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众神之舞:纳西族仪式舞蹈研究

包邮众神之舞:纳西族仪式舞蹈研究

¥74.8 (8.5折) ?
1星价 ¥74.8
2星价¥74.8 定价¥8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48618515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24cm
  • 页数:197页
  • 出版时间:2022-08-01
  • 条形码:9787548618515 ; 978-7-5486-1851-5

本书特色

本书是作者历时二十年的调查研究之作。无论是文化溯源还是田野实证,作者深入到纳西族乡野之间,通过访谈研究、资料收集等方式,终于成就这本学术著作。面对程序复杂的纳西族仪式舞蹈及其背后的神话叙事,作者经过长期酝酿,*终为我们清晰地勾画出纳西族仪式舞蹈的全景。本书对构建中国仪式舞蹈研究学术框架,推进舞蹈文化遗产在当代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学术和资料价值,亦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身体文化传承”的学术性探索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本书构筑了纳西族仪式舞蹈的全景,作者通过深入研究,完整展现纳西族仪式舞蹈的特点,对解读民族舞蹈的文化内涵有重要参考意义。 2.本书以翔实的资料及充分的论据阐述了纳西族仪式舞蹈的神话内涵。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为十章,分别从族群历史记忆与文化空间、身体记忆与图式、“尚武”传统与身体表达、“二月八”阿卡巴拉、民间祭仪、东巴舞仪、神话叙事、舞仪空间、舞谱、主体传承等十方面叙述了纳西族仪式舞蹈所包含的内容。

目录

序一
序二

绪论 理论与方法
一、课题研究意义
二、仪式舞蹈相关概念
三、关于仪式舞蹈研究的中国理论回顾
四、国外仪式舞蹈研究方法概述
五、纳西族仪式舞蹈相关研究
六、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章 族群历史记忆与文化空间
一、族称与族源
二、人文地理空间
三、流动迁徙的族群

第二章 仪式舞蹈身体记忆与图式
一、游牧文化的身体图式
二、“热美蹉”的历史记忆
三、“热美蹉”舞蹈动作的隐喻

第三章 “尚武”传统与身体表达
一、“尚武”身体观的形成
二、“尚武”身体意象与精神气质
三、“尚武”的身体化表达

第四章 春天的舞仪:“二月八”阿卡巴拉
一、传说与记忆
二、仪式舞蹈的时空解读
三、仪式舞蹈的形态与文化阐释

第五章 民间祭仪:塔城“勒巴蹉”的形态与传承
一、从生活舞蹈“库蹉”到仪式舞蹈“勒巴蹉”
二、塔城李氏家族的勒巴舞传承
三、“勒巴蹉”的流程及表演结构
四、滑稽戏

第六章 东巴舞仪中“嘎尔”与“蹉”的分类讨论
一、本土概念的问题
二、“舞”的概念的不同指称
三、东巴舞指称“嘎尔”与西藏“嘎尔”比较

第七章 神话叙事与仪式舞蹈
一、东巴神话的神灵系统
二、仪式单元与舞段结构
三、仪式舞蹈的神话叙事

第八章 舞仪空间与身体语言
一、舞仪的空间表征
二、东巴仪式的程序与逻辑
三、东巴舞仪动作语言分析
……

第九章 仪式舞蹈的记录文本
第十章 仪式舞蹈的主体传承

结语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邓佑玲,土家族,湖北建始人,文学博士,艺术学博士后。北京舞蹈学院副院长,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央民族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民族舞蹈文化研究基地负责人,《北京舞蹈掌院学报》主编,全国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音乐舞蹈分委员会召集人,中国艺术人类学会副会长,中国艺术医学协会会长。  主要研究领域为高等教育管理、艺术教育与理论研究、民族艺术与美学研究。历任北京市海淀区第十五届、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主任,*******第三届、第四届海淀区委主任委员,民进北京市第十四届、+五届、十六届常委,民进中央教育委员会委员,教育部本科教学专业委员会民族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出版专著《民族文化传承的危机与挑战》《中国少数民族美学研究》《中国少数民族审美教育概论》《中国人口较少民族舞蹈文化传承发展与审美研究》系列丛书。发表《舞蹈掌中国掌派的构成及其方向》《以习近平文化自信理论指导中国舞蹈学科理论建设的思考》《中国舞蹈高等教育发展40年》《舞蹈刊物的责任及其学术精神》《应对中国人口较少民族舞蹈文化传承危机的对策研究报告》《中国少数民族美掌研究及学科建设的思考》《关于舞蹈艺术评论问题的思考》《宏大主题的美学化实践方式》《社会转型时期民族文化艺术资源的功能与价值》《关于中国民族艺术掌学科定位的思考》等论文。主持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中国少数民族审美理论与实践研究”、国家社科基金“十一五”规划教育学课题“中国少数民族审美教育教材研究”、文化部文化艺术科学研究项目“民族艺术学科理论建设研究”、北京市人才强教深化计划高层次人才项目“中国人口较少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发展与审美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舞蹈人类学研究”、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研究基地项目“民族舞蹈传承人影像志研究”等项目。  所获奖励情况及荣誉称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项目获得者(2009);北京市属高等学校高层次人才计划人选(2011);《三峡库区移民学校布局调整与对策研究》荣获国家民委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二等奖;《民族教育学通论》荣获北京市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二等奖;《中国少数民族审美教育概论》荣获第五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舞蹈学中国学派的构成及其方向》荣获第六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高度,北京舞蹈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北京舞蹈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市哲学科学民族舞蹈文化研究基地首席专家,曾任中国民族民间舞系主任及学科带头人。先后获得北京市教学名师、中国舞蹈艺术“突出贡献舞蹈家”、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科学、技术、管理人才”和艺术类高校“2022中国高贡献学者”的称号。曾参与编写的《中国民间舞教材与教法》获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多次担任文化部“桃李杯”舞蹈比赛、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全国舞蹈比赛、全国舞剧观摩演出、CCTV电视舞蹈大赛、韩国首尔国际舞蹈比赛和北京国际芭蕾舞比赛暨编舞大赛评委。  主要研究领域:中国民族民间舞职业化。在中国民族民间舞职业化人才培养体系的建构方面,秉承着“分进合击”的重要建设理念。率先提出职业化体系的架构与蓝图,出版了《中国民族民间舞传统组合》《中国民族民间舞动作分析与编舞》,作为教学资源依次补充了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资源库,完善了中国民俗舞教材建设,完成了“中国民族民间舞口述史”“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概论”等课题的研究,并推出13本高质量教材。  主要作品:《大阳鼓》《长调魂》《嬉马》《一片绿叶》《鼓舞声声》《摩梭夜歌》《读梁祝》《边塞》《牧马人》《孤独的老榆树》《竹音瑟瑟》《淮水情兰花弯》等;舞剧和舞蹈诗《香格里拉》《红河谷》《黄道婆》《筑城记》《西施》《天域天堂》等;导演音乐剧《日出》、武术剧《藏龙卧虎》等;并多次获得国家舞蹈比赛创作一等奖和“文华奖”导演奖。    冯莉,北京舞蹈学院舞蹈掌硕士,天津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方向博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民间文化论坛》执行主编、中国文联民间文艺艺术中心副研究员。主要从事艺术人类掌、民间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学术兼职:北京舞蹈学院客座教授、天津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学科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舞蹈家协会会员,国际纳西学会秘书长。  先后参与国家科研项目3项,国际合作项目1项;主持国家项目3项,承担部级和市级科研项目3项;撰写著作6部(合著2部),论文数十余篇;参与编纂图书13卷(册)。  著有《东巴舞蹈传承人——习阿牛、阿明东奇》(2007)、《民间文化遗产传承的原生性与新生性一以纳西汝卡人的信仰生活为例》(2014)、《传承人口述史方法论研究》(合著,2016)等。执行主编《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70年学术史》(2020)《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70年发展史》(2020)。主持管理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中国唐卡文化档案》、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青年项目《纳西族仪式舞蹈研究》等多个国家科研项目。  2012年11月,荣获第八届中直机关青年岗位能手称号。2013年,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首批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2021年获“中央和国家机关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