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学辅导员心理工作案例手册

包邮大学辅导员心理工作案例手册

¥50.6 (7.4折) ?
1星价 ¥50.6
2星价¥50.6 定价¥6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52040821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12
  • 出版时间:2023-03-01
  • 条形码:9787552040821 ; 978-7-5520-4082-1

内容简介

心理育人是高校思政育人体系的重要内容。越来越多的辅导员和教师意识到心理因素对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及生涯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同时,对许多辅导员来说,缺少相关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的机会,给他们的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本书尝试以案例分析的方式,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通过分析典型案例,示范如何运用心理健康知识、技能来理解学生、帮助学生。**、二章从大学生人格发展入手,为辅导员介绍大学生人格的总体特征以及家庭对大学生人格发展的影响。第三、四、五章剖析大学生学业、友情、爱情方面的常见困扰。第六、七、八章重点介绍大学生中常见的心理疾病、危机及其处理方式。

目录

前言

**章大学生的人格发展

案例一:“非主流”的入场式

案例二:“小镇做题家”的迷茫

案例三: 渴望独立的巨婴

案例四:“中二少年”的二次元感言

补充阅读: 人格研究的主要问题

实用工具: 常用的人格类型测试

本章参考文献


第二章家庭对大学生的影响

案例一: 谁来欣赏我

案例二: 要和围棋结婚的男孩

案例三: 我是一个错误的存在

案例四: 我的工资谁做主

补充阅读: 父母对儿童的影响

实用工具: 家庭生命周期的阶段

本章参考文献


第三章大学生学业困难

案例一: 时间都去哪儿了

案例二:“混”不下去的大学

案例三: 刷不停的手机

案例四: 我的未来在哪里

补充阅读: 品格优势对学生学业的帮助

实用工具: 坚韧品格的培养

本章参考文献


第四章大学生人际交往

案例一: 其实不想走

案例二: 我爱的人伤我*深

案例三: 不会说“不”的老好人

案例四:“柠檬精”的心酸

补充阅读: 自恋对自尊的作用

实用工具: 良好人际关系的评估

本章参考文献


第五章大学生的性与爱

案例一: 我的女友在哪里

案例二: 遇上暴力恋人

案例三: 突如其来的孩子

案例四: 是爱人,也是对手

补充阅读: 学校性教育的开展

实用工具: 爱的冲突管理技巧

本章参考文献


第六章常见的校园心理异常

案例一: 我就是开心不起来

案例二: 我漂亮吗?

案例三: 都是你们的错

案例四: 我为什么总有那么多担心

补充阅读: 心理健康视频推荐

实用工具: 常用的临床心理诊断量表解读

本章参考文献


第七章校园心理创伤

案例一: 丧亲之憾

案例二: 霸凌之痛

案例三: 疫情之恐

案例四: 情爱之殇

补充阅读: 辅导员心理创伤的识别和干预

实用工具: 生活变故与再适应

本章参考文献


第八章校园危机干预

案例一: 她重新找回了自己

案例二: 无法摆脱的噩梦

案例三: 念不下去的大学

案例四: 筑牢生命的保护网

补充阅读: 关于对“自杀”的误解

实用工具: 学生自杀风险程度评估流程

本章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节选

青少年期的正常是通过不正常来表现的。 ——安娜·弗洛伊德 在心理学中,人格是一个非常复杂而庞大的概念,代表一个人稳定的行为模式和一切人际关系的总和。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自信独立、理性平和的健康人格在人的成长发展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大学阶段是人格发展一个关键时期。大学生们在进入大学之前,人格已经初具雏形,但是尚未定型,极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而发生改变。这对于广大辅导员来说,是“危”也是“机”。“危”是指大学生容易因为一些挫折和负性言论而使原本健康的人格发生扭曲。“机”是指大学生人格雏形中的一些缺陷可以通过教育得到改正或弥补。 从人格的定义来说,本书的所有内容几乎都和人格有关。本章选取了四个典型案例,来聚焦自我意识觉醒、自我认同危机、分离个体化和心智化发展等大学生人格发展中的核心问题。通过这些案例,我们希望向辅导员们形象地展示在大学阶段,学生人格发展的进程和特点,分析大学生身上发生的一些不成熟、不理智行为的心理成因。同时,我们还将展示如何利用共情、倾听、指导等技术与大学生们一起工作,探索他们的内心世界,帮助他们更加健康地发展人格。案例一:“非主流”的入场式案例呈现 美玲(化名)是一名大一新生,却因一身奇装异服已经成为学校的“名人”。她剪过光头、戴过唇钉和鼻环、化过骷髅妆、身上还有许多纹身,各种另类的装扮她都尝试过。在辅导员的印象中,她就是“非主流”的代言人。 *近,为了能在学校运动会入场式有亮眼的表现,全班同学自发在放学后去操场练习入场式方阵。眼看着方阵越来越整齐划一,美玲却来找辅导员,说想退出班级方阵,原因是她不想穿班级的统一服装。她告诉辅导员,自己不能忍受和别人穿一样的衣服。上中学时,她就开始不穿校服了。为此,她几乎每周都会被老师批评。父母曾强制她穿校服,但她穿上后,觉得浑身难受,中途从学校逃回了家。老师和家长*终都拿她没办法,只好随她去了。除了校服以外,她还受不了自己的名字,觉得“美玲”这个名字实在太普通了,经常会遇到重名的情况。她*近一直在考虑给自己改个个性一点的名字。 辅导员听了她的情况,*后选择了一个折中的方案,让美玲作为方阵的引导员,单独走在班级方阵的前面。这样,美玲就不用穿统一的服装了。但同时,她还给美玲提了一个要求,不能穿那些奇装异服。 美玲很高兴地答应了辅导员的要求,精心准备了自己的入场服装。本来,辅导员对她准备的白色网球裙和运动鞋都很满意。谁知入场式当天,她戴着一顶造型夸张的粉色假发招摇过市,再次成为全场的焦点。辅导员也不知道该拿她怎么办才好了。 案例分析 “非主流”一词是相对于主流文化和审美而诞生的。非主流的装扮在青少年群体中*为常见,他们一味地追求与众不同,就如案例中的美玲那样。为什么他们会把 “丑”的东西认为是“美”的,还要招摇过市呢?这和他们的自我意识发展有关。 自我意识(Selfconscious)是指个体对自己身心状态及对自己与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意识,即回答“我是谁”这一问题。和人类对所有事物的认识一样,人对自我的认识也是由表及里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对自我的认识开始由生理的、表象的特点逐渐聚焦到精神的、本质的品质,即人格特质。 自我意识在个体进入青春期之后会变得特别强烈,通常表现为渴望与众不同。因为与众不同可以强烈地吸引他人的目光,让个体明显地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案例中的美玲穿着奇装异服在校园走动,她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展现自己的美,而是为了享受周围人的关注。当别人关注她的时候,她可以明显地感受到自己的存在。而她讨厌“和别人一样的服装”“和别人重名”这些细节,我们都可以从象征的层面上去理解,“和别人一样”意味着自己的个性消失了,她也就在人群中消失,不复存在了。这种对自我的不确定感是个体自我意识不成熟的典型表现。 在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中,个体对于自己的认知和评价要参考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反应,主要包括了对自己的外貌、言行举止、学业表现、人际关系的认知和评价。这些自我认识和评价都成了人格重要的组成部分——“自尊”。一个人的自尊水平并不是稳定不变的。研究发现,儿童的自尊水平会相对稳定;当个体进入9—20岁时自尊水平有明显的下降趋势;成年初期到65岁之间,自尊水平又会有所恢复和增加;到了老年阶段,自尊水平再次下降。 案例中的美玲正处在自尊水平下降的阶段,所以我们也可以把美玲的非主流打扮视作为她提升自尊的一种尝试。美玲的奇装异服使她获得了强烈的存在感,甚至在同龄人中产生了一定影响力,成了学校的“名人”,从而提升了她的自尊水平。但是这并不是一种特别符合社会期待的方法,在她收获关注和认同的时候,也极易招来歧视,甚至有人可能会认为她精神有问题或者是不良青年等。因此,作为辅导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帮助美玲健康地发展自我意识。 作为辅导员,我们首先要看到美玲的存在。案例中美玲因为统一服装而想要退出方阵时,辅导员的处理特别好。如果辅导员直接答应美玲退出,那么就会让美玲丧失一个与集体相处的机会。如果辅导员强制美玲参加,那么会让她体验到个性被抹杀的痛苦。这些都会加剧她在群体里感受不到自己存在的问题。辅导员在处理这个问题时,充分考虑到了这两种情况,所以让美玲做引导员,在着装上拥有一定的自由。辅导员用实际行动告诉美玲,她被老师看到、被尊重了。这对美玲来说,就是一种疗愈。 第二,指导美玲在合适的环境里表达自我。美玲在入场式时依然以非主流的造型登场。这说明,美玲非常渴望被更多人看到。我们需要提醒美玲,特立独行的装扮容易给人造成一种不合群的、另类的刻板印象,而使得原本想与她交往的人望而却步。特别是在一些正式场合,她的行为不仅不会受到认可,甚至可能会给她造成不良的影响。比如她在入场式上的打扮可能会影响班级的整体表现,让其他同学的努力白费,而使她在班级中面临人际矛盾。 因此,我们可以建议美玲多参加个人性质的文体活动,如独舞、走秀或者成为学校摄影社的模特等。在这类活动中,她不仅可以尽情表达自我,感受到自己的存在,还可以收获周围人的掌声和欣赏。 第三,帮助美玲进行社会化。社会化指的是个体在与社会的相互作用中,接受社会影响,掌握社会行为规范、价值观念,成为符合该社会要求的社会人的过程。一个人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必然会牺牲一些个性化的表达。自我意识是在个体不断平衡社会化和个性化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案例中美玲说自己在初中时就不爱穿校服,可以看出她的社会化进程在那个时候就开始出现困难了。研究发现,影响个体社会化进程的因素有很多,其中*重要的因素有三点: 家庭、学校和伙伴关系。所以,辅导员可以充分利用好大学校园生活的特点,鼓励美玲去参加一些集体活动,学会如何在共性和个性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案例中辅导员让美玲做引导员,就是一个非常成功的示范。此外,辅导员还鼓励美玲多与同学、朋友相处,从同龄人处获得更多对于她的反馈,能更全面地认识自己;同时向他们学习如何在共性和个性之间寻求平衡。

作者简介

陈洁,心理学硕士,讲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上海高校心理咨询协会第三届、第四届理事会理事,现任上海城建职业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主任。先后完成了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咨询中心研修项目、第八届中德精神分析连续培训项目(中德班)。获第三届上海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大赛一等奖,上海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进个人、“十年贡献奖”。参编图书《新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保教知识与能力(适用于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等。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