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者天地心:当代诗词名家讲诗词

诗者天地心:当代诗词名家讲诗词

1星价 ¥40.2 (7.2折)
2星价¥40.2 定价¥56.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020178094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300
  • 出版时间:2023-04-01
  • 条形码:9787020178094 ; 978-7-02-017809-4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献给广大读者的诗词艺术讲稿。十位著名诗词专家,十五讲诗词艺术课,带您领悟诗词“妙理”,参透诗词“妙道”。 本书主题围绕语言表达、心灵交流、精神陶冶三者展开。品读本书对诗词语言艺术的多角度分析,一定会对金精美玉般的诗语之美有更深切的理解;涵咏本书所抉发的诗意与词心,一定会让人拥有更好的心灵交流能力;体会唐诗境界的空灵、艺术的留白之美、“山静似太古”的悠远、生命的安闲,这无疑可以很好地陶冶性灵、开阔胸襟。古典诗词的语言表达智慧、心灵交流智慧、精神陶冶智慧,能够让爱诗人面向世界、感通天地,拥有充实、幸福的人生。社会也会因诗词的涵育而更加美好。 本书的作者,目前都活跃在诗词教学一线,研究与创作兼擅,十分了解当代读者学习古典诗词的难点与重点,善于提要钩玄、化繁为简、金针度人。例如,书中讲平仄,总结了三大原则;讲声律格式,总结了精要的口诀。着重分析意象与成辞的意义,回应当代诗词学习中的薄弱之处;对格法、字法、词脉等问题的分析,结合经典作品做深入阐发,也饱含着教学与研究的心得。这些有的放矢、深入浅出的讲解,可以让非专业的读者,也能很好地体会诗词语言艺术的奥秘。 【金句摘抄】 1.唐诗境界的实质就是源于形象而又超于形象的这样一种恍兮惚兮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李浩《唐诗境界美的奥秘》) 2. 当人解除了外在束缚,在“闲”——无遮蔽的心中,世界“敞开”了,瞬间恢复了光亮,我的灵明沐浴在智慧的光明中。因敞开,而有光亮;互为奴役,只有幽暗的冲动。(朱良志《中国传统文人画的诗情》) 3. 任何艺术,不自法度入,则无规矩准绳;拘于法度,则失去灵性。循法而入,由法悟理,心悟理融,方有自得之妙。(查洪德《古代诗歌之格法与妙趣》) 4. 人有血脉,地有地脉,山有山脉,文有意脉,意脉指诗词文章内部贯通的脉络。(查洪德《唐宋律诗的意脉与意趣》) 5. 杜甫是在诗路行旅中创造和发挥了他的诗歌艺术,用诗歌艺术表现家国情怀,从某种意义上说,坎坷的诗路行旅,造就了千古诗圣。(卢盛江《唐诗之路与唐诗艺术》) 6. 难道春日艳艳的桃花不能唤起我们心中的一丝感觉?难道黄昏幽幽的香寒没有湿润我们心中的半点愁思?如果有,按诗的形式写出来,就是诗。(易闻晓《古诗的意象与形式》) 7. 还是这样一轮明月,现在照着我们的窗前榻上、街巷池塘,皎洁的清辉,穿透了亿万年的亘古沧桑。明月不是“月球”的地理概念和实物的所指,而是一个浸透了历史文化、融合无限宇宙时空的文化意象。(易闻晓《诗法的讲求》) 8. 下字不只是语言表达的问题,它与整首词要传达的意思,与作者的情绪感受,与作者的思想境界密切相关,字决定着词的整体艺术构思,整首词的艺术效果。(彭国忠《词艺发微:下字运意与开阖变化》) 9. 文学欣赏就是一个不断发现自我、提升自我的过程。(陶然《词心与词脉——谈唐宋词的欣赏》) 10. 填词创作,可以作为一种途径,帮助我们完善自己的心灵、提升自己的审美、净化红尘的扰攘、面对真实的自我、表达对世界和社会的关切,本质上来说,帮助我们更有智慧、更有热情地、更有责任感地去面对人生。(陶然《词体与词格——谈词的创作》) 11. 千年词史,不少论者视婉约为正宗,而视豪放为别调。其实婉约与豪放如春兰秋菊,如紫罗兰和玫瑰,各有各的芳香。(刘勇刚《词的艺术境界与创作技巧》) 12. 古人读诗词文皆曼声长吟,品尝其音节之美,进而由音节之美体悟意境之美。(刘勇刚《诗词吟诵》) 13. 学习写诗,可以从对对子开始,然后先模仿五律,掌握五律的格律后,每句加两个字就是七律,截取四句就是绝句,*后模仿古风,循序渐进,必有成效。(李贵《诗词的体式、用韵与作法》) 14. 唐诗重兴象,以“兴象玲珑”为优;宋诗重格韵,以“格韵高绝”为胜;唐诗多见“思与境偕”,心灵外射于直觉形象;宋诗多见“意与言会”,意念超越于物质世界。(李贵《宋诗与宋词的艺术奥秘》) 15. 谢灵运对山水偶遇之美的发现,是透过偶然与短暂来体会永恒;王维由一处处山间小景折射广大的山林世界,体现了局部映照整体的空灵。山水由此不仅仅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更是与道相合的精神世界。(刘宁《山水诗的艺术构思》)

目录

前言 刘宁 001

唐诗境界美的奥秘 李浩 001

中国传统文人画的诗情 朱良志 016

古代诗歌之格法与妙趣 查洪德 037

唐宋律诗的意脉与意趣 查洪德 055

唐诗之路与唐诗艺术 卢盛江 072

古诗的意象与形式 易闻晓 092

诗法的讲求 易闻晓 103

词艺发微:下字运意与开阖变化 彭国忠 117

词心与词脉——谈唐宋词的欣赏 陶然 142

词体与词格——谈词的创作 陶然 163

词的艺术境界与创作技巧 刘勇刚 183

诗词吟诵 刘勇刚 210

诗词的体式、用韵与作法 李贵 232

宋诗与宋词的艺术奥秘 李贵 252

山水诗的艺术构思 刘宁 270

后记 刘宁 295



展开全部

节选

唐诗境界美的奥秘 李 浩 …… 唐人通过以下途径来构建诗歌的境界: 1.在空白中超越 境界既然是实象与虚空的统一体,那么,诗人为了实现从实到虚、从有到无的过渡,故意在作品中设置或留下一些空白,以便实现这种超越。从接受的角度来看,“文学的本文也是这样,我们只能想见本文中没有的东西;本文写出的部分给我们知识,但只有没有写出的部分才给我们想见事物的机会;的确,没有未定成分,没有本文的空白,我们就不可能发挥想象”。 如崔颢的《长干曲》其一: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全诗写一水乡女子在江上同过往行人攀谈的细节,寥寥四句,急口遥问,状出女子天真无邪而又情韵无限的心理,恍如画景。但仔细咀嚼,又觉得蕴涵无穷。妙处就在设一小女子急口追问,而全无答词。适当的剪辑省略形成的空白,反而产生了比充实拥挤的画面更神妙的表现效果。王夫之评此诗说:“论画者曰‘咫尺有万里之势’,一‘势’字宜着眼。若不论势,则缩万里于咫尺,直是《广舆记》前一天下图耳。五言绝句以此为落想时**义,唯盛唐人能得其妙,如‘君家何处住’云云,墨气所射,四表无穷,无字处皆其意也。”(《姜斋诗话》卷二)所谓的“势”,就是作品有限的形象向外辐射出的审美光束,亦即作品意境产生的张力。诗就是靠这一“势”字,从无字的空白中荡漾出无限生机。 此外,王维的《终南山》、贾岛的《寻隐者不遇》也都是通过空白创造一种幽深遥远的境界。王维诗中说:“徒然万象多,澹尔太虚缅。”(《戏赠张五弟三首》其一)韦应物诗中曾写道:“万物自生听,太空恒寂寥。”(《咏声》)物之自生听,表现万象的活泼无碍,自由映出,空间被节奏化了,趋向于音乐的境界;时间被永恒化了,此在被放大到了无限,仿佛太虚片云,雪山鸿爪,启示着生命的秘意。宋人苏东坡《送参寥诗》中说:“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他的《涵虚亭》诗也说:“惟有此亭无一物,坐观万景得天全。”同样表现出以迹似虚无的空白涵括万有,吞吐宇宙。 2.在简化中超越 诗的*大特点是以有限的、简洁而凝练的语言,表现无穷的蕴涵。以少总多,由小见大,如管窥锥指。用唐人司空图的话说,就是“浅深聚散,万取一收”(《二十四诗品·含蓄》)。而古汉语的语言特点,又为语言的简洁从语法、词汇方面提供了方便法门。语法的消融和淡化,使语言关系变得简单原始,但却使蕴涵变得复杂深奥;词汇的弹性与张力,使一些极平易烂熟的字眼,在特定的聚合结构中放射出强烈的诗意光辉。如李白的《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语极简易,平直如白话。游子见到床前盈盈月光,产生了一种审美错觉,仿佛那欲流似泻的空明月光,是银霜白露。望明月在此异乡,思故乡在彼天涯。俯仰之间,由景到情,由实到虚,由现实到想象,忽离忽合,忽远忽近。另如白居易《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两首诗均能把人人心头的一种情绪用简短的20字表现出来,刹那传神,妙绝古今。 3.在模糊中超越 诗人在创作时往往采用模糊思维的方式,以便对所表现事物类属边界和性态的不确定性做深层的把握,于是客体在人类意识的映照下,投射出粼粼波光,呈现出朦胧混沌的境界,实现了从有限到无限的超越。 李白《长相思》一诗通过“微霜凄凄”“孤灯不明”“花隔云端”“卷帷望月”“梦魂”等缥缈模糊的意象,在“青冥之高天”与“渌水之波澜”的广阔时空维度中,展开相思追求,作者所苦恋与企慕的究竟是生活中的真实女性,还是理想中的君王,抑或是一种更高的精神境界——对人的心灵归属的一种渴求?诗的意境与诗人的企恋一样的悠远朦胧,可望而不可即,欲求而难遂。王夫之评道:“题中偏不欲显,象外偏令有余,一以为风度,一以为淋漓。呜呼,观止矣!”(《唐诗评选》卷一)“不显”便是隐约模糊,主要是指“象外”——意境而言。白居易的《花非花》:“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亦于朦胧隐约中释放出无穷的审美能量,形成一个若有若无、似虚似实的张力场,使人们欣赏时自由出入,并带上个人的每一次体验感受来对意境进行再度创造。 …… (李浩,西北大学中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会长)

作者简介

刘宁,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古典文献研究室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副会长,第十三、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主要从事唐宋诗学与文章学研究,著有《唐宋之际诗歌演变研究》《唐宋诗学与诗教》《汉语思想的文体形式》《王维孟浩然诗选评》等,译有《斯文:唐宋思想的转型》,合作整理《吴小如讲杜诗》,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担任《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中国文学卷·隋唐五代卷》副主编。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