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06893923
  • 装帧:平装-胶订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512
  • 出版时间:2023-04-01
  • 条形码:9787506893923 ; 978-7-5068-9392-3

本书特色

辨识自我是人与社会初的对话。 辨识他人是在拥有了对世界一定的认知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对他人的看法,是经过了理性思考的认识。 辨识义理是在对社会的感性认识与理性思考相结合之后,形成了自己独立的思维方式,是具有思辨、哲学意味的阶段。 通过辨识,我们形成对自我与社会的认知;反过来,这些认知使得我们日渐成长为具有辨识度的人。在这个过程中,看似是我们在不断辨识更广阔的世界,其实我们也在辨识中不断加深对自我的认知,逐渐明确人生的方向,找准人生的定位,探寻自我生命与家国、社会的联系与意义。

内容简介

生命的辨识度》是一部充满人生哲理的散文集。以人的社会化为创作基点,立体描绘了作者辨识自我、辨识他者、辨识义理的阶段性时空画卷,在辨别认识人事物的同时辨别认识自己的生命本质、生活目标与生存价值,个体的喜乐、爱恨、进退折射出整个社会的喜乐、爱恨、进退,全书展示了辨识能力和被辨识能力形成的生动实践,彰显了美的辨识度之于生命的终极价值,在辨识好恶美丑、真假智愚、公平偏私、正义邪恶的岁月中,不断锤炼生命的辨识度,不断锤炼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的生命意义。

目录

生命的辨识度(自序) **辑 辨识自我 莲花血鸭 永新师范四章 狼突故土 四十里街镇的女孩 情痛抚仙湖 听取蛙声一片 彷徨文岭 书法爱情 我的诗我的文我的圈层 故乡的清明雨 走出瑶溪大湾村 第二辑 辨识他者 那一片凤羽 边城满洲里 鼓浪屿的人 伤小西 四祭文稿 大湾纪行 成友宝的“爱恨情愁” 火凤凰张斌 小锤敲过一千年 风险体验润泽云南旅游 锦绣象牙塔 六点网络 “昂玛吐”的世界 第三辑 辨识义理 瑶溪的雪 心中的快雪 研究院的入口 往事如风的碎片 大湾刘氏五修族谱自序 一潭真心 实体书店通向文化空间 底线是一种社会力 以正向亚文化引导负向亚文化 创造历史皆少年 少儿阅读教育是乡村发展的动力源泉 平台型媒体上的文化名家与z时代 资源与创意齐飞 修辞在网络社会中的传播价值 奔向文明之光 一种乡村社会治理的《资治通鉴》 一种新的乡村发展推力 致所有 附录 刘建华近期诗歌 新古体诗 现代诗
展开全部

相关资料

——摘自学习强国平台 作者于秀娟 人为什么需要写作?有的人将写作当作情感的宣泄渠道,有的人将其当作对抗孤独、战胜死亡的武器,还有的人把写作看作是自己的人生总结……刘建华博士虽然是新闻传播领域的学者,但文学创作已成为他生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多年来他笔耕不辍,《生命的辨识度》又让他在达到自己人生目标的路途上前进了一步。 当今的文学包括影视,都有一种“现实的饥渴”,相比诗歌和小说,散文更倾向于真实记录,非虚构性成为其广受欢迎的重要原因。《生命的辨识度》所收录的散文主要记载了作者的成长、求学和工作经历,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时间跨越20多年。借助散文的“真实性”,读者得以窥见作者的部分生命轨迹:童年与伙伴们在山林间饥饿式“劫掠”,从混沌懵懂到奋发苦学的转变,父母披星戴月养育6个儿女的艰难,故乡壮阔的山川河流,乡邻们世世代代沿袭的风俗传统…… 无论是在乡村教学还是在省城工作或是定居京城,对建华来说都只是换了一种生活方式,虽不再面朝黄土背朝天,却与父辈们一样的辛苦,秉持着同样的道德操守和人生准则。读者可以在多篇文章中读到他对人生理想“浮士德式”的孜孜以求,对自己心路历程的大胆剖析,对逐渐远离的青春的追索,以及出走半生依然葆有少年心的真性情。随着年龄的增长,其视野格局不断扩大,关注焦点也从小我、小家到故乡乃至国家及人类社会,从关注自己的专业领域向多学科、多领域不断拓展。 本书所选文章中,对亲人、故乡的描述占据了重要分量,不仅是作者的个人回忆录,也是一本家族史和家乡志。建华见识过也亲身实践过*底层农民的辛劳,走出大山、不甘于命运的安排,成为他人生发奋的*初源动力。而当他真正离家千里,故乡、亲人又成为挥之不去的人生原点,魂牵梦绕、心之所系。他笔下有肥美的莲花血鸭、霏霏迷蒙的清明雨、倏忽而至的冬日快雪,无论起笔在哪里,落笔都是故乡,是故乡亲人们辛苦的劳作、祭祖送葬的肃穆、团聚与分离的乐与痛。青少年时代的拼搏是为了走出大山,而兜兜转转几十年,心却依然留在故乡。 沈从文对湘西的追忆、汪曾祺笔下一粥一饭的烟火气、丰子恺对儿女天伦之乐的温馨记录,这些都间或在建华笔下露出端倪。《莲花血鸭》一文中,他不仅详细介绍了血鸭的种类、吃法、名字的起源,还回忆了当年父母养鸭的辛劳、当地百姓祭祖吃鸭的习俗以及生命力顽强的血鸭对减轻饥荒所作出的贡献,文笔细腻、刻画细致,如纪录片画外音,读来有画面感,有音乐流淌的旋律,穿插其间的诗词典赋和史料又给文章增添了文学的华美与历史的厚重感。 与当今流行的“轻阅读”“浅阅读”不同,建华的散文没有浮于生活表象的吟诵,而是带有哲理思辨性,带给读者思考的空间。生命为什么需要辨识度?因为与时间相比,生命有限,那就以笔对抗,将不可追的时间固化下来,将只有一次的生命固定,将以往人生用笔重走一遍,将浑浑噩噩的人生梳理清楚。谁的生命需要辨识?每个人的生命都需要被辨识、被言说。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每个人都是在与他人的交往、碰撞中,在一次次“自由”的人生选择中,才逐渐明确“我是谁”。建华通过记录和反思与自我有过生命交集、在人生旅途中留下或深或浅痕迹的人的故事,力图建立起多维参照体系,为自我人格定位树立标尺,以便更深刻地了解自我,也更透彻地理解人生真谛。 作家余华曾经说过:如果文学里真的存在某些神秘的力量,那就是让读者在属于不同时代、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的作品里,读到属于他们自己的感受,就像在属于别人的镜子里也能看清楚自己的形象一样。相信,读者们在《生命的辨识度》中也能看到自己的形象,这样,作者的辛苦创作就是值得的。 (于秀娟 系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高级编辑,艺术学博士后)

作者简介

刘建华,笔名刘德潜,男,江西莲花人,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传媒研究所执行所长、研究员,全国县级融媒体中心能力建设年会负责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文化研究博士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传媒经济学博士。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常务理事,高校毕业生就业协会宣传与全媒体人才培养工委会副理事长,中国记协新媒体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央国家机关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人文社科期刊评价推荐专家,部学位中心评审专家,国家社科基金评审专家。出版《几回回梦里稻花香》《节点与变局》《对外文化贸易研究》《传媒国际贸易与文化差异规避》《與情消长与边疆社会稳定》《民族文化传媒化》等书近40部,“一本书学会新闻采写”从书主编,《中国传媒融合创新研究极告》《中国传媒社会责任研究报告》蓝皮书主编,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现代传播》等发表文章150余篇,发表作品字数 600 余万字,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报印资料《新闻与传播》等全文转载。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