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离乱弦歌:我们的西南联大(求知卷)

离乱弦歌:我们的西南联大(求知卷)

1星价 ¥33.1 (5.7折)
2星价¥33.1 定价¥5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20533492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87
  • 出版时间:2023-04-01
  • 条形码:9787520533492 ; 978-7-5205-3349-2

本书特色

重拾联大师生亲历、亲见、亲闻的珍贵记忆。再现战火纷飞下顽强不屈的家国情怀。山河破碎,文化种子不绝,笳吹弦诵在西南。千里跋涉,刚毅坚卓不屈,名家辈出结硕果。联大人虽身居边陲、物资紧缺、生活困苦。仍能弦歌不辍,时刻保持乐观豁达的精神。

内容简介

西南联合大学是中国抗日战争开始后高校内迁设于昆明的一所综合性大学,由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私立南开大学合并组建而成。西南联大保存了抗战时期的重要科研力量,培养了一大批卓有成就的优秀人才,为中国和世界的发展进步作出了杰出贡献。 本书收录了梅贻琦、朱自清、吴晗等一众联大师生的回忆文章40余篇,全面记录了抗战时期西南联大学子求学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入学经过、课堂生活、师生互动等等,彰显了抗战烽火中联大学子刻苦求学、坚韧不屈的时代形象和中华民族坚贞不屈、薪火相传的民族精神。

目录

**辑 校风校制:坚毅刚卓,民主治校
西南联大的校风和校训 杨光社
西南联大的组织机构和管理工作 杨光社
谈联大的选课制及其影响 李埏
西南联大优良传统激励我们前进! 杨绍鸿
联大的回忆与思考 熊德基
第二辑 三大校长:一人掌舵,两人护航
西南联大掌门人 谢本书
西南联大与梅贻琦校长 梅祖彦
怀念梅贻琦先生 施嘉炀
爱国教育家张伯苓先生 梁吉生 杨珣
蒋梦麟在西南联大 左右
孟邻先生的性格 叶公超
第三辑 课堂之上:通识教育,学术自由
在西南联大的日子里 张凤鸣
大一生活杂忆 张源潜
灿烂的火花 张清常
西南联大社会学系二三事 孙观华
在联大化工系读书时的回忆片断 任(王宏)
回忆联大航空工程系 沈元 徐华舫 曹传钧 赵震炎
西南联大机械系回顾 陈南平 张远东
回忆西南联大土木工程系 陈炎创
我在西南联大学气象 王宪钊
回忆西南联大化学系 田曰灵
忆西南联大物理系 郭沂曾
戏剧课堂内外 赵诏熊
第四辑 教授群像: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华罗庚教授在西南联大 顾迈南
我在联大的六年 陈省身
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 汪曾祺
回忆我在清华和西南联大的几位老师 李赋宁
*完整的人格 李广田
纪念唐立庵先生 朱德熙
怀念金岳霖先生 冯友兰
汤用彤先生散忆 邓艾民
文史大师陈寅恪 黄延复
吴宓教授剪影 傅举晋
回忆我的父亲马约翰 马启伟
记著名动物学家陈桢教授 孙敦恒
章名涛老师的言传身教 宗孔德
怀念李辑祥老师 马芳礼 郭世康
忆德高望重的刘仙洲教授 董树屏
结构学权威蔡方荫老师二三事 庞瑞 杨玉玮
李继侗教授在西南联大 李建武
深切怀念饶毓泰老师 虞福春
科学的楷模 金恒年
忆爱国学者陈序经先生 林元
忆雷海宗师 王敦书
怀念严师杨石先教授 申泮文
展开全部

节选

西南联大的校风和校训 杨光社 一、西南联大的校风 西南联合大学的校风,不是北大、清华、南开三校优良传统的简单相加,而是在新的环境和历史条件下,相互依存、联系、渗透、影响以至融合而发展形成的。在三校原有的基础上,经过融会贯通、发展创新,形成了既与三校有共同之处,又独具特点的新的联大校风。笔者1942-1946年在联大师院国文系后转文学院中文系毕业,对联大校风有深切的感受。我以为,联大校风概括起来是:“民主自由、严谨认真、团结合作、开拓创新。” (一)民主自由 西南联大的民主自由蔚然成风,“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举民主堡垒之称号”,是人所共知的。现就治校方针、培养目标、组织机构、教学科研与民主运动等几方面简述如下: 1.治校方针 西南联大治校方针,是在学校领导和广大师生与国民政府的教育统制政策斗争中,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而形成的。抗战初期,国民政府的态度比较积极,在政治上开放了某些民主,在教育上开始由平时教育向战时教育转变,对教育的控制亦有所放松。西南联大就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成立,逐步形成民主治校的方针和一系列制度。后来,到抗战相持阶段,国民政府对人民的压迫日益加紧,对教育的控制也日益严格。1939年3月,全国第三次教育会议召开,蒋介石在“训词”中说:要以三民主义为“教育的*高基准”,要求“齐一趋向,集中目标”。国民政府乃向各大专院校颁布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如大学教师资格审查、聘任、待遇、休假办法及大学课程科目表、学籍管理、统一招生制度等。1939年下半年,教育部颁布大学课程科目表。1940年又发训令,要求联大遵照“部订”课程科目表组织教学。对此,联大师生反感强烈。6月10日,联大教务会议讨论通过文件,对教育部上述规定和训令,逐一提出异议:(1)“大学为*高学府,包罗万象,要当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岂可刻板文章,勒令从同。世界各著名大学之课程表,未有千篇一律者,即同一课程各大学所授之内容,未有一成不变者,唯其如是,所以能推陈而出新,而学术乃日臻进步也。”(2)“教育部为*高教育行政机关,大学为*高教育学术机关,教育部重视大学教育教学之成绩,以为赏罚殿*。但如何研究教学,则宜予大学以回旋之自由,律以孙中山先生权能分立之说,则教育部为有权者,大学为有能者,权能分职,事乃以治。”(3)“教育部为政府机关,当局时有进退,大学百年树人,政策设施宜常不宜变。若大学内部甚至一课程之兴废亦须听命教育部,则必将受部中当局进退之影响,朝令夕改,其何以策研究之进行,肃学生之视听,而坚其心志。”(4)“今教授所授之课程,必经教育部之指定,其课程之内容亦须教育部之核准,使教授在学生心目中为教育部一科员。”(5)“教育部今日之员司,多为昨日之教授,在学校则一筹不准其自展,在部忽然智周万物,人非至圣,何能如此?”*后,提出要求:“盖本校承北大、清华、南开三校之旧,一切设施均有成规,行之多年,纵不敢谓为极有成绩,亦可谓为当无流弊,似不必轻易更张。”此呈文由常委会报请教育部,将本校作为例外,实行独立自主的民主办学。由于广大师生的要求,联大在课程设置上,除少数课程是照“部订”科目执行外,其他课程均按初期在原三校课程基础上,调整变通排定,组织教学,效果良好。 2.培养目标 国民政府教育部提出:“大学教育应为研究高深学术,培养能治学治事治人创业之通才与专才之教育。”强调重视“实用科学”,从而贬低了文理科。公费待遇优先照顾工科学生,招生及选送留学生,工科录取比例往往比文理科高。这种轻通才重专才、轻文理重工科的教育方针,引起了学校领导和广大教师的反对。联大常委梅贻琦一向主张大举应以“通识为本,兼识为末”。此时,又在《大学一解》中指出:“通专并重”,不易实行;“重心所寄应在通而不在专”。中文系教授朱自清在《论大学共同必修科目》中指出:“近年来因为种种原因,大学生更只拥挤在工学院和经济系里,这是眼光短浅,只看在一时应用上,这是大学教育不健全的现象。……大学应该注重通才而不应该一味注重专家。”潘光旦在《工业教育与工业人才》中提出主张:“即使是工科学生也应该着重培养成工业领导与组织、理论人才,而不是只有一技之长的匠人。”学校领导还以校务委员会名义上书,对教育部只重专才、不重通才,只重实用科学、不重文理科的方针提出不同意见,并要求在公费待遇上“泯除学院之别”,取得一定效果。 3.组织机构 西南联大在组织机构的设置上,充分体现了民主治校的精神。有常委会、校务会、教授会和专门委员会……教授会由全体教授、副教授组成,主要任务是审议教学方案的改进,研究学生的管理;学生的毕业成绩与学位的授予,审议常委会或校务会交议的事项;对学校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虽是咨议性质,但对学校的行政管理、教学设施、学生学习都有很大的影响和作用。教授会主席由常委会主席担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