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文学理论的现代性表征

包邮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文学理论的现代性表征

¥53.2 (5.6折) ?
1星价 ¥53.2
2星价¥53.2 定价¥95.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22513829
  • 装帧:精装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46
  • 出版时间:2023-03-01
  • 条形码:9787522513829 ; 978-7-5225-1382-9

内容简介

本书是关于1930年代中国文学理论的现代性表征的研究专著。
绪论部分主要简单介绍本文试图解决的问题;
章旨在说明当时的文学理论家所具有的现代批判意识;
第二章重在阐明人们对文学理论的认识不断深化,先后把文学当作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来研究;
第三章重点介绍西方文学理论在当时的译介,着重分析其对中国现代文论摆脱附庸地位,走向自主和形成学科论所产生的影响;
第四章探讨了当时的文学大众化讨论中所涉及的理论问题,表现在语言变革上提出了“大众语”,在文体改造上尝试着新体裁,在思想革命上强调“化大众”等方面;
第五章就现代传媒与现代文学理论逐渐联姻的现象,分析了当时报刊杂志的政治化、商业化、多元化特点对文学理论的传播和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
余论部分指出当时文学理论的现代性追求中存在着的不良现象,并结合中国当代文论进行反思。

目录

绪论 节现代文学理论史的1928—1936年 第二节现代性与中国文学理论现代性 章文学论争中的现代批判意识 节对五四文学革命的批判 第二节文学理论家的自我反省意识 第三节批判意识的现代性意义 第二章文学批评中的现代科学精神 节从“器”到“道”的科学观确立 第二节自然科学视域下的“逻辑-实证”文学批评 第三节社会科学视域下的“社会-历史”文学批评 第四节人文科学视域下的“审美-直觉”文学批评 第三章开放与自主的现代文学理论 节西方文学理论的译介 第二节现代文学理论的自主性 第三节现代文学理论的学科化 第四章袪魅时代的文艺大众化理论 节大众与大众文艺 第二节语言变革:从“白话”到“大众语” 第三节文体改造:从旧形式到新体裁 第四节思想革命:从“化大众”到“大众化” 第五章现代传媒中的文学理论传播 节现代文学理论与现代传媒的逐步联姻 第二节现代文学理论家对现代传媒的依赖 第三节现代报刊的政治化对文学理论的影响 第四节现代报刊的商品化对文学理论的推动 第五节现代传媒对文学论争的推波助澜 余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刘雄平,1970年生,湖南郴州人,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学报编辑部主任。 1999年在湖南师范大学获中国现当代文学硕士学位,2006年在暨南大学获文艺学博士学位,主要 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和高等教育管理。在《当代文坛》《暨南学报》《江淮论坛》《湖南大学学报(社科版)》《深圳大学学报(社科版)》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 30多篇,主持完成省部级科研课题 3项,荣获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1项、省级一等奖 2项。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