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59857071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00
  • 出版时间:2023-02-01
  • 条形码:9787559857071 ; 978-7-5598-5707-1

本书特色

你是吝啬还是挥金如土?慷慨还是斤斤计较?是否容易被羡慕嫉妒恨左右?你对金钱的态度,隐藏着原生家庭对人格的深刻影响,隐藏着焦虑得以萌生的温床,和你自己意识不到的人格秘密。 正如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引论》中所说:“焦虑是一种处处流通的货币,当它所伴随的表象内容受到压抑时,就被换成或者能够换成所有的情感活动。”可以说,我们都在用金钱支付内心的压抑,而本书正是从精神分析角度,探索着货币、信任与焦虑之间的关系。 博览群书的阿夫纳拉总是善于通过大量文学和艺术作品来丰富和深化精神分析实践。在本书中,从左拉到莫里哀,从莎士比亚到陀思妥耶夫斯基,阿夫纳拉解析的经典文学形象,映射着我们每个人和金钱的日常故事。通过引人入胜的故事,阿夫纳拉厘清了精神分析家、货币和分析来访者三者之间的关联,以巧妙的构思把精神分析的精彩之处呈现于笔端。 本书属于“我思万象·阿夫纳拉作品系列”。这个系列每本单独成书,各本书之间具有内在的关联,引领读者在文学和艺术之旅中获得精神分析的真谛。本系列已出版的另三本为《倾听时刻:精神分析室里的孩子》《房子:当无意识在场》《福尔摩斯与无意识侦探》。

内容简介

"本书是关于金钱的精神分析,从精神分析的角度解读了人们生活中离不开的金钱,在精神分析过程中用以支付费用的货币,人们处理金钱的方式、态度,以及金钱如何作用于人。货币的符号性根植于其社会属性,而精神分析中用来支付费用的货币不仅具有符号性,更有着超越经济学领域的意义,它的价值体现了一个主体与另一个主体之间的平等与尊重。我们与金钱的关系也充分展现了我们和他者的关系。 作者帕特里克·阿夫纳拉将读者熟知的文学作品融入精神分析,如左拉的《金钱》、莫里哀的《悭吝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赌徒》和茨威格的《变形的陶醉》等,探讨了吝啬、贪婪、虚荣,以及金钱引起的羡慕、嫉妒和种种焦虑,既为我们理解经典文学作品和生活现实提供了独特的视角,也生动地阐释了精神分析的理论精髓。"

目录

序 言

**章 货币

第二章 悭吝人阿巴贡

第三章 燃烧的挥霍者

第四章 贪婪

第五章 慷慨的浪子

第六章 财富的拥有者

第七章 精神分析家的钱

术语表

译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中文版序言 (节选) 弗洛伊德熟知货币的流动性概念,并用它来形容焦虑。在1916年《精神分析引论》关于焦虑的章节中,他指出,“焦虑是一种处处流通的货币,当它所伴随的表象内容受到压抑时,就被换成或者能够换成所有的情感活动”。某个特定的症状(担忧、恐惧症、强迫行为等)反映出一个主体的个人历史,并表达出一种被压抑了的无意识欲望。我可以称之为一种易货交易:每一个内容被压抑了的情感活动,都对应着一个症状。与此同时,焦虑伴随着所有这些被压抑了的活动。就像金钱一样,焦虑并没有绑定在某个特定的客体上,而是令所有的交换成为可能,因为它是流动的。如果说弗洛伊德在分析治疗中只是将金钱视为一种物品,那他在焦虑中则找到了货币的等价物。主体正是用这种货币来支付压抑。因此,一个分析来访者在治疗中使用金钱来为会谈付费,是为了不再使用焦虑来为自己受到压抑的情感活动买单。这是一种货币兑换,在此,欧元和人民币都是一样的! 无论在西方还是中国,货币的发明都跟强制行动有关:一位主人(国王、皇帝、君主……)强制性地规定一块金属具有某个价值。在各国的记载中,公元前500年至公元前200年期间,在货币原型(美索不达米亚的银锭,欧洲凯尔特的青铜斧,中国的贝壳、铲币或青铜刀形币)得到使用之后,本身并无多少价值的圆形金属片成为交换的工具。它是一种符号性的工具,保障其价值的就只有信任,必须有这种信任才能使用它。 抓住货币的符号维度,可以让我们理解每个主体与金钱的关系不仅限于力比多的活动,尤其是肛门阶段的性欲活动。发挥作用的是每个人如何登录在这个世界。就这样,信任和不信任的问题组织起一个人与金钱的关系。比如说,一个吝啬鬼敛财是为了守住财富,他担心货币会贬值,因而生活在不信任中;而对一个挥霍者来说,货币的贬值则能够合理地解释他为何如此挥霍无度。 第二章 悭吝人阿巴贡 (节选) “这些年轻人就是这样被父亲们该死的吝啬压制着,发生了这一切之后我们还奇怪于儿子们希望父亲们死去。”俄狄浦斯情结是乱伦禁令这种人类的必然要求在每个人身上的表达,当俄狄浦斯情结被另一种仇恨所掩盖时,整个生活就被打乱了。听到乌戈林的话,我再次看到莫里哀那令人生畏的直觉。《悭吝人》被认为是性格喜剧的典范,随着与乌戈林的会谈逐渐展开,我听到父亲吝啬的性格如何塑造了儿子的生活。这种吝啬不只是嫉羡或嫉妒,而是一毛不拔(这还不是那种对蝇头小利斤斤计较的习性),是像使用抓斗的阿巴贡那样,因此他害怕反过来被抓住。“我太倒霉了!有人把抓斗伸向了我的宝藏!”尤克利翁(Euclion)备受折磨地喊道,他是《一坛黄金》中普劳图斯笔下的阿巴贡,莫里哀正是从该剧中汲取灵感,写下了《悭吝人》。 乌戈林成长的世界是一个缺乏信任的世界,在那里没有什么行动是毫无动机的。周围人做什么都小心谨慎,害怕陷入债务的循环;总提防着别人做了什么,觉得他们肯定心怀不轨。金钱是所有关系的枢纽。花*少的钱从别人那儿获取*多的好处,尽量从对方身上多搜刮一点并愚弄他,这些都是要达到的目标。生存成了一种算计。哥们儿义气和友谊都以利益来衡量。“这个男孩不错,他的父母地位很高……”但是乌戈林一点也不喜欢这位被强行推荐给他的朋友。他更喜欢没那么闪亮的人。“当心你这个朋友,他对你感兴趣只是为了利用你。你送他糖果,把你的玩具借给他,把你的摩托车、汽车借给他,还请他来吃茶点、吃午饭、吃晚饭、看电影、度假。而他呢?他给了你什么?”这些假想的利益,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演变,但这样的说法却一成不变。当然,他的初恋也无法逃脱这种目光。“她想把你抓牢。”这样的警告被用于他拉过手的女孩、拥抱过的女孩、让他体验了男女之爱的女孩、他的调情对象、女朋友,直到他现在的恋人。 他在会谈中倾诉的不是记忆屏幕上的大事件——那些汇集并浓缩了多个类似经历的记忆片段,而是大量的回忆,是过往的小事情。慢慢地,他感到向我转述这些事令他尴尬,一种弥漫的羞耻感出现了。是时候躺到躺椅上去了。我这个人退隐到躺椅后面,我的目光也被抹去,乌戈林继续他的叙述,而我不再是一个可见的旁观者,他不再需要有意无意地等待我的脸上出现一个评判。 精神分析不是一种宗教。开始一段分析,并不是躺在教堂的石板地上,双臂交叉,头枕地面,也不是纪念自己假定的祖先走出埃及。 躺在分析家的躺椅上还意味着要从躺椅上重新站起来,分析来访者在躺椅上重拾的记忆是他自己的历史。这个姿势——身体被完全地支撑——能够促进肌肉放松,走出紧缩状态,与世界拉开距离。分析家不在病人的视线范围内,这好像让病人不是跟一个确定的人在说话,并把他的话与对话者的反应、期待或担忧分开。在场的他者,或者说,初始访谈时遇到的一位专业人士,现在变成幽灵般的存在。逐渐远离对关怀的需求。心理治疗的维度并非不存在,只是不再居于首位。大他者的面目冒了出来,由分析家支撑着它,同时避免不合时宜的反应或者过早的解释。从乌戈林带着恋人的要求到来的那一刻起,到他脱离这个要求,几个月的时间过去了。这时,我要求他用现金来支付会谈,而不再用支票。在意识中,也就是说在我进行治疗的欲望中,我感到这很有必要,尤其因为金钱正处于问题的核心。我希望金钱能够是个具体的现实物品,并成为一种让乌戈林掌控的东西。他同意了。

作者简介

◎ 作者简介 帕特里克·阿夫纳拉(Patrick Avrane,1946— ),法国著名精神分析师、精神病医生、作家。法国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协会(SPF)前任主席,学术期刊《SPF通讯》现任主编。阿夫纳拉的作品多从大众熟悉的题材比如文学形象、著名人物等入手进行写作,以巧妙的构思把精神分析的精彩之处呈现于笔端。著有《倾听时刻:精神分析室里的孩子》《房子:当无意识在场》《福尔摩斯与无意识侦探》《祖父母的肖像画:一个家庭故事》《爱的悲伤:一个真理时刻》等。 ◎ 译者简介 译者|华璐,心理咨询师、精神分析工作者、译者。法国圣蒂安大学管理学硕士 ,首届南京中法精神分析培训班学员。 译者|严和来,精神分析工作者。巴黎第十三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访问学者。现为南京中医药大学医学院教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精神分析专业委员会委员、法国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会(SPF)临床精神分析家、成都精神分析中心创始会员和分析家、中国精神分析专业委员会拉康学组副组长、江苏省心理卫生协会精神分析专委会副主任委员、长沙“绿房子”父母儿童心理接待公益机构专业督导。译著有《儿童精神分析五讲》《智力心理学》《潜能》《宗教的凯旋》《欲望伦理:拉康精神分析引论》(以上为合译)、《维特根斯坦的反哲学》《百分百荣格》。 校者|姜余,精神分析工作者。巴黎第七大学精神分析学博士。现为东南大学人文学院教师。法国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会(SPF)临床精神分析师、中国精神分析专业委员会拉康学组委员、成都精神分析中心分析家、江苏省心理卫生协会精神分析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长沙“绿房子”父母儿童心理接待公益机构专业督导。译著有《儿童精神分析五讲》《智力心理学》《宗教的凯旋》(以上为合译)、《百分百多尔多》。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