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哲学有何用

哲学有何用

1星价 ¥19.1 (4.8折)
2星价¥19.1 定价¥39.8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218137070
  • 装帧:80g轻型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208
  • 出版时间:2023-03-01
  • 条形码:9787218137070 ; 978-7-218-13707-0

本书特色

1.英国知名道德哲学家玛丽·米奇利经典之作,告诉我们人类终将会走向何方。 2.直面当下人类思想焦虑和困惑,生活中的一切疑惑,都可以在其中找到答案。 3.玛丽·米奇利生前被公认为全享誉世界50位在世哲学家之一。 4.《哲学有何用》是作者99岁时力作,涵盖其毕生的世道人情、学问思考。 5.人生的意义何在? 我们的意志是自由的吗? 为什么要对哲学感兴趣呢? 哲学只是一门研究细节的学科吗? 哲学与历史、文学甚至宗教有一些相似之处? 研究哲学的目的是为了个人利益和造福人类生活吗? 6.当代科学、宗教和哲学争论不休,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在此背景下,玛丽·米奇利探讨了我们是否仍然需要用哲学来思考意义、知识和价值等重大问题。 7.玛丽·米奇利是20世纪重要的道德哲学家之一,也是*早认真思考我们对动物和环境的道德责任的思想家之一。她留下的遗产肯定会激励许多世代的哲学家,特别是这个领域的女性。 ——布鲁姆斯伯里出版公司(英国知名出版社,曾出版《哈利·波特》系列畅销书)8.哲学家闭上眼睛的那一刻,也正是他凭借另一双学术的眼睛注视世间万物,注视生灵的开始。 9.未经思考的人生不值得一过,所以我们一定要读哲学!

内容简介

《哲学有何用》是英国伦理学家玛丽·米奇利的全新哲学专著。人类为什么需要哲学呢?*显而易见的答案是——哲学可以解释不同思维方式之间的关系。在人类发展过程中,人类的思维方式多种多样,不管我们尝试解决的难题是什么,思维方式的关系问题一直让我们困惑不已。当代科学、宗教和哲学争论不休,科技发展日新月异,面对当下人类的思想焦虑和困惑等问题,米奇利提出了一系列解决之道。

目录

**部分??寻找线索 1

我们的脑海里都储存着很多碎片,不系统、不完整、不能解释我们想要解决的问题;每个人都试图将这些碎片拼贴在一起,形成一幅完整的图案,以便解释各类终极问题,这就是哲学的使命。

**章??引论 2

第二章??思想会过时吗 6

第三章??什么是研究 13

第四章??方法的冲突 19

第五章??摆明问题 29

第六章??物质是什么 33

第七章??有关量子的问题 39

第八章??什么是进步 45

第九章??视角与悖论:卢梭与智力炸药 54

第十章??约翰·穆勒和各式各样的自由 57

第十一章??对容忍的理解 62

第二部分??关于科学的诱惑观点 65

假如有一幅世界图像,那么,这幅图一定是不同角度透视整体世界,读懂这幅图,意味着我们掌握了透视功能,可以把握未来。这就是哲学和其他学科的*大差别。

第十二章??世界图像的力量 66

第十三章??历史不会消亡 73

第十四章??科学主义:新型镇静剂 78

第三部分??愚昧与机器崇拜 89

随着科技的进步,自然科学指引发展新方向,人们对神明的崇拜逐渐削弱。与此同时,机器走入大众视野,由此带来的是对机器的狂热崇拜。这样的担心是否多余?

第十五章??力量斗争 90

第十六章??迷失的人类 109

第十七章??神谕 116

第四部分??奇点和宇宙 119

2035年的一天,人工智能会超越人类智慧吗?如果人类被越来越依赖的所统治,我们终将走向何方?在自然科学盛行的当下,重视意识的作用才是人类的终极出路。

第十八章??什么类型的奇点 120

第十九章??能测量智力吗 129

第二十章??什么是唯物主义,什么是物质 139

第二十一章??对客观的狂热崇拜 147

第二十二章??物质与现实 156

第二十三章??科学主义的神秘性 160

第二十四章??奇怪的世界图景 173


结语??一个世界,多扇窗口 185

参考文献 192


展开全部

节选

哲学的目的是什么?哲学讨论的对象是什么?我们正在努力做的是什么? 我们既不是一无所有,从头开始,也不是将各种观点一览而过。如今有些观点模糊混乱,让人费解。人们一直在寻找可以帮助我们解释这些观点的因素,比如事物之间的联系和背景。有些观点在曲折中发展,零零散散但又不失公正,人们需将其归纳为一种模式——一种可以解释一切的模式。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模式趋于完善,我们有望称之为哲学。 但事实并非总是如此。 有时,我们想拼好一幅复杂的拼图,但这幅拼图中却混有取自不同拼图的零片;有时我们还想给各种各样的构想塑造同一种形状。的确,人类一直在做这些事情,因为人类从一开始就有意识。人类的脑海中一直有一些不完整的世界图像以及各种框架,这些框架中附加着零碎的经验碎片以及各类学科,如地质学、历史、数学、天文学等等。但这些框架不是自发地融合在一起,而是通过不同的渠道,或不同的社会团体相结合。每个社会团体有自己的思维框架,这些团体在我们看来也许很陌生,甚至彼此怀有敌意。 由此看来,即便现代物理学理论*初的发展离不开一群虔诚的教徒,但是,当代物理学家也许即便绞尽脑汁,也不知道到底要将其他人的宗教信仰安放于何处……此外,出于选择的需要,即使在我们自己的宗教或科学分支领域内,也要面临再次分裂。的确,一开始让人类产生质疑的点也是当代人争论之所在,要解释这个问题,只有两种解决方法。科学家的任务是发现(Discovery),这是普遍共识。我们正致力于新发现,即唯一的*终的答案。 探索量子 从两个角度解释量子理论而产生的分歧一直是量子理论的难点。从波的角度解释,还是从粒子的角度解释呢?哪种角度更好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并不简单。科学家要经过大量计算,再从中做出选择。回答这个问题不只是选一种科学家偏爱的解释,更是要构建宏观背景,即世界图像。 即便是再普通不过的问题,也会涉及构建宏观背景。比如:地球是平的还是圆的?现在我们都知道地球是圆的,但是人类光凭肉眼是看不出来的。如果接受了地球是圆的这个说法,我们就会不断地引申问题,比如地球为什么是圆的?如此一来,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解释宇宙其他部分的性质及地位和大自然的性质及地位。我们不能孤立地看待这些问题,也不能只是在当代争论者提出的两个方法中选一个。相反,科学家研究的是地球作为一个整体的性质。地球是一个多元化星球,这里有花鸟虫鱼、人类,还有神秘的地核。人类不仅仅是中立的观察者,从旁观者的角度提出问题,更是与地球息息相关的生命,因为人类也是地球家园的一部分。尤其是现在,我们要从整体出发,在这幅巨大的生命地图上,将科学建议安放在正确的位置。 新发现叠加新发现,这种固定的发展顺序是科学的发展模式。相反,哲学的发展脉络不是一条直线。哲学要应对不可预测的事件,应对生活模式改变而引起的不同程度的紧急事态。 我们不用哲学解决有固定模式的问题。哲学为我们提供了独特的思维方式,这对我们不断探索千变万化的世界有极大帮助。世界,包括人类自身一直处于发展变化之中,因此,哲学永无止境。哲学的目的就是帮人类渡过当下难关。哲学与科学不是竞争关系,现实中的主流观点也与这一观点相契合。哲学的目的就是构建能够更好地将各种观点,包括科学观点联系起来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联结各门科学,也将科学与其他生命联系起来。那么,若观点要与时俱进,是不是也要一直进行改造呢? 抛舍过去 有段时间,我开始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思想会过时吗?那时,我听说,在某些大学,除了近二十年的哲学著作,以往的哲学著作都不作为教学内容。当然,传闻真假难辨,但可以明确的是,这种现象或多或少是存在的。听说在美国,汽车保险杠贴纸上面写着:向哲学史说“不”。普林斯顿大学吉尔伯特·哈曼 教授的办公室门外贴着一份告知,对此现象作出回应。而且,“哲学史”这个专有名词,含义已发生改变。现在,“哲学史”指的不只是从历史的角度研究哲学,还指老一辈哲学家研究的哲学。哈曼认为,就不该读这些标语,也不必把标语当真。牛津大学也流传着类似的言论。剑桥大学的朋友告诉我,剑桥的情况还没有那么严峻,但是仍让人忧心忡忡。*近,一个学生告诉我朋友,整个研究生生涯,他都没有读过亚里士多德、笛卡尔或者康德。友人叹息:“真是心碎了。” 我也心碎了。但是我们要知道为什么心碎,也要知道那些导致这种变化的人,他们有何居心?他们对意识的工作机制有新论断了吗?他们是否也对研究数学的历史,或历史学的历史抱有敌意?在这些人看来,“辉格党历史”是否是无足轻重的研究?“辉格党历史”指的是一种自我陶醉式的研究,其含义是:过去是为了灿烂的现在所做的准备。这一观点在1688年“光荣革命”后突然流行开来。 对上述观点感到惊讶的同时,我回忆起撒切尔夫人当政时(1975-1990)发生的一些事情,那时,削减风暴 首次席卷伦敦的大学。政府郑重地通知校方,要节省开支。校方认为,*快的办法就是停办几门学科。这样做就能让校方免于与强硬的政府陷于尴尬对立的局面。当时,“卓越研究中心”这一说法正流行,停办几门学科也可以与“卓越研究中心”的神秘性相契合。“卓越研究中心”应该建在实力雄厚的大学,因为,在这些大学,某些学科的研究已经相当完善,不需要其他科系予以协助。理想的状态应该是这样的:在英国,所有物理学研究集中在曼彻斯特大学,所有经济学研究集中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所有哲学研究(如果仍有必要)集中在牛津大学。 哲学已没落? 哲学已没落的说法已成势头。哲学系规模小,确有一些大学已停办哲学系。英国有八所大学停办哲学系(纽卡斯尔大学于1986年停办哲学系,此外,冶金学和所有斯堪的纳维亚语言学科一同停办)。哲学系接二连三终止教学,这未免有些过分。令人惊讶的是,没有人站出来批评停办哲学系不符合常理。没有人声援哲学这门学科,指出它非常重要,有必要在大学开设课程;从某种意义上说,如果停办哲学系,大学就不能称之为大学。我将在本书阐释这句话的意义。 心中怒火难以平息,我给很多当时声名显赫的哲学家写信,敦促他们:“做点什么吧,给《泰晤士报》写信吧(当时确实有人这么做了)。让大家知道哲学的重要性。”但是,没有多少人响应。只有一个人,那就是阿尔弗雷德·艾耶尔 。他有一本书,名叫《语言、真理与逻辑》,书中劝告广大知识分子,哲学只是浪费时间而已。还有两封回信让我瞠目结舌,我没留着这两封信,因为我非常生气,但是,我还清楚地记得信中内容。 **封信来自牛津大学著名哲学家迈克尔·达米特 。他直截了当地告诉我,保留过时迂腐的学科才是错误的。他认为,哲学是一门严肃且高度专业化的学科,哲学只能在适合哲学本身的高度进行研究。用非专业方法研究哲学就是做无用功,甚至会产生消极影响。达米特所说的“合适的高度”显然来自他之前写过的文章,其中有一段很著名的话,说的是随着“现代哲学研究的逻辑和分析体系”的崛起,“哲学研究的对象”得以*终确立。分析对象就是分析思维结构,因而,唯一正确的方法就是分析语言。如我所料,他认为语言学分析对技术的追求越来越多——更像核物理学研究——只有经过专业训练的人才能胜任。 第二封信同样来自牛津大学——这封信更是火上浇油,因为它来自一位我非常看好的哲学家——彼得·斯特劳森 。他的观点着实跑题太远。斯特劳森说他不同意我的观点。我的观点是:哲学关乎社会发展,所以哲学应该得到重视。斯特劳森认为,这就是在贬低哲学:发展哲学是为了哲学本身,重视哲学也是为了哲学本身……他好像没有理解,我的观点并非围绕哲学本身的价值,而是现在谁会得到研究哲学的机会这种有实际意义的问题。牛津真是够了。 目的 这两封信引出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哲学的目的、意义或研究对象到底是什么?实际上我们正在努力做的是什么?脑中灵光一现,我想起苏格拉底曾说过,思维懒惰威胁人类生存,但他并未提到没有反省的思考或未经细究的言语同样后患无穷。苏格拉底在*后一场演讲中为性命辩护,在*后一段,他告诫人们,不知反省的生命不值一活(anexetastos bios)。从整体审视生命、理解生命,为人生答疑解惑,化解矛盾,一直以来,这就是传统哲学的主要任务。只是近年来,一种异于传统哲学研究的模式流行起来。这种模式仿照物理学研究,有人尊称这种模式为研究(Research)。 在物理学研究领域,科学家通过实验有所发现,接着又有所发现,科学上的进步有时可以看做是一连串事实的简单堆积。人们单纯地以为这样就能笑到*后,开辟光明前景,拿到德高望重的诺贝尔奖。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跨过的障碍仅仅是流逝的兴趣。与科学研究无关的东西就会被丢弃。很多物理学家对以往的物理发现不大感兴趣。物理学家总是着眼于下一项发现,这样他们就能在*新期刊上发表独家发现,做“尖端(cutting-edge)”弄潮儿,“尖端”这个隐喻真是有趣。科学家脑中的研究是如何“切割(cutting)”的呢?或许,像雕塑、手术抑或是屠宰?无论如何,这样看来,科学的目标可真的是惨不忍睹——抛弃一切无关的因素,抹去肮脏的、遮挡视线、阻碍人类打到猎物的污渍。这当然算不上创造性发现。创造性的发现指的是理解世界的新方法。 若想知道如何用哲学解决问题,那么花一点时间向真正的哲学家请教绝对不亏,比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马尔克·奥列里乌斯、霍布斯、休谟、尼采、威廉·詹姆斯,因为这是他们的专业。而且,用哲学解决问题的脚步永不停滞。首先,哲学可以化解分歧,即人类生活的分歧,它就像是岛屿与大陆之间的距离,永远存在。人与人的误解总有现实理由,观点不同也会轻易扰乱理智,比如理性与感性、宿命论与自由意志之间的逻辑分歧。因此,人类永远需要工程哲学 (philosophical engineering)。

作者简介

玛丽·米奇利( Mary Midgley,1919—2018),英国纽卡斯尔大学哲学高级研究员,20世纪道德哲学家之一。写作广泛,涉及人性、科学道德、动物以及环境等,著作有《兽与人》《心与思想》《恶意》《动物的重要性》《你是幻觉吗?》等。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