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身体理论:审美与消费的经验

身体理论:审美与消费的经验

1星价 ¥47.6 (7.0折)
2星价¥47.6 定价¥6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03974175
  • 装帧:平装-胶订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272
  • 出版时间:2023-05-01
  • 条形码:9787503974175 ; 978-7-5039-7417-5

本书特色

1.身体在做什么?
人,消费的对象和意义来自信息世界,并且*终将消费于信息世界。这种西西弗斯式的生活并不能让每个人都成为英雄。而人们在炫技式的“消费狂欢”中展示自己的消费能力的同时,其内在原因则是信息技术带来的心灵深处的孤独与恐惧,这也的确是现代人生活的荒谬之处。
2.身体被施加了什么?
无时无刻地保持“信号正常”,以被他人和世界所感知。从这个意义上讲,通信工具肉身化了。但当现代消费者以智能化的肉体代替了原始的身体感官的同时,一种虚假的消费体验也蒙骗了主体本身。
当现代消费者在尝试利用科学武器消灭孤独的消费体验的过程时,反而会使自己更加孤独下去,这种俄忒普斯般的厄运犹如一记咒语加之于当下的消费者之上,更增加了一些悲剧色彩。
3.是否只有身体遭遇痛苦时才能重新确认自己? 疼痛令青年们暂时脱离了沉思或实践中的观念世界,重新感受到了身体的在场性,他们借助身体的疼痛体验以满足“自我实现”的渴望与冲动。 4. 现代人能否为孤独的心灵重新寻得栖身之所?
人无论如何都是要生活在自我之中的,不管沿途的景色如何诱人,注定终要面对自身所处的社会。现代的旅行就是为了帮助人们更加舒适地重返社会,这是旅行者的既定立场。尽管作为抵偿,旅行者必然要忍受旅途中的煎熬,列维- 施特劳斯将之归结为,为了获得道德刺激而需要忍受的“无根”折磨。在漫长或短暂的旅途中,陌生文化的侵入以及社会关系的失踪往往令人怅然若失,本体安全感的缺失成为旅行者面临的头等大事。而相对地,虚假的客观性与人们的好奇心却将道德刺激升华为宝贵的生活经验,一张张旅行拍摄的照片便成为日后我们饶有兴味的谈资与精神资本。

内容简介

一直以来,身体在西方哲学的图景中都以潜在命题的形式存在,而以儒、释、道为核心的中国哲学却将身体视为原初。中国古代的身体观念、美学和意象建立在以“身”为主,彼此关联的意象丛,这与西方现代身体哲学具有对话的可能。本书依托一种文化接受的研究路径,对中国社会的身体观念的古代源流与近代转变进行细致考察,试图在以一种崭新的认识路径的展现中国社会的身体观念由来。身体理论的关注不仅有助于厘清中国传统美学的崭新脉络,还增多了剖析当代中国社会生活图景的认知可能,作者通过对中国社会自古以来的文身现象考察与思辨,研究认为审美的转变

目录


目录 引 言 / 001 **章 华夏之身 / 005
**节 中国身体观念的源流 / 009
第二节 古代身体审美的面向 / 017
第三节 近代身体意象的巨变 / 028 第二章 接受与转义 / 035
**节 身体的史学接受 / 038
第二节 身体的哲学图景 / 046
第三节 身体研究的路径探索/ 069 第三章 文身问题考辨 / 081
**节 历史、理论与田野 / 084
第二节 文身的体验与消费 / 100
第三节 文身的生产与审美 / 119
附录 1 受访对象基本情况/ 132
附录 2 田野笔记节选 / 134

第四章 消费之身 / 159
**节 触屏时代的消费体验 / 162
第二节 传统技艺的消费反思 / 171
第三节 美好生活与消费社会 / 177 附 录 20 世纪有关身体与影像的法国学术传统 / 191
参考文献 / 242
后 记 / 258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刘新宇,山东济南人,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社会学博士,任职于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研究兴趣为身体理论、性别与家庭、消费社会研究等,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一项,出版专著《礼俗时刻:转型社会的婴儿诞养与家计之道》。在《中国社会科学(内部文稿)》《民族艺术》《妇女研究论丛》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相关研究多次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和人大复印资料转载。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