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BN:9787576606768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167
- 出版时间:2022-12-01
- 条形码:9787576606768 ; 978-7-5766-0676-8
内容简介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毕业生社会流动研究》从历史和现实维度、理论和实践维度等多角度多方位展开了研究,主要内容如下:一是从理论维度出发,对研究对象进行界定,并结合研究中涉及的社会流动、社会分层相关理论进行梳理分析,为接下来的研究打好基础。二是从历史维度出发,梳理清楚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校毕业生社会流动的历史,并根据历史特点划分了三大历史阶段、八个历史时期。三是从全局维度出发,分析高校毕业生社会流动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深刻复杂的变化,通过国际国内两个视角研究新发展动态,为研究成果注入新活力。四是从现实维度出发,分析高校毕业生社会流动渠道、流向分布、流动困境,梳理大学生社会流动的现状,全面分析影响高校毕业生社会流动的先赋性因素和自致性因素,深挖原因,找出存在的问题。五是从实践维度出发,建立政府、学校、企业、家庭、个人“五位一体”的对策体系,构建理想的高校毕业生社会流动机制,多方面提升大学生社会流动能力,优化人才资源配置,激发个体积极向上、开拓进取的精神,给社会有机体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总体来看,该书具有三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大学生就业是当前社会十分关注的话题,特别是进入新时代,我国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加,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就业形势也更加严峻。将社会流动理论、社会分层理论等作为研究大学生就业的理论基础,将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管理学多个领域的研究成果应用到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研究大学生就业现状,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参考、借鉴和指导,促进高校育人工作的高质量发展。 二是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真理来自实践,*终都要应用到实践。该书在写作的过程中,非常重视研究成果的实践性。该书倾向于引用实证数据来进行论证和说明,采用大量实证数据,通过实证分析、对比研究,用数据来说话,用现实来证明,增强信服力,提高科学性、实证性。在研究成果的实践应用上,倾向于结合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实际,增强就业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 三是具有较强的时代性。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将十八大以来国际和国内的时代环境概括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于高校毕业生而言,新时代是一个奋进的时代,是国际国内深刻变革的时代,充满机遇与挑战。该书结合新时代特点,梳理当代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和就业心态,进一步提出有针对性的策略,帮助高校毕业生提高就业能力,顺利实现就业。
目录
**章 高校毕业生社会流动相关理论
一 研究对象
(一)高校毕业生范围界定
(二)社会流动含义
(三)高校毕业生社会流动含义
二 社会流动理论
(一)社会流动研究的缘起
(二)现代社会流动研究的重要理论成果:三大流派
三 社会分层理论
(一)马克思的阶级分层理论
(二)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
(三)涂尔干的“分工分层论”
四 中国社会分层研究
(一)毛泽东社会分层理论
(二)改革开放后的社会分层研究
第二章 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动历史演进
一 **阶段(1949-1993年)的高校毕业生社会流动状况
(一)新中国建立至1956年的高校毕业生社会流动状况
(二)1956-1966年的高校毕业生社会流动状况
(三)1966-1978年的高校毕业生社会流动状况
(四)1978-1993年的高校毕业生社会流动状况
二 第二阶段(1993-2007年)的高校毕业生社会流动状况
(一)1993-1998年的高校毕业生社会流动状况
(二)1998-2007年的高校毕业生社会流动状况
三 2007年以来的高校毕业生社会流动状况
(一)2007-2012年的高校毕业生社会流动状况
(二)2012年以来的高校毕业生社会流动状况
第三章 高校毕业生社会流动现状
一 高校毕业生社会流动国际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
(一)全球经济发展乏力
(二)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深受国际贸易影响
(三)国际关系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
二 “新时代”高校毕业生社会流动呈现新变化
(一)经济环境:经济发展新常态
(二)就业环境:就业出现新常态
(三)高校毕业生社会流动的社会环境产生了新变化
第四章 高校毕业生社会流动现状分析及其困境
一 高校毕业生社会流动渠道现状分析
(一)拓宽升学成才渠道
……
第五章 高校毕业生社会流动影响因素
第六章 高校毕业生社会流动困境的解决路径
参考文献
节选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毕业生社会流动研究》:在这一段时间内,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学校按计划统招,学生按计划统分,用人单位按计划接收,政府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这一时期的高校毕业生的社会流动不论是在区域上还是在规模上,都受到当时政治环境、经济政策、分配政策、就业政策等因素的影响,呈现出明显的计划性和指令性特点。(一)新中国建立至1956年的高校毕业生社会流动状况新中国建立之初,社会经济凋敝,百废待兴,为巩固新政权、突破帝国主义封锁进行了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三大改造运动等,并借鉴苏联经验,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政治体制。同时,新中国社会各项事业的建设急需大批人才,大学生成为特别稀缺的资源,党和政府同样借鉴苏联经验,对高校的招生与就业采取高度集中计划模式,大学生毕业由国家统一分配,实行统包统分的就业政策。这一时期的重大政治、经济事件决定了当时的阶级阶层关系,原本的阶级阶层关系和等级结构发生了变化,这也成为中国社会阶级阶层关系的重塑时期。当时的社会结构非常简单,可以简单概括为“两阶级一阶层”,主要包括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并且知识分子*终要转化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这一时期的大学毕业生社会流动具有很强的计划性,毕业后流动到什么地方、流动到什么岗位,都由国家统一分配,基本上不是个人意愿所能决定。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当时知识分子的匮乏。在1949年新中国建立时,百废待兴,各行各业都需要大量的人才。虽然工人阶级、农民阶级数量比较多,为当时的各项建设提供了丰富的人力资源,但是知识分子十分缺乏,高等教育很不发达,当年的高校毕业生仅有2.1万人,远远不能满足各条战线上对技术人才、管理人才的需求。为解决此问题,1950年6月22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发出的《为有计划地合理分配全国公私立高等学校今年暑期毕业生工作的通令》中规定:从毕业生人数较多的华东、中南、西南三个大区抽调部分毕业生支援重点工业建设区——东北区;另从华北抽调部分毕业生充实中央党政机关①。在当时人才匮乏的情况下,实行这样的高校毕业生的工作分配,用人单位根据国家政策统一调配、统一接收,能够使有限的人才得到合理配置,让大学生学有所用,为大学生施展才华、报效祖国提供了用武之地,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各项建设之中去,避免了高层次人才资源的浪费。1951年,周恩来在一次会议上指出:“人才缺乏已成为我们各项建设中的一个*困难的问题。不论在经济建设、国防建设,还是在巩固政权方面,我们都需要人才。”所以,根据当时国家建设需要,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1951年颁发了《关于1951年暑期全国高等学校毕业生统筹分配工作的指示》和《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两项文件,按照“统筹分配”的方针和“学用一致”的原则,为全国高校毕业生分配工作;1952年发布了《关于1952年暑期全国高等学校毕业生统筹分配工作的指示》,文中明确指出:“高等学校毕业生的工作由政府分配,这是完全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发展与需要的。”②同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全国高等教育学校一九五二年暑期招收新生的规定》,成立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委员会,除个别学校外,一律统一参加考试,这是我国高考制度的开始。这样,我国就确定了高校统一招生和毕业生统一分配的制度。毕业生分配采取“集中使用、重点配备”的方针及其相应的政策,对保证当时国家156项重点建设项目的迅速建成和**个五年计划的顺利完成起到积极的作用。在这一时期,大学毕业生社会流动主要是受国家政策的影响,具有很强的计划性。大学毕业生流动的方向由国家决定,具体到什么部门工作、做什么样的工作都由国家分配;工作单位的性质是全民所有制单位;流动的地域比较广,基本上是全国性的,祖国哪里需要就去哪里工作。总体来看,这一时期的大学毕业生是向上流动的。(二)1956-1966年的高校毕业生社会流动状况1956-1966年,中国社会进入一个新的变动时期。人民公社运动和户籍制度将农民限定在农村;“大跃进”失败,使得数千万已经流动进城的农民又回到农村,导致出现逆城市化现象;三次大的群众性政治运动——“反右”“反右倾机会主义”和“四清”,使许多人的阶级阶层关系、社会地位发生变化和逆转①。1956年《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出版,毛泽东在其中的《在一个乡里进行合作化规划的经验》一文按语中说道:“一切可以到农村工作中去的这样的知识分子,应当高兴地到那里去,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我们提倡知识分子到群众中去,到工厂去,到农村去。”这些思想和举措,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时的就业压力和一系列社会问题,有力地支援了边疆、农村的发展。在计划经济时代,国家为了发展一些特殊的行业而需要一些特殊的人才,所以除教育部外,一些高校还直属于其他中央部门管理,比如,国防部、铁道部等。此外,绝大多数的高校直属于地方政府部门。高校隶属上的差异和国家重点建设的现实需要,导致不同的高校有不同的大学毕业生分配政策与之相匹配。于是,1958年出台了新的分类安排大学生就业政策。在中共中央下发的《关于高等学校和中等技术学校下放问题的意见》中指出:“由中央教育部和其他有关部门直接领导的学校的毕业生,原则上由中央统一分配;也可以同学校所在的地方商定分成比例,分配一部分给所在的省、市或自治区。划归省、市或者自治区领导的学校的毕业生,原则上由省、市或者自治区分配。”……
-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26.6¥38.0 -
世界尽头的咖啡馆
¥18.0¥45.0 -
咬文嚼字二百问
¥9.6¥32.0 -
《标点符号用法》解读
¥6.2¥15.0 -
从零开始的女性主义
¥30.3¥52.0 -
字海探源
¥23.4¥78.0 -
乡土中国
¥14.6¥26.0 -
与内心的恐惧对话:摆脱来自亲人的负能量
¥34.1¥48.0 -
你能写出好故事-写作的诀窍.大脑的奥秘.认知的陷阱
¥9.8¥32.8 -
中国人的精神
¥9.9¥29.0 -
社会学:原来这么有趣有用
¥9.1¥36.0 -
从白大褂到病号服:探索医疗中的人性落差
¥12.7¥39.8 -
焦虑心理学:不畏惧、不逃避,和压力做朋友
¥11.4¥38.0 -
理解生命
¥10.5¥32.8 -
始于极限:女性主义往复书简(八品)
¥22.4¥59.0 -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
¥12.1¥36.8 -
非暴力沟通心理学 : 用非暴力沟通化解冲突
¥9.0¥36.0 -
上大演讲录(1922-1927卷)(九品)
¥14.0¥52.0 -
那时的大学
¥8.4¥28.0 -
汉字王国
¥11.5¥4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