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精要-  卡斯泰
读者评分
5分

大家精要- 卡斯泰

1星价 ¥16.7 (3.7折)
2星价¥16.7 定价¥45.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商品评论(1条)
ztw***(三星用户)

好书一本。

2024-06-09 11:40:54
0 0
图文详情
  • ISBN:9787561387115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暂无
  • 出版时间:2017-01-01
  • 条形码:9787561387115 ; 978-7-5613-8711-5

本书特色

“卡斯泰之后,海军理论界就没再产生过新的战略理论家,后续所谓的战略学家不过是历史研究者或理论分析者。”罗辛斯基对卡斯泰的评价可谓至高,却也精准地表现了他对海军理论界的贡献。即使是在军队制度十分健全、军事设施几近完善的现在,卡斯泰的海军战略思想也是不可忽略的,仍在海军理论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内容简介

“大家精要”丛书之《卡斯泰》讲述20世纪海军上将,著名的的海军战略理论家卡斯泰的光辉学术生涯。他一生经历两次世界大战,共完成十八部著作,发表三百余篇文章,其海军战略思想对世界海军建设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书便对其重要战略思想尤其是其代表作《战略理论》作了重点介绍和分析。

目录

序言





第1章 家庭背景与成长历程


并不显赫的家世


从“”到优秀毕业生


女王的接见与德皇的“预言”


从雅典到耶路撒冷——思想的萌芽


东南亚之行及部著作


危险的人与印度


职业生涯的次波澜





第2章 理论界崭露头角


海军建设与运用问题的讨论


18世纪的海军军事思想


勒旁特战役及其现实意义


联合打击力量——海军战术问题的研究


战列舰论证方案





第3章 次世界大战的遗憾


在亚得里亚海和伊奥尼亚海


达达尼尔海峡与卡斯泰计划


远东


在“牛郎星”号上


从海军部到航空兵大队





第4章 次世界大战后的思考


潜艇战之总结


与李勋爵之争


参谋部之若干问题


“让·巴赫”号战列舰


海军参谋部的工作





第5章 未实现的抱负


权力的止步


组建高级国防学院


与达尔朗的格格不入


北方舰队司令


告别军界


后的日子





第6章 战略理论


技术因素是海军战略发展的推动因素


战略的制约因素与战略机动


战略的原则与手段


制海是对海上重要交通线之控制


殖民扩张——军事与政治的关系


骚动理论及历史观





附录


年谱


主要著作
展开全部

节选

1915年2月,地中海舰队总算迎来了它的任务——夺控达达尼尔海峡。这一作战计划是由英国人负责制订的,其目的是通过对达达尼尔海峡的控制,达到占领伊斯坦布尔,终建立一条经博斯普鲁斯海峡连接俄国和地中海的海上军备物资供应通道。对于地中海舰队参与英国作战计划一事,卡斯泰表现出极大的不满与抵触情绪,不是对作战本身有不同看法,强调士气与进攻的卡斯泰不会放过任何可能的参战机会,让他耿耿于怀的是作战计划中地中海舰队的地位。整个作战行动完全由英国人指挥控制,人只是“处于一个不起眼的位置,当英国人进攻时,人如同一个守大门的,舰队指挥官成了英国人手下无足轻重的小角色”。他对同事发泄道:“我们可真是丢尽了脸面!”卡斯泰认为,既然夺控达达尼尔海峡也是的需求,那么理所当然,应该由英、法两国海军共同制订作战计划,海军在行动上要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对战争失去信心以及精神上的彻底失败,使得海军毫无斗志,“由于指挥官的无能才导致这一令人失望透顶的结果出现,全世界可能都在看我们的笑话”。

在卡斯泰眼里,参与作战的英国舰队就像一支冒牌货,并没有表现出一流舰队应有的特点,“舰体保养状况参差不齐,一些武器装备似乎根本就没进行过保养。鼎鼎大名的‘老人星’号战列舰上,主炮炮闩竟然锈迹斑斑,更别说装备上的种种缺陷。这些令英国设计师沾沾自喜的舰艇简直就是一堆废铁……英国人的训练水平也远不如想象中那么高深,多格海岸战斗的失利就足以说明这一点,从战略的角度来看,英国人的错误一开始就隐藏在作战指挥过程中”。“英国海军的士气不比我们好到哪去,事实上,他们可能比我们更恐惧”。

由于无法改变指挥官的决定,卡斯泰只有将他的想法写成文章。1915年3月1日,他以论文的形式写下了自己的达达尼尔海峡行动计划。在文章中,他首先对英国人进攻达达尼尔海峡的计划提出强烈的抨击,指出,从军事上看,进攻行动将导致十分不利的兵力分散,而政治手段却没有事先得到充分的利用,殖民帝国的穆斯林盟友“表现很好,他们的忠诚并没有受到伊斯坦布尔敌对势力的”,这一点可以加以利用。从地缘政治的角度来看,意大利人无论加入哪一方都将会加强自身的政治和军事联盟力量, 因此,通过积极的外交促成奥地利、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弃权至关重要。除此之外,俄罗斯的参与和承诺也同样非常重要。

关于攻击达达尼尔海峡,他认为,单纯的海上攻击行动是不够的,有必要扩大军事行动的范围,“在这种情况下,达达尼尔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要得到伊斯坦布尔,就必须提前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来自于海上的所有补给通道处于畅通状态,而保证这一状态实现的前提是封锁博斯普鲁斯海峡和与达达尼尔海峡毗邻的沿海地区;二是在伊斯坦布尔的东方,即小亚细亚地区提前布设兵力;三是拥有马尔马拉海区的制海权,以削弱达达尼尔海峡外围的海军力量。要想取得战役的胜利,一支海上作战舰队必不可少,但仅有海上力量是不够的,还应当考虑到陆上兵力的作战行动。在参战兵力数量上,他提出,至少需要24艘战列舰和550000人的作战兵力。

在文章的后,卡斯泰指出,如果盟国不想作这样的努力,“将不会有别的解决办法,任何一个条件不成熟,都会降低进攻效能,产生难以预料的结果。一旦失败,其后果将是相当严重的”。

攻占伊斯坦布尔的行动按照英国人制订的计划如期展开。按照该计划,英法联合舰队先用舰炮火力逐次摧毁土军海岸炮连和要塞,然后扫除海峡水雷,并突入马尔马拉海,后攻占伊斯坦布尔。但与土其联军统帅部很快就获悉了英、法进攻达达尼尔海峡的计划,遂将土其、第二集团军的从博斯普鲁斯海峡地区调往达达尼尔海峡地区,大大增加了要塞炮兵和海岸炮连的火炮数量,同时还布设了10道水雷障碍,以加强海峡海岸防御。1915年2月中旬,英法联合舰队在利姆诺斯岛穆德罗斯湾集结完毕(包括战列舰11艘,战列巡洋舰1艘,轻巡洋舰4艘,驱逐舰16艘,潜艇7艘,飞机运输舰1艘),2月19日,联军开始炮击土其外围阵地。由于土军进行了强有力的火力反击,故长达6小时的炮击效果甚微,随后实施的炮火突击也未奏效。为了达到战役目的,英指挥官把集结在达达尼尔海峡地区的联合舰队全部兵力都投入了战斗,但始终无法攻入海峡。3月18日,联合舰队在德罗贝克海军上将指挥下试图重新突入达达尼尔海峡,仍未奏效。不得已,英法联军决定放弃单纯使用海军作战的方案,改由登陆兵先夺取加利波利半岛和达达尼尔海峡地区的筑垒工事,以保障舰队突入马尔马拉海,然后从陆上和海上实施突击,攻占伊斯坦布尔。8月,英法联军的第二阶段战斗再次失利,保加利亚决定与结盟参战。1915年年底,德奥联军和保加利亚军队在巴尔干击溃了塞尔维亚军队,希腊全面倒向。英法联军停止了达达尼尔海峡战役,攻占伊斯坦布尔的行动终以英法联军的彻底失败而告终。

战争的结果与卡斯泰的预测出现了惊人的吻合,联军在没有足够的力量和对战场态势评估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发动了一次纯粹的海军作战行动,实际上已经造成了无法挽回的错误。第二阶段的战斗,一开始就注定了其终将失败的结局。

达达尼尔海峡攻击任务主要以英国舰艇为主,卡斯泰所在的“当东”号装甲舰并没有加入攻击行动,卡斯泰此时的心情只能用百无聊赖来形容,“整天都在抛锚,日子过得淡而无味。我们没有任何行动,除了掰手指头。尽管大家都知道奥地利人正在不远的某个地方窥视,但我们与陆上的联系,不仅仅是后勤补给,甚至还有大量的军官上岸散步、拍照、购买明信片。我们是否真的处于战争状态?我们是在地球上还是在火星上?一旦这个平静的梦醒来,我们该如何面对?”

由于英法联军放弃了达达尼尔海峡的攻击,进入亚得里亚海的阻拦线也随之被迫南移。卡斯泰对这种消极保安全的做法感到无比愤慨,他认为这将会“带来更加严重的战略性失败。撤退无疑会导致敌方潜艇可以大摇大摆地出现在南部海区,并直达伊奥尼亚(意大利南部至希腊的海域,又称爱奥尼亚)海区。

战场指挥官的软弱无能让卡斯泰在深感失望的同时也深深陷入无奈之中,他觉得自己尽管有着这样或那样的想法,到头来却是无人理会。他完全是从的角度,从战争的角度来思考问题的,所得出的结论哪怕能有一次实践的机会也可以让他略感宽慰,但他始终没有丝毫的实践机会。硝烟弥漫的战场令他热血沸腾,他多次想过要在这样的背景中施展自己的才能与抱负,却总是如竹篮打水一般,战争与他近在咫尺,却又如此地遥远。



书摘2:

战略的原则与手段



卡斯泰理论中为重要,也是易被忽视的部分,是其对历史学派与青年学派的总结。

《战略理论》一书系统地分析了马汉、柯隆布等海军战略理论先驱的精华理论,也重新思考了青年学派的理论观点,从而形成了两种结论迥然却又相辅相成的理论总结。

卡斯泰重要的思想来源可以说是达弗律的《海军战略实践》一书,他认为该书完全可以媲美马汉与柯隆布的著作,是有关海军战略理论的秀著作。“在达弗律之前,还没有哪位战略家如此深入地研究过海军战略理论,海军战略观存在于这本书的始终。”达弗律的理论精要表现在有组织的海上兵力运用及从海上实现对陆地的控制,卡斯泰完全接受了这一观点,而这种观点事实上也是海军历史学派的标志性理论。它表明,海军战略理论尽管与马汉理论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却并不完全出自于马汉的观点,而是有着自己独立的产生背景。达弗律与达流斯都是历史学派的捍卫者,对青年学派的观点持坚决的反对态度,达流斯在其《海军战略研究》一书中甚至说道:“青年学派的观点犹如一颗毒瘤在疯狂向外散发着有害物质,必须用历史的观点对其加以评判并予以铲除。”与两位前辈相比,卡斯泰则表现出了更大的包容性,他认为:“青年学派的理论并不是毫无益处,其所推崇的采取大量小型高速舰船对敌攻击的观点值得思考,潜艇及航空兵力量的出现为他们的理论注入了新的活力。在过去的几年中,青年学派所提出的海军战略理论同样对海军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对于传统思想而言,这一影响可以看作理论的变革。”尽管在1914年以前,卡斯泰对青年学派的观点基本上持否定态度,而此时,他的思想已发生重大变化,他剔除了青年学派中一些过时的理念,将新型武器装备条件下的兵力运用观点融进了自己的理论之中。不难看出,卡斯泰的理论思想来源于传统的或者说是正统的历史学派,但又吸收了青年学派的观点,可谓集两大对立学派理论于一身。

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为卡斯泰全面验证以马汉为代表的海军战略理论提供了机会,科贝特也同样以此为契机,提出了异于传统海军战略的制交通线理论。在提出自己的理论观点上,相比科贝特而言,卡斯泰显然要谨慎得多,他将历史学派的全部理论应用于次世界大战的每一个细节中,以此来印证战略理论对战争的影响。这是一项严谨而深入的工作,他说:“这一过程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使我终度过了一场认识及精神上的危机。我感到了传统理论之柱的摇摆,我从它们的根基之处认真检查,发现了它们的不完善及裂缝之所在。我想我能够对其实施补充、改善,使这一理论更加坚固。尽管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麻烦,但我得到了自身价值的回报。”

与历史学派相对应的理论是青年学派所提出的理论,自马汉以来,海军战略理论始终以海权论为正宗,它所采取的历史经验总结法为世人广泛接受,青年学派则成了异端学说。所谓青年学派,是指产生于19世纪80年代海军的一种理论思潮,其主要思想是利用小艇对敌实施破袭战,由于小艇多为青年军官指挥,他们对大舰的支配地位多有不服,因而对小艇的地位作用极其推崇,所提出的理论不仅在形成了一定的气候,甚至还影响到了奥地利、等欧洲国家。长期以来,青年学派的观点一直为历史学派者所诋毁而被称作异端学说,卡斯泰对这一异端学说的总结使其成为又一重要的理论体系。西奥多·罗普在《海权之大陆理论》一文中指出:“战略理论一书是马汉与青年学派之间的思想总结。”19世纪末青年学派所引发的巡洋舰与鱼雷艇之争,表面上看是两种理论之争,但其背后所涉及的则是指导思想之争。

卡斯泰认为,可以通过两种方法对海军战略加以阐述,一种是历史分析法,也可称之为地缘历史法。这种方法给人一种整体及连续的现象,并存在大量深层次的不变因素,而恰恰是这些不变的因素往往又掩盖了新生事物的变化。马汉是军事历史研究的倡导者与典型代表,他曾说过:“一些伟大的军事领导人物曾告诫过,我们应该像这样去研究过去的军事历史,这种研究对于纠正我们的思想,对于巧妙地从事未来的战争都是必不可少的……尽管在过去半个世纪里,由于科学进步和采用了蒸汽作为动力,使海军武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我们将会看到,研究过去的海战史,通过它来说明海战的总体原则将是很有教益的。”不过,马汉也承认,历史经验的研究滞后于社会的发展,他说:“对于帆船,我们已经有了许多实践经验;而对蒸汽舰船,实际上我们还没有任何实际经验。”然而,1914年以前,海权论的巨大影响力使得历史分析法成为海军趋之若鹜的圣典。达流斯曾说过:“再也没有比这更加确切的方法来研究海军战略问题,它使我们对军事艺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里奇蒙同样是这一分析法的忠实拥护者,他曾于次世界大战之后力图将历史的经验确定为不变的原则加以研究。

另一种战略分析法,卡斯泰称之为现实法或装备法,他说:“近的战争已经显示出,技术这一事实将成为主要因素。”这种说法实则来源于青年学派的观点,但青年学派却将技术因素加以化,认为运用小型舰艇即可实现将对手封锁于港口内而无须控制海权,他们认为,鱼雷、水雷、潜艇等武器的出现使得大型舰艇日益变得脆弱易毁,以巨舰为基础的海洋战略已趋于没落,沙美斯曾说:“在任何地方侏儒都曾杀死巨人。有远见的海士早已预料在未来海战中,威胁铁甲船的危险是许多小船分别从各方面同时向它发起突击,这些小船非常灵活且不易被击中。”在此思想指导下,整个制海权的观念因而也就变得毫无意义。卡斯泰并不完全赞同上述观点,他认为,制海权仍是一个国家海洋战略成功与否的关键,只不过,随着时间与空间的变化,技术因素日益凸显。冲角、鱼雷、巨炮、潜艇,这些技术的出现,无不对海军战略及海军实践带来巨大的影响。他总结道:“综观现代海战史,可以看出,在海军战略问题的认识上,主要是两种对立学说之争,一种是有着完善体系的历史学派,另一种则可称之为装备学派,尽管后者杂乱且尚无体系,但其立足点却是武器装备的技术性能。”这里,卡斯泰首次提出了被后人称为装备学派的理论体系。

在上述两种不同的分析方法之上,他创造性地提出了战略原则与战略手段的定义,指出:“从以往的战争经验中,我们得知,战略原则可视为一系列的真理集合。原则独立于行动方法之外,是战略理论中不变的主体内容,它包含了作战行动规则及各种作战概念。”而战略手段,是指“各类方法,各类运用,以及为实现战略原则而考虑的各类技术要素。所有军事问题其解决的关键在于,如何使用正确的手段去实施战略原则在特殊情况下的运用。战略手段依赖于武器装备,同时,也依赖于时间及地点。战略手段是战略理论中的变化组成体”。很明显,这种定义方法的前者是历史学派观点的总结,而后者则来源于对青年学派思想的总结。在这种定义之下,两种不同学派之间的统一就变得十分简单,如其所言:“战略只有同时拥有原则与手段才具有生命力,原则与手段必须相互结合并协调一致。原则与手段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需求的关系,没有良好的武器装备,再好的战略思想也会居于劣势,同样,没有原则的指导,再精良的武器其作战效果也只会平淡无奇。因此,我们既要从历史研究中尽可能去搜寻原则,又要力求通过对武器装备的充分了解以获取手段。”

西奥多·罗普对卡斯泰上述理论的评价是:“对研究军事科学的人来说,卡斯泰是全部接受马汉海权论却又采用青年学派观点分析现代海军战略理论之人。”这种独特的分析法,使得卡斯泰对战略理论有了更广泛的认识,手段的运用增加了战略理论中的变量因数,战略理论不再是不变的理论,他说:“必须要考虑对手未来的发展、武器装备的使用……不存在什么灵丹妙药,也不存在所谓历史经验总结出的可指导一切的僵化理论。”卡斯泰对海军战略思想总结伟大之处就在于此,他也因此而超越了传统海军战略理论思想。

相关资料

“大家精要”丛书以近300位对人类文明有卓越贡献的大师为对象,浓缩其生平与思想精粹,涉及文学、史学、哲学、军事学等领域,旨在“启迪生活智慧,开悟人生哲学”。

丛书作者都是相关领域的研究专家,以浅显易懂的语言,清晰、简练、严密地阐述“大家”生平与思想,让读者能快速读懂“大家”。

作者简介

李革,1966年生,北京人。毕业于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曾在军事学院留学两年。历任战士、学员、航海长、参谋、教员、队长。长期从事军事理论、军事人物研究,曾撰写、发表军事论文多篇。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