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分
大家精要- 李颙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 ISBN:9787561387344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暂无
- 出版时间:2017-01-01
- 条形码:9787561387344 ; 978-7-5613-8734-4
内容简介
丛书简介:
“大家精要”丛书以近300位对人类文明有卓越贡献的大师为对象,浓缩其生平与思想精粹,涉及文学、史学、哲学、军事学等领域,旨在“启迪生活智慧,开悟人生哲学”。
丛书作者都是相关领域的研究专家,以浅显易懂的语言,清晰、简练、严密地阐述“大家”生平与思想,让读者能快速读懂“大家”。
内容简介:
《李颙》是“大家精要”丛书中的一本,记述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李颙一生致力于讲学,倡导讲学自由的学术人生。李颙为陕西盩厔人,年轻时借书苦学,遍读经史诸子以及释道之学,为学兼采朱熹、陆九渊两派,主张各取所长;重视实学,提倡“明体适用”。本书着重讲其在江南、关中讲学的经历以及其讲学特点、内容及成就。
目录
一、幼年丧父母子相依
二、大志希贤博览群书
第2章 熙代学宗
一、通变不迂阐发新说
二、交友论学声名远播
第3章 东行论学
一、丧母别友群小中伤
二、群贤拥迎新宰相难
第4章 南行招魂
一、襄城招魂泪尽血继
二、会友别行倡道江南
第5章 弘道“关中”
一、身居奸薮矢志不渝
二、执教书院力辞征荐
第6章 隐逸遂志
一、移家富平再辞征荐
二、西返盩厔隐逸讲学
第7章 思想主旨
一、思想渊源
二、人生本原
三、悔过自新
四、明体适用
五、历史影响
附录
年谱
主要著作
参考书目
收起全部↑
节选
襄城招魂泪尽血继
从同州回来后,李颙在闭门读书的同时也不时与友人论学。转眼间,到了次年(康熙九年,1670)的十月十六日,李颙开始他人生中极为重要的一件事情——远赴襄阳为父亲招魂。父亲早逝,生时李颙不能赡养,这让持守儒家孝道的李颙心中十分内疚,反映在他的文章中则是以“多惭夫”自称。在中国古代社会中,人们往往认为,旅人客死在他乡,灵魂离开了肉体,但是这些魂魄却找不到归途,也会像自己的尸体一样客留于异乡,受着无穷无尽的痛苦,既无法享受香烟的奉祀,也享受不了食物的供养。若想让这些孤魂摆脱凄惨的境况,必须由他的家人替他招魂,让他循声音回归故里。李颙的父亲李可从于崇祯十五年(1642)殉身于襄城,至今已经有二十九年。李可从离别前曾抉一枚牙齿留给李颙的母亲,当李母去世时,李颙将母亲与牙齿合葬,这也是后人所称的“齿冢”。
远赴襄城为父招魂,可以说是李颙的夙愿。正如其在《与襄城令东峰张公书》中所说:“彼时徒以孀母在堂,不敢违离,兼之艰窘万状,不能远出,致父羁魂异乡,无所栖依,霜晨雨夕,走磷飞萤,颙茹痛疚心,三十年于兹矣。往岁颙母病故,三年服阕,特匍匐兹土,期招父魂。”过去因母亲年迈多病无法成行,现在母亲已经去世,且三年服丧毕,李颙方决定实现这长久的心愿,便向乡人借了一些钱,开始了为父招魂之行。
直到次月的初七日,李颙徒步千余里到达了襄城。第二天李颙便作了一篇《祭父文》,其中说:“呜呼,我父弃儿母子,从征兹土,殒于王事,实甘厥苦。所恨儿以母在之故,不能收骨归葬,速返故土,以致尊灵泣风濡露,漂泊异域者三十年于兹。哀哀此情,儿罪何赎?今敬陈薄奠,伏望我父之魂,赦儿往愆,怜其积诚,依儿还乡,用慰终天。”语言之中无不透露出李颙的内疚自责之情,又企望能够迅速将父亲的骸骨找到,带回家乡与母亲合葬。然而,自李可从牺牲已三十年过去了,李颙面对着这一片古战场,不由得潸然泣下,曾几何时自己的父亲在这里纵马驰骋,血溅沙场,以身殉国。岁月流年,沧海桑田,现在的襄城早已抹去了昔日的沧桑,金戈铁马之声也早已消逝得无踪影!又如何去寻找父亲的遗骨?李颙首先想到的是寻访父亲曾经住过的地方,于是请求当地人帮助指引。然而,过去的驻军之处早已数易主人,也无法找到当时的居民了。面对此种情况,李颙开始了艰难的寻访活动。然而,当李颙走遍了整个襄城也没找到一丝线索。无奈之下,李颙只好身穿丧服在城郊的城隍庙中祈祷:“呜呼,惟尔神明,允作兹土之主。凡在幽冥,咸厥攸司。兹有颙父某于崇祯十五年二月十七日,从征襄邑,殒命王事,旅魂漂泊,久羁于此。叩祈神明开牖父灵,随儿还乡,无俾迷恋长留异地。惟尔有神,尚克相之。”在郊野残庙中,李颙泪流满面地朗诵祭辞,想到尚未找到父亲的骸骨,李颙更是心痛如绞,昼夜痛哭,泪尽继以血,以致路过的人们频频驻足感叹不已。
城隍庙有孝子招魂之事很快传遍了整个襄城,襄城令张公允听说后也赶来劝慰。当张公允得知面前的是闻名关中的大学者李颙时,十分惊讶,便打算立刻奉迎李颙进城。而李颙则以尽孝斋戒为由,婉言谢绝,仍继续住在破落的城隍庙中。张公允受其感动也于当天沐浴斋戒,作了一篇祷文,其中说:“伏念昔时王少元于野中白骨,得父胔以葬;史五常入广求父榇,号泣吁天,竟获骸骨。此固两人至性足以格天,实神明之昭赫显灵,不忍孝子湮没无闻,抱终天之恨于无己也。李子至性不减昔人,而阐明绝学,尤为主持名教之身,神其鉴此一念而谆谆来告耶。”
张公允在文章中一连引用了两个典故来烘托李颙的招魂之举。一则是王少元滴血寻父骨的故事。王少元是唐朝人,是个遗腹子。父亲为乱兵所害,后被弃尸荒野。当王少元长到十几岁时,得知了父亲被害的真相后,便决定将父亲的遗骸寻回来重新安葬。然而,王少元不仅没有见过父亲,更不用说在战乱十余年之后于众多的荒冢白骨中将父亲的尸骨找出。后来,他听说一种验定的方法,就是将自己的血滴进死人的骨头,如果是亲子关系,血液便会渗入骨头里去;如果不是,血液就渗不进去。虽然以现代科学的眼光看,这种方法未必具有科学性,但那时的人们却信以为真,王少元自然也不例外,坚持用荒冢残骨去试验。王少元戳破自己的肌肤,用鲜血逐一去滴荒冢中的白骨。一连十天,王少元的全身布满了大大小小的血口,鲜血遍滴整个荒冢的白骨,*终寻找到一具枯骨,将他的血深深地吸了进去。王少元认定这即是他父亲的骨骸,便带回重新安葬。另一则是史五常入广求父榇的典故。史五常是明朝人。他的父亲史萱,在当广东佥事时去世了,埋葬于广东南海的和光寺旁。当时,史五常才七岁,母亲便带他回到家乡。等史五常长大后,常常内疚自己没能去将父亲的棺椁迎回。史母便告诉他说:“你父亲的棺材是用杉木做的,里面放了十个大钱,要牢牢记住!”在史母去世后,史五常守孝期满。而此时距离史父去世已经有五十年了,史五常毅然决定到南海的和光寺迎回父亲的棺椁重新安葬。然而,当史五常到了南海之后,发现和光寺早就被水淹没了。但是史五常并没有灰心,在当地老人的指示下,勘察到寺址,找到了父亲的棺椁,里面果然如母亲所说的那样放了十个大钱。于是,史五常扶棺回乡,并将其与母亲合葬。在张公允看来,过去王少元、史五常寻找父骨归葬故里的孝亲之举,为一时佳话,流芳后世;而今日的李颙前来为父招魂也与王、史类似,感人至深,何况李颙笃信儒家礼教,其行为本身也是在力行儒家孝道。
又过了三天,李颙在父亲曾经住过的地方摆设灵位,祭祀招魂。又因为李可从在出征之时,李颙仅有乳名,在招魂时李颙便自呼乳名相告,周围的听众莫不被其所感动,潸然泪下。后人曾写诗赞叹说:“世亦谁无死,乾坤重此身。行人识孝子,道路说忠臣。屃贝丰碑古,云烟野冢春。相怜生意气,碧血不腥尘。”当招魂仪式完毕后,李颙正预备归返。这时已任常州知府的骆钟麟却遣人过来,想延请李颙到江南讲学。李颙打算不再过去,而深受李颙行为所感动的襄城的官绅与士人们正预备为包括李可从在内的当年牺牲于襄城的烈士建祠起冢,以告慰李颙的孝思之心,而建祠至少需要一两个月的时间。鉴于这种情况,李颙考虑到在襄城也无事可做便应允前去讲学。
……
作者简介
张波,江苏丰县人,哲学博士,宝鸡文理学院讲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哲学史、中国书法思想史。著有《张载年谱》、《张载与关学》(合著)、《关学学术编年》(合著)、《中国书法思想史》(合著)等。在《哲学动态》《西北大学学报》《宋史研究论丛》等刊物发表论文二十余篇。
-
小说家的假期
¥19.2¥52.0 -
大宋宰相王安石
¥18.7¥55.0 -
两宋人物
¥6.9¥19.2 -
人类群星闪耀时
¥9.5¥29.8 -
大宋文脉:苏氏家族传
¥11.3¥42.0 -
人类群星闪耀时
¥14.4¥45.0 -
我心归处是敦煌-樊锦诗自述
¥32.0¥68.0 -
钻石与铁锈:琼·贝兹自传(八品)
¥26.5¥68.0 -
白居易:相逢何必曾相识
¥18.6¥58.0 -
人类的群星闪耀时
¥7.8¥29.0 -
百年梦忆:梁实秋人生自述
¥8.4¥28.0 -
黑夜(八品-九品)
¥12.6¥39.5 -
毛姆自传
¥17.2¥38.0 -
隔膜与猜忌:胡风与姚雪垠的世纪纷争
¥9.6¥30.0 -
沿着公路直行
¥19.5¥50.0 -
道教徒的诗人 李白及其痛苦
¥9.9¥26.0 -
自述五种
¥9.0¥28.0 -
武则天演义:良相辅国 一代女皇
¥12.2¥38.0 -
傅雷与傅聪
¥16.4¥49.8 -
跃登百老汇-黎锦扬自传
¥7.9¥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