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承路径与文学流变 21世纪中国网络类型文学创作与批评刍论

传承路径与文学流变 21世纪中国网络类型文学创作与批评刍论

1星价 ¥45.6 (6.7折)
2星价¥45.6 定价¥6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23213032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68
  • 出版时间:2024-07-01
  • 条形码:9787523213032 ; 978-7-5232-1303-2

内容简介

本书立足于中国基层写作者的创作实践及21世纪**个十年以来的媒介发展生态,分三大部分对网络类型文学的发展及流变进行了研究。**部分从网络类型文学的本体出发,对网络文学从其概念的生成、文体演变,到*终以多类型融合的文本形态独立于传统写实主义文学之外的发展过程进行了阐释。第二部分立足于网络类型文学范畴,考察了魔幻小说、现实小说、科幻小说、历史小说、后工业(智能文学)及剧本游戏等类型文本的总体特征。第三部分借鉴知识考古和谱系研究的方法,从原生网络”民族志”谱系研究出发,对网络类型文学提出线上线下融合批评的机制,并对建构具有与网络类型文学本体特征相匹配的理论体系做出探索。

目录

上编 本体研究 **章 网络文学概念的生成及其内涵 **节 从起源到概念的生成 第二节 网络文学作为一种媒体意志 第三节 作为经济行为的道德生活 第二章 崛起中的网络新类型小说浪潮 **节 祛魅化的文学表达 第二节 赋魅的网络写作 第三节 传统文学思潮的分化与网络新类型的生成 第三章 “榕树下”视野中的网络类型文学的生成与变迁 **节 问题的提出及选本的基本情况 第二节 网络遴选机制与传统出版的悖反 第三节 纸数融合出版中类型文学的变局 第四章 网络类型文学现实主义美学转型 **节 现实主义的缺失与歧误 第二节 现代性与现实主义的美学转型 第三节 建构网络文学的现实话语 第五章 网络类型文学的美学特征及其流变 **节 重新审视网络文学与网络文化 第二节 网络文学IP化的现实处境 第三节 “人民为中心”的美学特征 第六章 少数民族网络类型文学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塑造 **节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塑造的原则 第二节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塑造的实践路径 第三节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塑造的社会基础 第七章 网络类型文学海外传播路径及网络文化体系的建构 **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网络类型文学海外传播路径 第三节 网络文化体系的建构 中编 类型研究 第八章 以个体为中心的网络魔幻小说的互文性 **节 魔幻小说的合法性辨析 第二节 互文性特质 第三节 主体价值的重构 第九章 网络科幻类型小说的两个维度 **节 硬核科技作为世界观的轴心 第二节 智性的节点 第三节 后人类文学想象的通约性 第十章 网络历史类型小说“史传”传统的重建 **节 早期基本格局 第二节 “史传”传统对历史类型小说写作的影响 第三节 个体价值对“史传”的重新阐释 第十一章 后工业类型小说叙事中的抒情性 **节 系统设定的反故事性 第二节 假性叙事与托物起兴 第三节 寓言性反思的生成 第十二章 剧本游戏中的文学性还原 **节 “共在”的同一性 第二节 互动还原文学性 第三节 对话还原文学性 第十三章 网络类型小说的文学范畴与类型化升级 **节 如何面对早期网络文学的遗产 第二节 网络文学文本的本质 第三节 类型的变迁与升级 第十四章 向后看——网络类型小说的新质与新变 **节 底层文化中的80年代社会异化想象 第二节 不只奋斗才是积极人生的标配 第三节 在网络世界中重新唤起中国文学的伟大传统 下编 理论批评研究 第十五章 构建网络类型文学批评融合发展机制 **节 线上与线下批评融合的原因 第二节 线上与线下批评融合的原则 第三节 线上与线下批评融合的路径 第十六章 现象学视域中的网络民族志文学批评 **节 网络民族志中的批评生产 第二节 “文学性”批评 第三节 建构“共通感”的文学批评 第十七章 中国网络类型文学批评理论的演进与反思 **节 流行的批评理论 第二节 批评理论资源和理论热点的开掘 第十八章 结语:网络文艺教育的时代使命与责任 **节 网络文艺教育的基本格局 第二节 新时代网络文艺教育的责任与使命 第三节 做好网络文艺教育的基本方向和意识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吴长青,男,江苏盐城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网络文艺委员会委员;博士,副教授。著有《安河桥北》《重构非虚构》《你不必来找我》《破局》《网络文学创作与研究概论》等。曾获得香港《圆桌》(诗刊)评论奖、首届中国网络文学评论奖等。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