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100100953
  • 装帧:70g纯质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300
  • 出版时间:2015-09-01
  • 条形码:9787100100953 ; 978-7-100-10095-3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中等文化程度以上的文古代的典籍文献蕴含着深刻而厚重的哲理,然而,面对经历史长河磨砺而不断演化的文字语义,试图解读它们的现代人难免望而生畏。"训诂"知识,为我们敲开古代文化的大门,娓娓道来语言文字意义的源流演变,揭示语义与语音间的种种联系,达到训释考证古书语词含义的实用效能。这本《训诂学概论》既展示了训诂学史的基本轮廓,又在众多细小而具体的案例支撑之下,以清晰的笔触、形象的描述。

内容简介

训诂学是进行中国古代诗文阅读和研究不可缺少的语言学工具,本书既展示了训诂学史的基本轮廓,又在众多细小而具体的案例支撑之下,对训诂学研究中的基本问题进行了精细而形象的描述和全面深入的讨论,提出了许多独到见解。本书是一部重要的训诂学经典著作。

目录

**章 绪说
**节 何谓训诂学
第二节 训诂的起因
第三节 训诂的效用
第四节 训诂的工具

第二章 训诂的基本概念
第五节 语义和语音
第六节 语义的单位
第七节 语义的演变
第八节 字义的种类

第三章 训诂的施用方术
第九节 音训(上)
第十节 音训(下)
第十一节 义训
第十二节 术语

第四章 训诂的源渊流派
第十三节 实用的训诂学
第十四节 理论的训诂学
第十五节 训诂学的中衰
第十六节 训诂学的复兴
古老而富生机的学问——齐佩瑢《训诂学概论》读后

展开全部

节选

  《训诂学概论(中华现代学术名著5)》:  《诗》云:“葛之覃兮,施于中谷。”毛《传》:“中谷,谷中也。”孔氏《正义》:“中谷,谷中,倒其言者,古人之语皆然,《诗》文多此类也。”陈奂《传疏》:“中谷,谷中,此倒句法,中谷有蓷同。凡诂训中多用此例。”案《诗》中此种倒句甚多,如中林,中河,中阿,中田等都是,所以然者,当时习惯法则如此,非为叶韵而倒,更非故意而倒。这样看来,《小雅》所说的“瞻彼中原”,中原就是原中,和现在所说的中原绝不一样,因为现在的中原和原中,含义有别,词的前后次序已经变得固定了。又如《诗》云:“既见君子,不我遐弃。”《正义》云:“不我遐弃,犹云不遐弃我,古人之语多倒,《诗》之此类众矣。”其实古人之语岂能随便而倒?也有他们的自然法则,归纳起来,如《诗》中之“不我知者”、“能不我知”、“亦不女从”、“岂不尔思”、“宁莫之惩”等例以及《论语》中的“不吾知也”、“莫己知也”、“未之有也”、“未之思也”等句,便可以得到一个定律:凡否定句中的外动的宾词如为代名词,在古语法里此种宾词必置于外动之前。由这条定律上,便可看出古今语法改易的一斑了,因为现在说“不知道我”,绝不能倒说成“不我知道”。至于像《左传》的“室于怒而市于色”、“私族于谋”,《墨子》的“野于饮食”等种种怪僻的文法,就非靠着训诂的解释不易明白了。文法学在从前本来是附属于训诂范围之内的,后来因为实字易训,虚字难释,所以清代的训诂学家王引之才作了一部《经传释词》,专门来解释语词,独立成为一种虚字之学;其实那部《释词》本是从《经义述闻》里摘出而加以扩大的。  (五)由于字体之差别者。  语言有古今的不同,文字也有古今的不同。文字的改变虽只是字体上的差别,然与音义也很有关系,有因音变而异体,有因义变而体别。汉时经籍有今文、古文的分别,读今文尚易,读古文就非专家不可。这里所谓字体,是指文字的体制及体势二者而言,体制的不同与训诂的关系尤为重要。《尔雅》中有以今字释古字之例,如:  《释诂》:“于,於也。”毛《传》、《说文》皆同。案《诗》、《书》例用于字(清人如钱大昕、段玉裁等皆已察及此异),《论语》例用於字;然《论语》引《书经》原文则仍作于,《为政篇》说:“《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於有政,是亦为政。”宋翔凤《四书释地辨证》说:“上文引《书》作于,下文作於是夫子语,显有于於字为区别。”东晋古文《书经》的作伪者不明此理,遂以“施於有政”也是《书经》原文,就完全错误了。于、於二字既为古今字,所以现在就有人利用这类的材料来考证古书的真伪及时代了。  又如《释诂》:“兹、斯,此也。”顾炎武《日知录》说:“《尚书》多言兹,《论语》多言斯,《大学》以后之书多言此;《论语》之言斯者七十,而不言此,《檀弓》之言斯者五十有三,言此者一而已,《大学》成于曾氏之门人,而一卷之中言此者十有九。语音轻重之间,而世代之别从可知矣。”可见兹、此二字也是古今字了。此外如廼与乃(《尔雅》:“廼,乃也。”),余与予(《曲礼》郑《注》:“余予古今字。”)等也都是以今字释古字之例。这里所谓古今,并不是严格地文字的发生时代先后的问题,而是用法上的通行与否的问题,例如《尔雅》说:“诰,告也。”《说文》同,案诰为告字之分别文,以字体言,合体自较独体者为后起,那么,这是以古字释今字了;但是按用法上说,以言告人,古用诰字,后则习用告字,而以诰为上告下之字。然则以告释诰,仍是以今字释古字的原则了。段玉裁《说文注》“谊”下云:“凡读经传者不可不知古今字,古今无定时,随时异用者谓之古今字。”又有以重文或体互训者,如《尔雅》之“谌诚”、“辅俌”、“嗟蹉”等皆是。又有以分别文释母体者,如《论语释文》之“弟悌”、“道導”、“莫暮”等皆是。凡此种种,都是由于古今字体兴替陈谢的缘故。  ……

作者简介

齐佩瑢(1911-1961),河北省井陉县人,学者,训诂学家。1930年代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留校任教,主要从事小学(训诂、文字)方面的研究。1949年后,曾在天津河北师范学院、张家口师范专科学校从事汉语教学和研究工作,著有《训诂学概论》《中国文字学概要》等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