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208185142
  • 装帧:平装-胶订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188
  • 出版时间:2023-10-01
  • 条形码:9787208185142 ; 978-7-208-18514-2

内容简介

本书以“精神内守而不外越于形骸”为早期道家学术的核心,以形神相依和身心一体为指向,将内在精神修为统摄外在世界,体现人的内在统一和“损之又损”的修为过程,揭示道家精神修养的专一性、反复性和体证性特点,展示出道家精神修葺和修炼的深湛功夫和幽邃途径,揭示早期道家“赤子”“婴儿”的本真生活。以否定思维为途径,围绕世界是否接近可以认知、强势强制行为是否可行、民众受搅扰之如何避免三个层面,老子赋予自我以关系性和对象性的思考,对“我”“吾”进行了礼仪、偏见和利益层面的否定。庄子则亲证自身的思想观点和主张,以自身逍遥飘逸的形象阐释其精神独立的践履,阐论庄子哲学的形成具有深彻的境遇性和在场性特征。道家完成了世俗超越和价值重诂,老子以利物不争的界定“善”的意涵,进而对玄德和道予以颂赞。庄子则通过至人边缘化的社会地位,安宁和悦的心境、严肃豁达的人生态度求,以及为求超脱对天下理想秩序的设想,解析至人超然、超脱的特征。杨朱一派常列举表示对比、对抗、相反观点的词汇,突出其“为我”或“贵己”的立论宗旨和目的所在,对功名天下的疏离批判,对个体生命的顺任维护,凸显了人的生存意义和现实意义。以“民”和“天下”为指向,道家论证了精神修为的过程和治理层级的的评判标准。

目录

目录 导论1 **章早期道家“内”之论24
一、 问题的提出24
二、 “内”:养生学意义上的生理和心理和谐系统机制25
三、 “内”:精神世界的建构28
四、 “内”:人之天性、本性及存守34
五、 “守内而不失外”37
六、 结语42 第二章“损之又损”“深之又深”:道家独特的精神修为44
一、 问题的提出44
二、 “为(体)道”:早期道家精神修为的实践智慧46
三、 “致虚”“守静”:道家独特的修为功夫55
四、 早期道家精神修为的专一性和反复性65
五、 结语79 第三章“婴儿”“赤子”:早期道家本真生活的隐喻80
一、 早期道家“婴儿”概念的提出81
二、 早期道家文献中“婴儿”的特性86
三、 婴儿与道的其他喻体的关系94
四、 结语103 第四章否定和超越:试论老子的否定式表达104
一、 问题的提出104
二、 老子否定式表达的形式种类108
三、 老子否定的内涵116
四、 结语124 第五章对象性和关系性:老子面向自我的沉思125
一、 问题的提出125
二、 自我价值的确立:“身”“独”“私”129
三、 自我的关系性视域:“不自生(见)”141
四、 自我的中立和中和144
五、 对象性的场域和格局:“吾”与“我”148
六、 自我的整合和统一:“抱一”“柔”“和”152
七、 结语157 第六章道言与体知:从庄子在《庄子》中的形象来看159
一、 问题的提出159
二、 庄子以安贫的态度体证生命的尊严164
三、 庄子向死、甘无用之境以体证生命的欢愉168
四、 庄子以重“质”、破“自是”的理性体证生命的丰富与平等
172
五、 结语180 第七章试论老子之“善”181
一、 问题的提出181
二、 先秦其他文献中“善”的含义182
三、 “善”在《老子》文本中的含义183
四、 老子之“善”是一个可以分析的概念186
五、 老子“善”的丰富意涵190
六、 “善”与“道”“德”“无为”的关系198
七、 结语200 第八章超然:《庄子》至人观研究201
一、 问题的提出201
二、 至人边缘化的社会地位和存在方式203
三、 至人超然、超脱的精神追求206
四、 至人超然境界中的现代启示215
五、 结语217 第九章功名天下何为重:从《列子·杨朱》中的对比项来看218
一、 问题的提出218
二、 人物对比222
三、 与人物对比相辅的对等对比226
四、 价值的对比229
五、 对比之后的共性批判234
六、 结语236 第十章“以百姓心为心”:试论老子的民意论237
一、 问题的提出237
二、 《老子》文本中“民”的称呼和状态240
三、 圣人对民的态度、方法、劝告、期待251
四、 政权合法性的基础:民心民意262
五、 结语273 第十一章《庄子》的天下观275
一、 问题的提出275
二、 《庄子》中的“天下”概念277
三、 《庄子》理想的天下秩序279
四、 天下的理想秩序源于至人之“无用”285
五、 《庄子》天下观与儒家天下观之比较289
六、 结语293 第十二章“上”“下”之间:兼论老子思想中的治道类型295
一、 问题的提出295
二、 “上”的含义297
三、 “下”的含义304
四、 何为“上德”308
五、 何为“下德”313
六、 从“上”到“下”的层级治理类型317
七、 结语326 附录一从《尸子》的人物评价看其对道家学说的继承与发展328 附录二试论《庄子》中的“自”348 后记366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李晓英,女,1970年8月出生,史学博士,河南周口人。现为周口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研究领域为先秦道家哲学和先秦古典文献,曾出版《个体论:先秦儒道对“德”“道”诠释》等著作。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