章 音乐家是怎样炼成的 剖析音乐专长 第八章 我的*爱 为什么我们会产生音乐偏好 第九章 音乐本能 进化论的天字**号 附录一 这是你的音乐大脑 附录二 和弦与和声 参考文献 致 谢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丹尼尔·莱维廷(Daniel J. Levitin,1957— ),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和神经科学家。曾在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科学系、心理学系、科学史系和音乐系任教。现任麦吉尔大学音乐感知、认知和专业技术实验室主任,电子传播心理学詹姆斯·麦吉尔讲席教授,贝尔讲席教授,在科学期刊和《格莱美》(Grammy)、《公告牌》(Billboard)等音乐杂志上发表过大量文章。 在从事神经科学研究前,莱维廷是一名自由音乐人、录音师和唱片制作人,合作过的知名音乐人有史提夫·汪达、蓝牡蛎乐队等,曾任格莱美奖理事会成员、摇滚名人堂顾问,他参与制作的唱片获得过16项美国唱片业协会金奖和“白金唱片”称号,销量超过3000万张。他还为美国海军、飞利浦电子和美国电话电报公司提供水下声源分离方面的咨询。 由他发现的“莱维廷效应”(Levitin effect)是认知心理学领域的重要成果之一,指即使是没有接受过音乐训练的人们,也倾向于记住乐曲的绝对音高而非相对音高。 马思遥,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琵琶、钢琴演奏者。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