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金榜题名之后:名校生出路分化之谜
读者评分
5分

金榜题名之后:名校生出路分化之谜

1星价 ¥48.3 (7.1折)
2星价¥48.3 定价¥68.0
图文详情
  • ISBN:9787542677815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275页
  • 出版时间:2023-01-01
  • 条形码:9787542677815 ; 978-7-5426-7781-5

本书特色

★自中国教育社会学重建与高校扩招以来,探究大学入学公平问题的研究在不断增长。郑雅君往前迈了一步,将重点从入学转到了学生经历大学生活与“探寻出路”的过程。她从国际知名的社会学家那里汲取了有力的概念工具,深入到中国的具体情境中去理解农村贫困学生的大学经历,探究了价值话语、机会结构与个人动力如何在家庭主义传统与市场经济交织着的社会转型期塑造他们的观念和决策。这本书是对中国教育社会学的重要贡献。 ——Gerard A.Postiglione(香港大学教育学院荣誉教授) ★从文化社会学视角切入受教育者的分类,是书作者提供给学界的一个知识亮点;无论人们是否同意它的结论,它将给教育学和社会学提供更多有用的思考。 ——周怡(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很多人把考上大学作为衡量教育公平的结果变量,雅君则打开了高等教育过程的黑箱,指出“上大学”是一种“技艺”,经过层层选拔而胜出的相对弱势家庭孩子,可能因为文化障碍而经受更深刻的困扰。这本书不仅能让大家更好地理解大学中这些困难学生的迷茫与苦痛,更促使我们去反思大学教育,以寻求更加包容与公平的大学社区。 ——余秀兰(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 ★当社会舆论还在争辩不同背景的青年如何才能公平地走向社会的时候,雅君的这份教育与文化社会学专著已经深化了这场争论,不仅打开了高等教育过程的“黑匣子”,而且呈现了其中的异质性。相信这本书的文化关怀和深刻意义,不仅适合学术工作者阅读,更适合广大的学生、教师和家长一起思考。 ——孙宇凡(爱丁堡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生、微信公众号“社会学理论大缸”创办人) ★我在上大学之后,长久地困惑于两个问题:我与其他同学高考分数都差不多,为什么我们之间的差异如此巨大?是不是有某种东西是高考试卷分数所反映不出来的?直到我读完本书,我才恍然大悟——“'上大学'如今已经不再是一个无差别的传送带,而是高等教育阶段的又一重隐秘的筛选过程,一种与家庭背景紧密相连的、难以在课堂上学到的技艺”。本书直接洞穿了大学生所面临的窘境。所幸的是,雅君学姐提出了应对之法,这对于读者来说无疑是避免走弯路的金玉良言。 ——陈建建(华中师范大学历史学系硕士生) ★阅读完这本书,我之所以感到慰藉并受到鼓舞,是因为我终于明白,学生生活中出现文化障碍的现象是个有规律可循的社会事实,我们每个人无论是经历过哪种文化障碍的状态,都不是孤单、羞耻的。我真诚地推荐和希望更多的人去阅读这本书。 ——孙露(兰州大学公共管理系硕士生)

内容简介

  重点大学寄托了万千家庭改变命运的梦想,如今一系列专项招生计划也为更多学子打开了机会之门。然而,金榜题名之后,学子是否如想象那般顺遂?不同社会经济背景的学生在毕业出路和职业前景上的差距是如何拉开的?
  通过对位于京沪的两所重点高校毕业班学生的深度访谈,《金榜题名之后:大学生出路分化之谜》揭示了大学生在上大学过程中遭遇的一种隐性的挑战:是否洞察大学场域的“游戏规则”,掌握其中“默认”为常规的一系列认知和实践模式。
  《金榜题名之后:大学生出路分化之谜》指出,家庭背景优势不仅带来了雄厚的物质支持,更意味一整套关于“上大学”的文化技艺的传承,这使得出身优渥的大学生得以在白热化的出路竞争中抢占先机,而家境平平者却更容易与机会失之交臂。
  《金榜题名之后:大学生出路分化之谜》也关注了意义感在出路获得中的重要作用,指出了在当前的制度背景下,内化主流价值信念、扩充“文化工具箱”有助于帮助大学生走出生涯目标迷失的困境,从而更高效地利用大学资源,获得生涯出彩机会。

前言

 郑雅君是我指导的硕士研究生中的关门弟子。结下师友缘,应该是在2013年。当年春,复旦大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决定开展提升本科教育质量研究。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原常务副校长王卫平教授委任我为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负责对整个研究项目进行设计,并指令我主持全校本科生学情调查。6月份我们实施了覆盖50%在校本科生和全体专任教师的问卷调查。几千份问卷回收并完成数据录入后,还没有找到合适的数据分析牵头人。当时还在担任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事务学院副院长的徐珂老师知道了我的难处,便向我推荐了他们院社会学专业本科生郑雅君。一个在读本科生能胜任得了吗?起初我有点将信将疑,但一时也没有其他办法可想,只好将就委托给她了。让我喜出望外的是,郑雅君非常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她找了几位成绩优秀、有兴趣且想练练手的同学组成了工作小组,经过一个暑假的奋战,拿出了合格的总体分析报告。事后我才知道,他们实际遇到了不少拦路虎,但郑雅君和小伙伴们一点不气馁,一次又一次磋商,实在解决不了,再去向徐珂等老师请教。整个数据分析工作,一点儿也没有让我操心。秋季学期开始后,我又请郑雅君带着我的几个在读硕士生,进一步挖掘数据,做出了几个漂亮的专题报告。她的专业能力真是让我刮目相看。更让我欣喜的是,她能拢得住伙伴。别看她不泼辣、不强势,但不管年级比她低还是比她高,不论是男同学还是女同学,还都买她的账。据我的观察,主要是她为人诚恳、友善,有困难有麻烦走在前面。
  那一年,慕课在中国兴起,复旦大学也走在潮头。作为《复旦教育论坛》的执行副主编,我向主管教学的副校长陆防教授约稿,请他就慕课发展的路径选择写一篇文章。陆防老师行政工作实在太忙,抽不出时间来动笔。有一次偶然与郑雅君谈到慕课,她兴致勃勃地跟我讨论起来,很有点不一般的思考。我灵机一动,请她去与陆防老师合作。于是便有了那篇“MOOC3.0:朝向大学本体的教学改革”的文章,发表在《复旦教育论坛》2014年**期上。这次合作,使我看到了郑雅君做学术研究的潜质。于是建议她通过推荐免试直升到高等教育研究所来攻读教育学硕士学位。那年我已经过60岁了,本来不打算再带硕士研究生,但看到如此优秀的苗子,不能不动起了延揽的心思。而郑雅君在与我们的合作中,对教育研究的兴趣大增。我向她推荐了谭光鼎、王丽云主编的《教育社会学:人物与思想》一书,并介绍了几位美国顶级高等教育研究专家是如何从社会学研究转向教育研究的。作为一名优秀的社会学专业本科生,她完全有机会在社会发展与公共事务学院推荐免试直升研究生,但她*终下决心来高等教育研究所,让我十分欣喜。
  对她更深入地了解,那是在成为我指导的研究生之后。她老家甘肃张掖,少年丧父,因而比一般的孩子性格更加坚韧,更有自强的意志。大西北民风的熏陶,使得她具有那方土地上的人所特有的纯朴、诚挚和善良。她父亲在世时善书爱画,这种文人气质也影响了她。我看过她在列车上画的一幅窗外风景水彩速写,那种对大自然美的敏感超越常人。她喜欢茶道,记得有一天晚上快十点,我离开办公室回家,她陪我走到校门口后,又赶去参加一个茶会。她喜欢兰花,还特地送了我一钵她自己养的墨兰,至今这钵花还在我办公室的窗台上。她为人直率,不存芥蒂,常常见面熟,所以朋友不少。老师也喜欢找她帮忙、合作。读本科时,她曾帮一位老师做访谈和口述,到高等教育研究所读研后,依旧接着做。我听说那位老师秉性自我,便告诉了郑雅君。其实她也了解到了,但她说,答应了的事,就要继续做完做好。她这种秉性,有些近于固执。本科四年级时,她曾经到香港中文大学做过一年交流生,所以,她本科实际读了五年。老师对她的本科学位论文的评价是,达到了硕士学位论文的水平。考虑到她在香港耽搁了一年,我就建议她利用2013年本科生学情调查的数据,在她做专题报告的基础上再深入挖掘一下,写成硕士学位论文,争取两年硕士毕业,把耽搁的时间抢回来。没有想到她不干,一定要重起炉灶,理由是,到高等教育研究所来,就要按高等教育学的专业要求扎扎实实做一遍。一心向学以至于此,实在少见、难得。

目录

序言
致谢
导论

**章 迷宫
游戏规则
迷宫的出口

第二章 视角
打开黑箱
研究方法

第三章 家境
两种实践模式
模式的养成
选报专业
大学初体验

第四章 努力
掌控目标
依赖直觉
转变者

第五章 方向
意义感的来源
选择与被选择
优势的分化

第六章 余论
当工具理性遇到价值信念
文化障碍的二重性
寒门学子能做什么?

附录一 个案描述
附录二 被访者基本信息
附录三 访谈提纲

后记
展开全部

相关资料

 ★自中国教育社会学重建与高校扩招以来,探究大学入学公平问题的研究在不断增长。郑雅君往前迈了一步,将重点从入学转到了学生经历大学生活与“探寻出路”的过程。她从国际知名的社会学家那里汲取了有力的概念工具,深入到中国的具体情境中去理解农村贫困学生的大学经历,探究了价值话语、机会结构与个人动力如何在家庭主义传统与市场经济交织着的社会转型期塑造他们的观念和决策。这本书是对中国教育社会学的重要贡献。
  ——Gerard A.Postiglione(香港大学教育学院荣誉教授)
  
  ★从文化社会学视角切入受教育者的分类,是书作者提供给学界的一个知识亮点;无论人们是否同意它的结论,它将给教育学和社会学提供更多有用的思考。
  ——周怡(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很多人把考上大学作为衡量教育公平的结果变量,雅君则打开了高等教育过程的黑箱,指出“上大学”是一种“技艺”,经过层层选拔而胜出的相对弱势家庭孩子,可能因为文化障碍而经受更深刻的困扰。这本书不仅能让大家更好地理解大学中这些困难学生的迷茫与苦痛,更促使我们去反思大学教育,以寻求更加包容与公平的大学社区。
  ——余秀兰(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
  
  ★当社会舆论还在争辩不同背景的青年如何才能公平地走向社会的时候,雅君的这份教育与文化社会学专著已经深化了这场争论,不仅打开了高等教育过程的“黑匣子”,而且呈现了其中的异质性。相信这本书的文化关怀和深刻意义,不仅适合学术工作者阅读,更适合广大的学生、教师和家长一起思考。
  ——孙宇凡(爱丁堡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生、微信公众号“社会学理论大缸”创办人)
  
  ★我在上大学之后,长久地困惑于两个问题:我与其他同学高考分数都差不多,为什么我们之间的差异如此巨大?是不是有某种东西是高考试卷分数所反映不出来的?直到我读完本书,我才恍然大悟——“‘上大学’如今已经不再是一个无差别的传送带,而是高等教育阶段的又一重隐秘的筛选过程,一种与家庭背景紧密相连的、难以在课堂上学到的技艺”。本书直接洞穿了大学生所面临的窘境。所幸的是,雅君学姐提出了应对之法,这对于读者来说无疑是避免走弯路的金玉良言。
  ——陈建建(华中师范大学历史学系硕士生)
  
  ★阅读完这本书,我之所以感到慰藉并受到鼓舞,是因为我终于明白,学生生活中出现文化障碍的现象是个有规律可循的社会事实,我们每个人无论是经历过哪种文化障碍的状态,都不是孤单、羞耻的。我真诚地推荐和希望更多的人去阅读这本书。
  ——孙露(兰州大学公共管理系硕士生)

作者简介

  郑雅君,1990年生,甘肃张掖人。毕业于复旦大学社会学系(2009-2014)、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2014-2017),分别获得法学学士、教育学硕士学位。现为香港大学教育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2017-)。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化社会学视角下的教育公平与学生发展。曾两度获得中国社会学会颁发的“学术年会优秀论文二等奖”(2014、2015),首届全国教育实证研究论坛“优秀学位论文奖”(2017),北京大学“高校学生发展与就业”博士生论坛优秀论文二等奖(2018),“复旦大学优秀毕业生”(2014),“上海市优秀毕业生”(2017)获得者,博士论文获得香港田家炳教育基金资助(2017-2022)。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