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是炸药!

我是炸药!

1星价 ¥57.2 (5.7折)
2星价¥57.2 定价¥100.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305259425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476
  • 出版时间:2023-01-01
  • 条形码:9787305259425 ; 978-7-305-25942-5

本书特色

本书为德国著名哲学家弗里德里希??尼采的传记。有别于一般传记的平铺直叙或是理性克制,本书对尼采叛逆而充满争议的一生的描述饱含着作者对这位伟大哲人的深切同情,在她优美而动人的文字中,我们不仅仅对尼采从童年、青少年直至生命*后时光的矛盾而苦难的一生有了全新的认识,对他格言体写作和他思想的发展脉络有了完整的把握,更是为他与瓦格纳亦父亦子关系从热情到背叛的转折,与彼得??加斯特、奥弗贝克等人友谊的忠贞,与母亲弗兰奇斯卡尤其是与妹妹伊丽莎白之间的亲情羁绊与思想割裂而感愤不已。 本书作者苏??普里多为英国知名小说家、传记作者,其所著爱德华??蒙克、斯特林堡等人的传记屡获大奖。本书出版后广受好评,获得诸多奖项,如:《纽约时报》编辑之选、《泰晤士报》2018年度传记图书、2019年度“霍桑登文学奖”获奖作品等。

内容简介

本书为德国有名哲学家弗里德里希·尼采的传记。有别于一般传记的平铺直叙或是理性克制,本书对尼采叛逆而充满争议的一生的描述饱含着作者对这位伟大哲人的深切同情,在她优美而动人的文字中,我们不仅仅对尼采从童年、青少年直至生命*后时光的矛盾而苦难的一生有了全新的认识,对他格言体写作和他思想的发展脉络有了完整的把握,更是为他与瓦格纳亦父亦子关系从热情到背叛的转折,与彼得·加斯特、奥弗贝克等人友谊的忠贞,与母亲弗兰奇斯卡尤其是与妹妹伊丽莎白之间的亲情羁绊与思想割裂而感愤不已。

目录

目录

致谢/1

**章 音乐之夜/1

第二章 我们德国的雅典/25

第三章 成为你之所是/43

第四章 纳克索斯岛/65

第五章 悲剧的诞生/94

第六章 毒屋/119

第七章 观念地震/133

第八章 *终的门徒,*初的门徒/151

第九章 自由又没那么自由的精灵/165

第十章 人性的,太人性的/180

第十一章 漫游者和他的影子/192

第十二章 哲学与爱欲/210

第十三章 哲学家的门徒223

第十四章 我父瓦格纳已死。我子查拉图斯特拉降生。/241

第十五章 有坟墓之处始有重生/254

第十六章 他偷袭我!/271

第十七章 向虚空宣告/284

第十八章 羊驼之地/300

第十九章 我是炸药!/310

第二十章 都灵的黄昏/328

第二十一章 洞中弥诺陶/354

第二十二章 精致的房间,茫然的住客/370

格言录/409

生平年表/427

参考文献选录/435

引文致谢/439

译名对照表/441

展开全部

节选

1.“如果没有遇到瓦格纳的音乐,我的青春将是无法忍受的”,尼采写道,而作曲家对他施展的魔力将终生萦绕着他。瓦格纳是尼采作品中出现频率*高的人物,甚至超过基督、苏格拉底或歌德。 2. 因为高度近视,这双眼睛对世界报以模糊而不确定的凝视,然而一旦聚焦,他的目光却又如此犀利、尖锐、令人不安,它令人无法说出谎言。 3. 正如此前的知识分子以飘逸的长发和柔软的丝质领结来宣示浪漫主义一样,尼采则以强调其惊人的前额与头脑、隐藏其感性的嘴唇与坚定的下巴,来宣示其后浪漫主义的理性主义。 4. 他童年时创作的大部分音乐都留存了下来,这要归功于他的母亲和妹妹,她们保留着她们所崇拜的男孩笔下的每一枚碎片。 5. “他从未在数学上表现出一点点寻常的勤勉,可以说,他的书面和口头作业总是一味地在退步,因此,在这个科目上他甚至不能说令人满意。”布赫宾德骂道,但这一番抱怨被其同事们平息了,他们问他:“难道你希望我们扼杀普弗尔塔有史以来*具天赋的学生吗?” 6. 想想今天摇滚音乐节的观众,或是尼采如何描述自己听到《特里斯坦》时的反应:那仿佛是将耳朵紧贴在宇宙意志的心脏之上,感受着对于生命那势如奔雷的狂暴欲望。 7. 《悲剧的诞生》一书中,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所表达的人性的二元性概念,以及直面科学提供的确定性幻觉的关键需求,将占据他余生的思想活动。 8. 我不清楚别人在瓦格纳的陪伴下会经历什么,但我们的天空中从未有过阴云。 9. 尼采深知他的羊驼是一位聪明的女性,他也待她如此。在这一点上,尼采不同于他所在的时代。终其一生,他都珍视聪明的女性,与她们建立了亲密而持久的友谊。他只会爱上聪明女人。 10. 现在,他把瓦格纳视为一种可怕的危险,而把他本人对瓦格纳的投入奉献视为一次虚无主义的逃遁。 11. 瓦格纳就是这样一种生命的力,也是尼采渴望成为的那种力量:一个永不餍足的叛逆者,罔顾其自身和世界的安全;一个文化的革新者,其思想将引发巨大的观念地震。 12. 尼采的人生中有一个反复出现的模式,那就是每当他处于低谷时,总会有一个救星出现,给予他关爱。 13. 他在笔记本上匆匆记录下的**批格言,带着幸运饼干格言式的真知灼见:“母爱存在于每一种爱当中;唯独父爱中没有它。”“一个人想要看到事物的全貌,务必有两只眼睛——爱的眼睛,以及恨的眼睛。” 14. 尼采把《人性的,太人性的》称为一座危机纪念碑:不仅仅是与瓦格纳之间意识形态的决裂危机,也是对他过去十年那枯燥乏味的学术生涯的厌恶危机。 15. 《人性的,太人性的》是尼采**本以编号章节的格言风格写就的书。在糟糕透顶的健康状况的驱使下,他不得不这样断断续续地写作,但他把自己的痛苦变成了一种优势。通过写作,他意识到格言是一次挑衅、一个跳板、一种刺激,促成了更深层次、更进一步的质疑。这本书标志着他开始成为一位真正的原创文体家和思想者。 16. 现在,她的兄长还说要放弃教授职位,迈出这一步将会让他变得一文不名、毫无地位,也会令教授职位那道曾经反射到他母亲和她自己身上的明亮光芒消失殆尽。 17. 尼采相信自己或许比这世上任何一个人都更容易受到云层中电流的影响。他想去巴黎,在那里举行的电力展览会上将自己作为标本展示,并且他还认定,电比瓦格纳的音乐对他的健康更有害。 18. 他的疾病就是他通往印度的亚历山大之旅,是他用以对抗无尽苍茫之摧残的手段。每一次痛苦的发作都考验着他不可战胜的能力,每一次康复都是一次重生,确证了苦难作为启示代价的价值。 19. “*重要的是,他的眼睛仿佛是他的宝藏的守卫者和保护者——那无声的秘密——不速之客是看不见它的。”(露??莎乐美语) 20. 周而复始的病痛总是把他生命的一个时期与另一个时期界分开来。每一次疾病都是一次死亡,一次向着地狱的跌落。而每一次复原则都是一次欢欣的重生,一次涅槃。这种生存模式令他精神焕发。 21. 萨克罗山的登顶令他确信,他已在露身上找到了他寻觅良久的门徒。她将是一名不屈不挠的女祭司和他思想的持存者。 22. 在露身上他找到另一个自我:兄弟姐妹般的大脑的另一半。 23. 尼采的散文风格则把精确、简洁与往往令人震惊的、狂放的生命力结合起来。恰如其分地,他认为自己是德语中*伟大的三位文体家之一,另两位是路德与歌德。 24. 瓦格纳也曾是一位有远见的先知,也曾被包裹在孤独的七层皮中。如今斯人已逝,瓦格纳更早期、更纯粹的自我可以得到重新伸张。尼采因此有资格将《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称为新的《指环》。他的父亲瓦格纳已死,他的儿子查拉图斯特拉降生了。 25. “为了听到我内心的声音,我需要周遭有无穷无尽的安静、高空和孤独。” 26. 尼采本人相信《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是他*重要的作品,而尽管,或者说也许正由于,它有着神秘的复杂性,此书成为他*畅销的作品,这并不是说在其有生之年此书曾为他带来任何赞誉。《查拉图斯特拉》发展出了他成熟的哲学中的关键主题:永恒轮回、自我超越,以及通过强烈而令人费解的想象激发我们对于自身的思考,从而成为超人。 27. 这是尼采*令人沮丧、*具讽刺意味的特征之一:他厌恶干扰我们的思想自由,拒绝向我们展示成为超人的路径,但他实际上也没有告诉我们什么是超人。 28. 尼采乐于将自己称为精神上的阿尔戈英雄,同时也是“也许”的哲学家,他没有指出需要解决的人类状况的具体问题,但他对于超人的宽泛描述鼓励着我们每一个人走向自己独立的解决方式。 29. 叔本华在其意志与表象的理论中援引了柏拉图的理念论,而尼采在《人性的,太人性的》一书中已然驳斥过这一纯粹虚构世界的理论,他抓住伏尔泰明亮的理性火炬,将其耀眼的光芒投射到洞穴中那满是阴影的岩壁之上。 30. 他晚期的哲学是一种报复性的厌女主义。 31. 尼采怀疑所有的体系建构者,也坚定地拒绝为我们建构一个体系。他热衷于在观念的领域中自我驳斥,并迫使我们成为独立于他的自由精灵。 32. 尽管尼采仅仅将进化论视为某种保存生命的非道德手段,但他的“权力意志”显然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达尔文的适者生存学说,而将之发挥得更加淋漓尽致。 33. 弗兰齐斯卡仍然相信伊丽莎白。尼采把克服同情和克服锁链病一并视为高尚的美德之一。他把怜悯作为自己内在的敌人。尽管如此,他仍不忍心亲手造成母亲的幻灭。 34. 他试图解释那个沉重的任务,那个他感觉悬在头顶的可怖命运,那些在他耳畔回响的强大的金属乐,这一切宿命性地把他区别于粗俗和平等的庸常。以可怕的指责挑战人类整体,这不是他的个人选择,而是他的命运。 35.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长年累月的监禁生涯中所遭受的无限屈辱,等同于尼采在长年累月的疾病和文学层面的忽视中所遭受的持久屈辱。 36. 上一次他对自己的镜中影像有如此这般的感受,那还是当他对露的爱达到巅峰,并且对他们共同的未来充满信心之际。 37. [《看哪这人》]书中的一切都如游丝,如难题,如谜语,如舞蹈,但首先,如挑衅。 38. 继夸张的书名之后,还有令人啼笑皆非的章节标题:《我为什么这样有智慧》《我为什么这样聪明》《我为什么能写出这么好的书》《我为什么就是命运》。这些章节尽其所能地告诉了我们,他究竟为什么这么有智慧,这么聪明,等等。它们也讽刺了整个自传体裁本身。它们承认了这样一个事实:不论作者如何掩饰,自传都可能是现存*荒谬的自负行为。 39. 尼采只信任法国文化。一旦涉及文化命题,他就会情不自禁地转向瓦格纳,那是他人生中**次深呼吸。 40. 他在这座满是陌生人的城市里孑然一身。人们几乎注意不到他那瘦小的身影,穿着蓝色衬里的风衣,戴着巨大的英式手套,游走在街头。漫步于都灵长长的石拱廊的斑驳光影中,他的头始终以某个角度偏向一边。 41. 他们早已对这个沉浸在思考中的悲伤而孤独的身影见惯不惊,他们常常在他去往书店的途中看到他,他在书店一坐就是好几个小时,阅读时把书凑得离脸很近,但从来不买。 42. 当看到一名马车夫无情地鞭打他的马时,尼采崩溃了。怜悯之情汹涌地冲垮了理智,看到那一幕,尼采泣不成声,他伸出双臂护住那匹马的脖子,接着瘫倒在地。 43. 在钢琴边他变得异常亢奋,响亮而暴烈地弹奏着他那些瓦格纳式的曲子。他重击;他冲撞。他们忐忑不安地把目光转向上方的天花板,在那里,他的脚步在他们头顶上爬啊,跳啊,踏啊。他跳着舞。赤身裸体,荒诞不经,他正在参加神圣的性爱狂欢,狄俄尼索斯的纵欲仪式。 44. 奥弗贝克一进门,尼采就冲了过去,猛地抱住他哭了起来。然后,他重又陷进沙发,抽搐着,呻吟着,颤抖着。奥弗贝克向来安详稳重,很少流露情绪,然而看到老友这种惨状,他的双腿也难以撑持,他踉踉跄跄,险些倒下。 45. 尼采说自己是已死上帝的继承者,是所有永恒的小丑,是被撕碎了的狄俄尼索斯。在对神圣狂热的纵情重演中,他扭曲并抽动着自己的身体。然而,与此同时,他流露出一种纯真。他没有引起他们的恐惧或是厌恶,甚至也没有反感。只有巨大的怜悯。 46. 柏拉图曾说,全凭疯狂,那些*伟大的好事才降临到希腊。但尼采走得更远。举凡那些不可抑制地想要挣脱既有道德枷锁的超越者,倘若不是真的疯了,就只能装疯。 47. 这不是假面,不是狄俄尼索斯式的骗局,不是缪斯女神的垂青,也不是思想强有力的神秘性。他们毫不怀疑,他们此刻观察到的乃是一个正在消散的心灵那*后的余晖。 48. 在平静的间歇,他也会流露令人心酸的魅力。他微笑着要求医生:“给我一点健康吧。” 49. 如果真是如此,那么这毋宁是一种停摆、一种退化,而与此同时母亲则重新获得了对她心爱的、失禁的、听话的男孩的完全控制。 50. 得知尼采崩溃的消息时,伊丽莎白对自己的同情比对他的更多。不错,她是忽视了对其兄长的责任。可怜的乖乖!如果她留在德国,他不至于落到这步田地。但她想告诉她母亲的是,毫不夸张地讲,如果没有她,整个殖民地的建立都会是一件不光彩、不确定的事。 51. “一种秘密的弥赛亚主义在我们心中潜滋暗长。每一个救世主都需要的沙漠就存乎心头,而突然之间,它的上空出现了流星般的尼采。” 52. 遇难的灵魂在怀疑主义和对平静的渴望之间绝望地求索,尼采把意义从生命之外的虚幻之处移除,代之以生命本身,这一代人仿佛抓住了救命稻草。他们推崇他为真正的自由精神,是歌颂个人主义的孤独声音,既为信仰的衰落提供了另一条出路,也为科学对人类自我的拟人化假设的持续攻击提供了另一种方案。 53. [1893年]这是至关重要的一年。在这一年里,尼采的作品在柏林和巴黎的艺术先锋派中大放异彩,通过绘画、剧作、诗歌和音乐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斯堪的纳维亚人点燃了尼采哲学的燎原之火。 54. 尼采作品的形式也对19世纪90年代的艺术产生了巨大而直接的影响。这种形式实则是迫于尼采的疾病的:他那短促的、格言式的并常常是无序的爆发,乍看之下显得杂乱无章、尚未完成的作品,也被发展成为某种直接的和极其现代的交流方式。 55. 她称这里为尼采档案馆,并开始致力于打造一个全新的传奇,为此,她过去将弗尔斯特拔高为具有英雄气概的先知的行径,只不过是一次短暂的预演。 56. 至于奥弗贝克拒绝交出文件一事:他找不到合作的理由,因为长期以来他一直都是尼采关于其锁链病、其对于妹妹的憎恨和蔑视的倾诉对象。 57. 他发现尼采的身体状况与他在都灵发现他时一模一样,半蜷在沙发一角。双眼毫无生气。他令奥弗贝克想起一只受了致命伤的动物,走投无路,渴望死亡。 58. 母女之间的关系已不可调和。楼上,弗兰齐斯卡和阿尔文服侍着呆滞的尼采;楼下,则是伊丽莎白活跃的音乐沙龙;一屋之内的反差令人无法忍受。 59. 1897年4月,母女间的暴风骤雨终于止息。疲惫不堪、郁郁寡欢的弗兰齐斯卡去世了,终年71岁,可能是死于子宫癌。伊丽莎白终于获得了对尼采这个人及其作品的完全控制权。 60. 杜里施只来得及把它们放进橱柜,还没顾得上点火,朝圣者就来了,他们要走遍查拉图斯特拉的山,触摸他的石头。他们紧紧攫住一切神圣的遗泽,不管上面写的是“我忘带伞了”,抑或是对被钉在十字架上的基督和被撕成碎片的狄俄尼索斯之间不同含义的推测。 61. 尼采从来都不富裕。他有穷人那种悭吝的习惯,翻来覆去地使用同一个笔记本,直到本子上再无余地。除非笔迹中出现明确的退化,否则往往没有表明时间或思考顺序的线索。他有时从前往后写,有时又从后往前写。有的页面和段落被划掉或覆盖。同一页上既有深奥的内容,又有潦草的购物清单。 62. 到访者兴奋地意识到,如某人所说,就在他们上方“只隔一层横梁”的地方,躺着尼采查拉图斯特拉的偶像。有来头的访客被允许远远眺望一眼楼上的身影,他现在总是穿着从圣像图录中借鉴过来的白色长袖亚麻及地长袍。 63. 多愁善感的来访者很容易将尼采神化,出版物中开始出现半宗教性的描述。它们往往着力描述他的双眼。这位崇高的智慧之王拥有一双具备神秘能力的眼睛,超越一切在世之人,能凝视人心之深渊,能企望冰峰之层巅。尼采那双可怜的半盲的眼睛被比作双星、天体,乃至星系。 64. 伊丽莎白乐于在晚餐后展示他。她常常把他布置在半透明窗帘的后面,若隐若现,像降神会上的幽灵。 65. 凯斯勒从尼采身上看到的不是一个病人,或先知,甚至也不是疯子,他看到的仅仅是一个空空如也的信封,一具行尸走肉。裸露在外的双手,其上的静脉血管青紫相间,如同死尸的手一般蜡黄而肿胀。蓄得过长的胡须,覆盖了整张嘴和下巴,是为了刻意掩饰陷入茫然的白痴状态,遮住不受控制的嘴。与朝圣者们不同,凯斯勒从尼采的眼里什么也没看到——没有疯狂,没有恐惧,没有灵魂。 66. 所有接触都通过伊丽莎白来推动,所有报告都得经她的手,而尼采则瘫在一旁,无助地躺在那位证人所说的“床垫墓穴”里,被推起的家具包围着,以防止他逃跑。 67. 伊丽莎白后来对这一安排又有了新的考虑,就像她对遗容面具那样。她让人把尼采的棺木从中间挪到尽头。当她的时间到了,她希望在中央度过永生永世。 68. 1906年,爱德华??蒙克受邀前来魏玛,为已故的尼采画一幅“思想肖像”。画布的尺寸往往反映了蒙克对主题重要程度的看法,而这幅尼采的“思想肖像”是他*大的作品之一。 69. 这些年间,伊丽莎白是盘踞在尼采档案馆中央的一只蜘蛛,把兄长的话语编织成她自己的网,并通过把兄长描述成她自身信念的神秘预言家来自高身价。 70. 著名的纳粹理论家恩斯特??克里克不无讽刺地评价道,如果抛开尼采不是社会主义者、不是民族主义者并且反对种族思想这些事实之外,他本可以成为首屈一指的国家社会主义思想家。 71. 伊丽莎白死时与她在生时一样,丝毫没有自我怀疑的困扰。在说服自己相信她想要相信的事物方面,她毫无障碍,而她至死都相信自己是她兄长的*爱。她也真诚地相信,正是她的伟大成全了他的不朽。是她,而不是她的兄长,建立了档案馆。是她,而不是她的兄长,获得了诺贝尔奖提名。是她,而不是她的兄长,获得了古老的耶拿大学的荣誉博士学位。是她,而不是她的兄长,促成了他的著作的巨大销量。是她,而不是她的兄长,与这片土地上至高无上的那个人——德国总理本人——缔结了友谊,并为此欢欣鼓舞。 72. “我知道我的命运,”他写道,“有朝一日,我的名字将与对某个重大事件的记忆密不可分——某种地球上空前未有的危机,一场*深刻的良心冲突,一项与人们迄今所相信、所要求、所奉为神圣的一切相悖的决定。我不是人,我是炸药。”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苏??普里多(Sue Prideaux,1946— ),英国小说家、传记作者。代表作有《爱德华??蒙克:呐喊背后》(2005年获“詹姆斯??泰特??布莱克纪念奖”传记奖)、《斯特林堡:一生》(2012年获“达夫??库珀奖”,并入围“塞缪尔??约翰逊奖”的候选名单)、《我是炸药!——尼采的一生》(2019年获“霍桑登文学奖”)等。 译者简介 刘翔(1982— ),女,四川成都人,哲学博士,现任职于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主要研究领域为消费社会理论、法国哲学、后现代主义思潮。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