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科技与文化传播

古代科技与文化传播

1星价 ¥180.4 (5.5折)
2星价¥180.4 定价¥32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69933451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784
  • 出版时间:2024-03-01
  • 条形码:9787569933451 ; 978-7-5699-3345-1

本书特色

贯穿 20 世纪的学术系列,阵容壮观,大师云集 一场中国文化的饕餮盛宴,一部五千年中华文明史的深研 全新阐释中国文化的价值与贡献,重建中国人的精神家园 名人推荐世界上有很多事,隔了二十年,就不能看了。而这个创刊词还真是能看,而且很好看。这是我今天的一个感想。这么办刊物,也还不错。首先,这半年刊,就不错。我们已经习惯了月刊,*少的是双月刊,季刊都不多,半年刊就更少了。它不可能太热,居然能坚持到现在,居然还能有一个二十年的纪念。我个人非常佩服,觉得很不容易。 ——作家、原文化部长 王蒙 我非常喜欢这个刊物。这个刊物有特殊的学术品格,在我们今天这个社会里边,比较少,可以说凤毛麟角。很多杂志每年出12期或者6期,在我看来,很多是空话、废话、套话。《中国文化》这个刊物,很实在,有它的学术品格,有独立性,不受社会风气的影响,不被官场市场所左右。 ——清史专家 戴逸 八十年代以后,梦溪这本杂志办了二十年,从历史看来,这是一本可以留下来,让大家参考的重要杂志。在世界上,有许多重要的杂志留下来了,但是非常有影响的,也是有限的。 ——哲学家 汤一介 《 中国文化 》之所以为《 中国文化 》者,我想这是由于它的文化理想和人文胸怀。《 中国文化 》确实是一本具有独特学术风格和学术个性的刊物。这一点,的确难能可贵。 ——历史学家 李学勤 这个刊物的方针、路子,我觉得做得也很对。**是纯学术的,不谈其他的问题。这点也很难做到,可是我们还是做到了。纯学术,没有大吹大捧,很低调。我觉得,低调比高调要好得多。 ——文史学者、红学家 冯其庸 这个杂志里的文章,很大程度带有个人的性情在里边,是学问,是文章,同时是性情,没办法被归纳到现在这个日益僵硬的学术体制里面去。相当一部分文章是探索中国文化的基因,这是很深入的钻研,另外一些文章是讲我们今天的人怎么来解释过去的文化。 ——北京大学博雅讲习教授 陈平原 三十年来,我们**次集中了如此规模的学者及其学术思想成果。皇皇巨册,表露出一个时代的气象、格局。每一个专题都关乎时代社会和文化重大的学术命题及文化专题,中国文化人的当代视野、格局和关怀,于此丛书一览无余。 ——学者 余世存 ☆作者阵容强大,大师云集,包揽20世纪海内外华文世界的一流学术人物。如中国学术界的“一代宗师”钱穆,现代新儒家代表冯友兰,学界泰斗饶宗颐,甲骨研究**人胡厚宜,精通吐火罗文的语言学家、教育家季羡林,“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史学家余英时,红学家冯其庸,以及现在活跃的陈来、李零、葛兆光、陈平原、叶嘉莹、扬之水等各领域的大师级人物。 ☆是对20世纪中国文化研究成果的高度总结和全面梳理。不仅能为我们清点和盘理已拥有的收获,也能为未来中国文化的研究和复兴提供方略和进路,其文献价值、学术价值自不待言,同时对当下国家社会文化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和疑难,也可以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学科涵盖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各个领域。从儒释道思想、经史之学,到甲骨学、敦煌学、红学等专门之学,更兼有信仰与民俗、古代科技与文化等跨学科领域的研究成果,一套书在手,即能见出中国文化五千年的发展与演变,以及近三十年国内外学界的文化变迁。 ☆每一卷都是中国文化的重大研究专题,学术成果具领先性和突破性丛书每一卷都是中国文化的重大研究专题,由于作者皆是国内外一流学者,使得每一个专题的研究都具有相当的学术深度,往往具有领先性和突破性。每一个专题都关乎时代社会和文化重大的学术命题及文化专题,中国文化人的当代视野、格局和关怀,于此丛书一览无余。 ☆刘梦溪主编,戴逸、张岂之作序,众多名家推荐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刘梦溪先生亲自主编,人大清史研究所所长戴逸教授,西北大学著名教授张岂之先生作序推荐,著名学者杨振宁、莫言、叶嘉莹、葛兆光、李零、陈平原等诚挚推荐。 ☆中国人的安身立命之本,中华有识之士的首选有识之士的首选。这套文集必将是关心中国和世界发展的有识之士们的参考工具,是官产学各界精英人士的首选读物;这部文集也是学术研究和写作者们的津梁,是有志于在汉语世界立言者们的基础起点,研究者、写作者从中找到自己的文化立身之阶;这部文集还是读书人的试金石,是对学术思想有兴趣的读书人的首选收藏。 ☆规模宏大,12卷,1080万字,9000页,一部全新的中华文明史本套丛书精选520篇文章,按专题厘定为12卷,共1080万字,9000页。同类期刊还没有第二本跨度可堪比拟,丛书更大的意义在于重整国故,赓续前贤之志业,明证传统文化的现实价值和功用。

内容简介

《古代科技与文化传播》一书精选了《中国文化》杂志三十年来国内外著名学者对中国古代科技与文化传播的研究作品,中国古代的天文、地理、造纸术、历法、纺织技术、乐器、航海技术等方面皆有文章收录,按类别结册而成此书,本书集中探讨了古代中国在科技方面的探索和发展,内容丰富,意义重大。

目录

火历钩沉 一个遗失已久的古历之发现/庞 朴 日历、月历、星历与文化思想 读《火历钩沉》/ 金克木 “亚”形与殷人的宇宙观/[英]艾 兰 “式”与中国古代的宇宙模式/李 零 上古天文考 古代中国“天文”之性质与功能/江晓原 天象与沟通天地的工具性符号/ 程 曜 月令、阴阳家与天文历法/陈美东 李之藻和《浑盖通宪图说》 比较天文学的地平/赵建海 东亚文明与中美洲文明天文考古录/吕宇斐 八角星纹与史前织机/王? 论新石器时代的纺轮及其纹饰的文化涵义/刘昭瑞 “累黍”与“指律”: 中国古代度量衡思想略论/曹 晋 秦汉时期匈奴族提取植物色素技术考略/王至堂 中国古代造纸术与永续发展/刘广定 两宋胡夷里巷遗音初探/黄翔鹏 晚明儒学科举策问中的“自然之学”/[美]艾尔曼著 雷 颐 译 沉重的阴阳 《仲景方证学解读与应用》序/秦燕春 在科学与宗教之间 论西方科学的东方渊源/陈方正 “李约瑟悖论”评析/冯天瑜 16—17 世纪的中国海盗与海上丝路略论/谢 方 利玛窦在认识中国诸宗教方面之作为/[德]弥维礼 耶稣会士汤若望在华恩荣考/黄一农 康熙天体仪: 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证物/伊世同 明至清中叶长江流域的西器东传/谢贵安 从中国历史地理认识郑和航海的意义/葛剑雄 “印度”的古代汉语译名及其来源/钱文忠 犍陀罗语文学与古代中印文化交流/林梅村 徐福东渡日本研究中的史实、传说与假说/王妙发 泰国、朝鲜出土的中国陶瓷/冯先铭 瞿佑的?剪灯新话?及其在近邻韩、越和日本的回响/徐朔方 [日]铃木阳一 想象异域悲情 朝鲜使者关于季文兰题诗的两百年遐想/葛兆光 中国*早的文学翻译作品《越人歌》/钱玉趾 西学东渐与外国文学的输入/施蛰存 鸦片战争前后士大夫西学观念的演进/郑师渠 美国所藏中国古籍善本述/沈 津 《华裔学志》(Monumenta Serica) 欧洲与中国文化交流的一个见证/任大援 4 回眸“如意袋”: Condom 中国传播小史/谢 泳 **次世界大战前山东草帽辫与工艺全球化/李今芸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刘梦溪,文史学者,中国艺术研究院终身研究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文化研究所创所所长、《中国文化》创办人、主编,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与人文高等研究院院长,研究方向为思想文化史、明清文学思潮和近现代学术思想。 主要著作有《传统的误读》、《学术思想与人物》、《红楼梦与百年中国》、《中国现代学术要略》、《陈宝箴和湖南新政》、《陈寅恪的学说》、《马一浮与国学》、《学术与传统》(上中下三卷)、《七十述学》、《王国维与陈寅恪》、《国学与经学》、《八十梦忆》等。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