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成人与成己:问道教育之学

成人与成己:问道教育之学

1星价 ¥38.0 (5.5折)
2星价¥38.0 定价¥69.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22514475
  • 装帧:一般轻型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24cm
  • 页数:325页
  • 出版时间:2023-03-01
  • 条形码:9787522514475 ; 978-7-5225-1447-5

本书特色

教育的宗旨目的是培养人和促进人的发展,故而问道教育之学将人作为核心来追思和探究。 作者认为“五育”融合是培养学生全面自由发展的学校教育之道。“五育”融合在内容结构上不只是“数量”之补充,在形式上也不只是“类型”之变化,而是在新时代背景下,学生在面对社会矛盾关系时,让讲求外在内容的“五育”融合为注重内在而自由的教育理念,围绕学生身心的全面、自由发展来选择、组织和构建“活”的学校教育内容和形式,切实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乐学”“共学”“用学”中不断去认识和超越自我,成为具有终身学习意识的生命主体,在学习和生活中有理有节、有义有情地去发挥自己的知、情、意、行,为他人、社会和世界增添文明和温情。

内容简介

为实现这一宗旨目的,学校教育展开了从“五育”并举到“五育”融合的探索之路,它所涉及的是用什么内容来“育人”,以怎样的形式来“育人”,又如何实现内容和形式相统一的学校教育实践问题?“五育”并举是学校教育内容之构成,也即人们常常所言的“德、智、体、美、劳”五种类型和成分。“五育”融合是学校教育形式之现实和理想,它既是现实的,又是理想的。之所以是现实的,是因为学校教育实践在事实上是“五育”并举的,学生在学校学习和生活中受着“德、智、体、美、劳”各育的影响,虽然其结构比例在不同时空、学校和学生中有所差异,但五育皆有庶几为现实。之所以是理想的,是因为“五育”并举不乏呈各行其是之状态,相互间尚未形成有机的整体,难能发挥其统一影响学生身心和谐的作用,故而要从并举走向融合。结合现实,对学校“五育”融合实践的思考,除了从横向层面看到“五育”由“不全”到“并举”再至“融合”所体现出的学校教育内容充实进步之余,更应从纵向层面审视“五育”由“不足”到“多元”再至“融合”所隐匿着的学校教育价值导向转变之必要。前者涉及学校教育的结构要素,讲求外在内容的全面和系统性,可谓之“五育”并举,它有着时代社会性而在数量或成分上可变化;后者涉及学校教育的精神气质,注重内在的自由和主体性,可谓之“五育”融合,它立足于时代社会但又超乎其上而追求形式或质量的完美性。

目录

总 论 001 **编 教育是提升人类生命境界的学问 引 言 017 **章 教育之学何为? 019 一、教育乃成人化的学问:树立教育学的宗旨意识 019 二、教育理解的跨学科视界:夯实教育学的知识基础 027 三、教育活力的动态实践性:养成教育学的智慧艺术 032 第二章 教育何以把人培养好? 039 一、主体生命能力的增进:教育的宗旨目的导向 039 二、人类历史经验的介入:教育的内容方式选择 043 三、自然社会人文的“共谐”:教育的功能伦理引向 046 第三章 教育实践的“三边”关系 051 一、教育实践对象与价值意义:人类生命的人性提升 051 二、教育实践结构与功能作用:人类生命的文化自觉 054 三、教育实践路向与环境土壤:人类生命的制度规范 058 第四章 教育何以要传承民族文化? 062 一、成人与事功:学校教育目的与民族文化存在方式 062 二、实践与创新:学校教育价值与民族文化演进发展 065 三、共识与个性:学校教育形式规范与民族文化内容结构 068 第五章 新时代教育发展的三维路向 073 一、时代精神的内化引领:教育意义取向的选择定位 073 二、传统文化的转化创新:教育内容形式的历史逻辑 078 三、人性圆融的自由自觉:教育实践动力的审美韵味 082 第六章 新时代劳动教育价值定位及实践 087 一、工具技术与科学精神:注重生存本体价值,凸显劳动教育的时代性 188 二、身脑潜能与个性丰富:注重交往学习价值,发挥劳动教育的文化性 191 三、秩序规范与人性能力:注重合作共生价值,激活劳动教育的社会性 195 四、全面发展与情理共谐:注重自由创造价值,追求劳动教育的审美性 100 第七章 教育实践贵乎中庸之道 105 一、教育本源:始于率性,继于修道,达于自觉 105 二、教育动力:见于微末,谨于慎独,形于诚中 109 三、教育方法:敏好于学,尚于力行,求于时中 114 第八章 贯通·贵乐·用行:《论语》中“学”之启思 121 一、学贯在通:学校教育实践要“博学约礼” 122 二、学贵在乐:学校教育实践要“仁爱意诚” 127 三、学用在行:学校教育实践要“公道忠信” 133 第九章 教育发展共生共谐的互补关系 139 一、民族文化认同教育“共生共谐”的必要性 139 二、民族文化认同教育“共生共谐”的内涵及形式 141 三、民族文化认同教育“共生共谐”的实现策略 43 第十章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基础 147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基 147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情感助力 150 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师道弘扬 152 第二编 学校是打开学生生命亮光的窗口 引 言 155 **章 学校“教”“育”“学”关系的分离与融通 157 一、学校“教”“育”“学”分离的危害 157 二、学校“教”“育”“学”的融通机理 160 三、学校“教”“育”“学”的实践路向 163 第二章 从不确定走向认识自我:学校育人的魅力所在 169 一、学校教育的价值与意义:生命开启 69 二、学校教育的实践逻辑:矛盾直观 171 三、学校教育的内容形式:文化交往 173 第三章 学校教育要破除学生成长的制约 176 一、学校要破除名利等级观念,积极倡导“仁爱好学”的价值取向 176 二、学校要破除知识应试观念,确立“成人成己”的宗旨 177 三、学校要破除权威支配观念,构建“自由民主”的交往规范 177 第四章 成长中的问题:学校立德树人的着眼点 179 一、求知中育兴趣:学校教育教学的价值取向 179 二、省思中育美善:学校德育的品质引领 180 三、规范中育个性:学校管理模式的新要求 182 四、竞争中育合作:学校文化的公共精神陶冶 183 第五章 当前师德建设“虚无”的成因审视 185 一、师德观念认知的“工具化” 85 二、师德规范标准的“捆绑化” 86 三、师德评价监控的“行政化” 88 四、师德建设的“教育学化” 189 第六章 如何走出道德教育的脆弱性? 191 一、从物本到人本:道德教育的价值转向 191 二、从超越到自我:道德教育的目的转型 193 三、从知识到生活:道德教育的内容要求 194 四、从单一到互补:道德教育的法治保障 195 第七章 论道德教育有效性的基础 197 一、道德教育主体的双向交往共生 197 二、道德教育规范的逐级递进统一 200 三、道德教育意义的生命实践回归 202 第八章 认识自我与超越自我:论道德教育实践的有效性 205 一、道德教育与“认识自我” 205 二、道德教育与“超越自我” 207 第九章 从“物本”转向“能本”: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209 一、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物本”取向表现 209 二、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物本”取向成因 212 三、中小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能本”转向的实践路径 214 第十章 农村中小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困境的“因”与“应” 218 一、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中小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困境的表现 218 二、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中小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困境的成因 220 三、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中小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困境的应对策略 223 第三编 教学是开启师生生命交往的场域 引 言 227 **章 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误区与消解 229 一、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主要问题 229 二、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发展问题的成因 233 三、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237 第二章 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增进的实践选择 241 一、国内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研究现状 241 二、国外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研究现状 242 三、提升我国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策略 244 第三章 大学积极型师生关系的内涵、结构及实现 248 一、大学积极型师生关系的内涵 248 二、大学积极型师生关系的结构 252 三、大学积极型师生关系的构建策略 256 第四章 当前大学生文化认同误区及应对 260 一、当前大学生文化认同误区的表现 260 二、当前大学生文化认同误区成因 262 三、消除当前大学生文化认同误区的策略 265 第五章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涵及实践条件 268 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足的表现 268 二、人文精神: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涵 271 三、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涵的实践条件 273 第六章 走出课堂教学消极“纳什均衡”危机 276 一、当前课堂教学消极“纳什均衡”危机的表现 276 二、当前课堂教学消极“纳什均衡”危机的成因 278 三、当前课堂教学消极“纳什均衡”危机的应对策略 280 第七章 消解工具化倾向:提升大学生学习质量的策略 282 一、当前大学生学习工具化倾向的表现 282 二、当前大学生学习工具化倾向的成因 285 三、大学生学习工具化倾向的消解策略 288 第八章 大学生班级管理“三重断裂”困境与突围 291 一、大学生班级管理“三重断裂”的表现 291 二、大学生班级管理“三重断裂”的成因 294 三、大学生班级管理“三重断裂”的消解 296 第九章 大学生审美教育缺失与解蔽 300 一、大学生审美教育的缺失及其危机表现 300 二、大学生审美教育回归的必要性 302 三、大学生审美教育回归的路径 303 第十章 边疆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思想困境及转化 306 一、边疆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思想困境的表现 306 二、解除边疆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思想困境的教育对策 310 参考文献 314 后 记 323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田夏彪,1978年生,白族,云南鹤庆人,教授,民族教育学博士,毕业于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现为大理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昆明理工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长期以来从事教育学原理、民族教育和乡村教育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1项及多项云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在《中国教育科学》《课程教材教法》《中国社会科学报》《西南大学学报》《内蒙古社会科学》《宁夏社会科学》《广西社会科学》《学术探索》《贵州民族研究》《理论导刊》《黑龙江高教研究》《现代教育管理》《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等刊物上发表论文100多篇,多篇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和《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等全文转载和摘录。获云南省优秀教师、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等称号。现为大理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云南省高等教育学会理事、《大理大学学报》编委。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